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出自宋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解释: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刚采摘的新茶,作诗醉酒,趁着青春年华尽情欢乐啊。

赏析:词人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

原文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看 一作:望)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

赏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参考资料:完善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54-255 .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368篇诗文 ► 3449条名句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全词如下: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我们先从字面意思来理解,那就是“诗和酒”对于苏轼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诗和酒,是中国古代文人两大慰藉。

俗话说诗言志,诗歌可以抒发内心的情绪和志向,包括你人生的际遇、挫折和苦难,乃至一切人生的体验,都可以通过诗歌去记录,去表达,去抒写。诗歌既是人们精神解脱的工具,也是心灵宽慰的良药,是精神解脱的最高雅的形式。

而酒,就如曹操《短歌行》所说的那样: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道出了古代文人一种共普遍的人生体验。以酒解忧,高歌纵酒,是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受所有诗家文人的青睐。

无论是“斗酒诗百篇”的李白,还是“天云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的陶渊明,酒之于诗人,是一种精神解脱的方式,让人一时能忘却现实,沟通物我,回归精神乐园。宋戴复古曾有诗云:“自笑诗人多好酒,君能不饮任樽空。”

台湾诗人洛夫也曾说:“要是把唐诗拿去压榨,可以淌出半斤酒来。”足见,对于古代文人来说,诗和酒是不可分割的。

而苏轼流传下来的词作344首,含有“酒”的多达78首,择其部分如下:

01.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西江月·重九》
02.
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蝶恋花·送春》
03.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
……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
——《哨遍》
04.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05.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
——(《永遇乐》)
06.
颦月临眉,醉霞横脸,歌声悠扬云际。
——(《哨遍·春词》)
07.
尊前还对断肠红,人有泪。花无意。明日酒醒应满地。
——(《天仙子》)

由以上诸词可见,苏轼性嗜酒,已到无酒不欢,无酒则生活难以为继的程度。但坡仙并非俗子酗酒以放荡浇愁,顾随先生曾说:“诗人多好饮酒,其意却不在酒。”

苏轼饮酒,是以酒为趣,助兴歌咏,体悟人生,妙彻天地,达到一种冥冥乎与宇宙同观,飘飘然与万物为一的精神状态。

《坡仙集外纪》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东坡在儋耳,常负大瓢,行歌田间,所歌皆《哨遍》也。一日,遇一媪,谓坡曰:“学士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东坡因呼为“春梦婆”。”

“儋耳”位于今天海南儋州市西北,这个记载说的是苏轼被贬儋耳时,经常背着个大酒瓢,唱着歌去田间地头视察民情,反复所唱皆为自己创作的《哨遍》。某一天,遇一老妇,她对苏轼说:“学士昔日在京为官,富贵风流,如今不过一场春梦也。”苏轼笑着呼她为“春梦婆”。

以上是关于“诗酒”的解读,接下来再解读深层次的含义。

那就是这首词的背景,乃至苏轼写这首词时,内心真正的寄托和感受。

很多人通过这首词认为,苏轼此时是旷达超然的,但其实,此时的苏子瞻并不超然。

众所周知,熙宁四年(1071),刚为父亲守孝三年的苏轼回到京城,就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因而自请外任,朝廷便派他作杭州通判。三年后的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又由杭州移守密州,在密州第二年(1075),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到1076年春,苏轼再登超然台,写下了《望江南·超然台作》这首词。

但此时的苏轼,内心是苦闷的,虽然他表现的很乐观,很超然,但真正超然和开心的人,是不会嘴里挂着这些词的。他特意强调这些,正可能为了掩饰内心的孤独、痛苦。

虽然他看不惯王安石的变法,自请外任,但仍关心着朝政,不仅上书指责变法的弊端,还写诗讽刺。因此被变法派视为眼中钉,所以从杭州一再被贬,直到密州。所以他内心不可能如词中所表现的超然和乐观,而是忧虑、苦闷的。且以上经历对苏轼也并非真正的磨难和打击,因为还有更大的灾难在等着他。

各朝各代都有文字狱,北宋也不例外。1079年,革新派搜刮了一大堆苏同学的诗词,其中有一句吟檜树的诗,“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蛩龙知。”他说这种树的根一直到最深的九泉都是直的,没有弯曲,可是在地下,谁知你是直的还是弯的?所以这个正直的心,只有地下的蛰龙才知道。古代皇帝是天上真龙,你竟然说地下也有一条龙?革新派就说苏轼有谋逆之心,是死罪,所以把苏东坡抓起来关到监察御史的监狱里去了,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新党欲置苏东坡于死地,就跟皇帝说了,说这苏同学有谋反之心,所幸当时的神宗皇帝是个明白人,“咏树尔,与朕何干?”。革新派没办法只好把苏东坡放了,贬到黄州去了。

央视纪录片《苏东坡传》剧照

贬到黄州,经历了这样的磨难,苏轼才真正认清了人生的真相,开始学会淡然,去真实地表达自己,比如初到黄州写的《卜算子》,词曰:“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的是历经大难之后的惊恐和被贬的孤寂忧愤。

第二年的 《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尊还酹江月”,写的是自己历经劫波、年华逝去的无奈。

只有到了《定风波》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时候苏轼才有了真正的超脱,面对挫折和打击已经泰然自若。这里可以看出道家“无所待的逍遥”,而这无谓的心态证明了他的超然。

所以,说过“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苏轼,并非表达内心的旷达。而是通过“休对”、“且将”把难以解脱的苦闷,以强作“超然”来自我安慰。

但是反过来讲,正是因为经历了这样深重的灾难,苏轼仍可以说出“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样积极乐观的话,无论他内心是否真的超然,都不妨碍它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给人热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只有内心泰然自若,把生活的每一种遭遇当作人生必经的历程,才能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任性,才能有“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容不迫。

参考资料:

1.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苏轼. 苏东坡全集[M]. 北京: 中国书店( 影印本) , 1986

3.苏轼 著《东坡乐府笺》.朱孝臧,朱怀春 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