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相信任何人心得

《別相信任何人》這翻譯總覺得有種誤導或劇透的嫌疑(跟丹布朗的《大騙局》一樣),如果依照原文《Before I Go to Sleep》翻譯成「在我入睡之前」,或類似的名稱,讓觀眾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觀看故事,或許會比帶著懷疑的眼光更加投入,也更能夠體會劇情峰迴路轉的樂趣。

一直知道有這本小說,但直到看完電影才迅速把書啃完。
兩者之間的主軸不變,但在許多細節做了刪改,少了許多瑣碎的鋪陳敘述,使電影的影像更豐富、劇情更簡練。

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將克莉絲汀(妮可基嫚 飾)每天書寫的日記改成攝錄影像日記,將她每天獲取新記憶的感受,痛苦、悲傷、驚懼、或憤怒,透過影像更忠實的記錄下來。
以及兩者的時間做了些微調整,小說裡的克莉絲汀失憶的時間更長(二十年),電影設定成十年,在人物的外表變化就沒有太明顯的差異。

其餘差異因為會涉及關鍵劇情,還沒看過電影的請慎入。

以下列舉部分小說與電影的差異(超劇透):

(一)

克莉絲汀腦海中一閃而過的,關於攻擊她的兇手名字。小說裡的艾德,在電影變成麥可,並且和奈許醫生同名。
在小說裡只是懷疑奈許醫生說謊、或是和老公班恩串通起來騙她,但電影設計了一個橋段讓這份懷疑更加驚悚:她看到了奈許醫生的本名是麥可,嚇得跳車逃跑,醫生追上去為她打了一針鎮定劑,之後解釋這是她在記憶模糊中將印象錯置,造成誤認的情況。

不得不說這段營造的懸疑氣氛十分成功,透過這個橋段在觀眾心中埋下一個懷疑的種子,對奈許醫生開始沒那麼信任。

(二)

關於克莉絲汀在治療期間與奈許醫生展開的曖昧情愫,小說裡是克莉絲汀單方面的移情和依賴,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電影裡卻是奈許醫生自己也對克莉絲汀動了感情,還說這份情感在道德倫理(醫界倫理)是不被允許的,因此將她轉介紹給其他醫生。

相較於電影中的情感慰藉,小說的奈許醫生就無情多了,不僅已有女友,而對克莉絲汀的諸多協助只是希望完成自己的論文研究,在面對克莉絲汀自作多情的感情時顯得尷尬而苦惱。

(三)

最後發現一直待在克莉絲汀旁的丈夫班恩,是多年前外遇對象、也是傷害自己的男人所偽裝冒充的。
而關於克莉絲汀與凶手的諸多往日合照,小說是真實的合照,在他們外遇期間拍攝的,但也因此就沒有婚禮的照片;電影中的合照則是合成照片,所以甚至有婚禮、婚紗的照片,貼在浴室牆上讓克莉絲汀每早都重新記憶一次。

這些幾可亂真的合成照片,在克莉絲汀與好友克萊兒通電話發現身邊的男人並非真正的班恩後,克莉絲汀仔細端詳發現在合照的兩人中間有一條不太明顯的痕跡,因此判斷是合成照無誤。
果然印證這年頭連眼見為憑的照片都無法相信了,因為PS的技術太強悍。

(四)

在最後峰迴路轉的揭密設計,小說與電影的敘述順序與細節上做了一點更動。
當克莉絲汀發現枕邊人班恩對她的所有隱瞞和謊言都是出自於最深重的愛時,她決定將日記的一切過程都向班恩坦白,接著在電影裡是順著攤牌之後的遭遇,也就是班恩發怒、克莉絲汀打電話向克萊兒求救後發現他是偽班恩,然後被抓回去、被刪除了一天的影像日記,隔天繼續最開頭的〝當日〞,準備前往飯店迎接最終攤牌的驚險逃生。
小說則是在克莉絲汀坦白之後直接接續〝當日〞,並在飯店才發現她之後還寫了一星期的日記,將所有翻轉劇情的能量都積蓄在這一刻。

相較於小說好酒沉甕底的峰迴路轉,電影選擇先在家裡呈現一段驚悚的揭密(此班恩非彼班恩),放鬆緩和一下情緒同時吊著觀眾的心,拉長懸疑感後,飯店又是一場驚心動魄、險象環生的脫逃打鬥,這種一急一緩的節奏十分扣人心弦,雖然因此犧牲了一點壓到尾聲才給予錯愕的驚喜感,但依然十分緊張刺激。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改編,但我就不一一指出細節了。

最後值得玩味的是關於記憶的議題,相較於小說中的克莉絲汀到最後一刻浮現真正班恩的各種記憶,才想起「啊,我是真的深愛我的丈夫啊」的愛情取向,電影更加側重的是她與兒子亞當的親子羈絆。
比如說她可以無意識的唸出以前與亞當的對話,一發現自己有過孩子的事實後,曾經當過媽媽的感覺就如同浮光掠影般回來了。

讓她如此確信的原因是因為精準事件的記憶嗎?不是,是一種感覺、直覺、或身體的記憶。
曾經血脈相連、孕育過一個生命的記憶,明明忘記了所有細節,卻貨真價實的存在於她的身心,甚至在她被麥可(偽班恩)抓住,放棄掙扎抵抗時,成為她一閃而過的信念與希望,最後才順利逃出魔掌。

大概是想傳達,有些深刻的情感記憶,是烙印在心中,無法遺忘的一乾二淨的。

別相信任何人

Before I Go to Sleep

作者:S. J. 華森

原文作者:S.J. Watson

譯者:顏湘如

出版社:寂寞

出版日期:2011年07月28日

    當你發現身邊最信任的人,
    為你虛構了另一個版本的人生。
 

  《讀後心得》更多內容介紹,可參考博客來

    這本書不用多做介紹,我想它本身已經非常暢銷,不僅有多位名人推薦,還有我很愛的幾位女星爭著主演,博客來上的書評感想更是洋洋灑灑的總共有16頁,而且劇情的本身就是它最具可看性的部份,揭開謎底就一點也不顯得有趣,因此我要特別提醒沒看過的讀者,最好不要先上網搜尋任何心得,因為我今天好奇的google了一下,連網頁都沒點進去,就被某篇標題給雷到,好加在我已經看完了,否則可能會憤怒的打暈自己,看看記憶能不能回到還沒查詢之前,這也讓我想起了有一次在學校圖書館借了一本推理小說,卻發現有某位推理大師,在書上把所有他認為可疑的地方給標上了紅線,附帶一提,如果你是討厭看到書評中可能會透露部份劇情或結局的讀者,請快點速速離去,到此為止還來得及。

  以下劇情正式開始

    克莉絲汀,每天醒來她都不知道自己確切的位置在那裡,身邊躺著一個陌生的中年男子,自己的容貌也比她所記得的更加老邁,而那些她所經歷過的歲月,在她的記憶片段中找不到任何痕跡。

    男人會用一種習以為常的表情告訴她,他是她的丈夫班恩,還有她遭遇了一場重大的車禍,造成了失憶,然後她必須重新開始認識自己,試圖從他告知的訊息中,拼湊出她的人生經歷。

    而後會有一通自稱為奈許醫師的陌生來電,提醒她找出衣櫃後方的日記,並且記錄下今天她所發生的一切,這本日記提醒了她,那些她不記得的某些事情,也讓她漸漸的查覺到,她所能依靠且信賴的班恩告訴她的故事,跟奈許醫師所說的研究記錄,還有她所能回想起的記憶並不一致,甚至有很大的出入。現在,她可以相信的人究竟是誰?

    看完以後,我的感想大概是英文的書名下的比較貼切,而中文書名不是說不好,它的確有增加書的吸引力,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一直搖擺不定,猜想到底是怎麼回事,究竟誰說的才是真正可以相信,在書開始沒多久,我大概就猜出了結局,雖然最後的結果並沒有很讓我意外,但是以失憶的題材來說,我覺得算是還不錯的劇情,裡面對失憶症患者的感受跟不安,描寫的很細膩,而寫作的手法主要是透過日記,是以第一人稱進行,讓人能夠更加投入克莉絲汀的心情,不過我覺得有些地方可以進展的更快一些,畢竟這不是連載小說,一直看到前情提要,會讓人有點沒耐心,所以我想拍成電影以後,也許可以減少主角一直重覆提醒自己已經失憶?用日記的方式書寫,好像沒辦法省略,以免不合邏輯。

    越到後面當我發現事故的真相,以及為何會這樣發展的時候,坦白說我對克莉絲汀的同情逐漸減少,縱使我明白她做的選擇不應該拿她的人生當作代價,至少沒有嚴重到需要用20年的人生去償還,但畢竟是她起了這個因,沒有人能代替她承受這個後果,也更讓我明白在一段關係的建立中,信任到底有多麼重要,而背叛了他人的信任,又是多麼令人傷心,我想在她找回自己的過程中,應該也充份體認到這件事情。

    扭曲的愛,究竟是不是愛,滿足了自己卻折騰了對方,這樣真的還能稱作是愛情?也許我認知的愛情被包裝的過於美好,以至於讓我忽略它有時還包含了佔有、妒嫉、束縛等負面情緒。

    裡面有一些關於記憶的對話我很喜歡,也有一些感觸。

    「我知道今晚我會上床睡覺,然後明天醒來又是什麼都不知道,就這樣再一天又一天,永無止境。這我無法想像,無法面對。這不叫生活,只是存在而已。」p.182

    的確如此,倘若我每天所經歷過的事,對明天的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那麼生命的美好該如何累積,而他人的存在對我來說又有何必要性,真正的活著,並不只是生命的延續,還應該具有某種品質,能夠讓它產生價值,這也是克莉絲汀拼了命要找回記憶的原因,雖然她也曾試圖說服自己,也許不知道比較容易生活下去。

    「人類有一種短期記憶,能儲存一分鐘左右的事實與資訊,但也有一種長期記憶。長期記憶能儲存極大量的資訊,並保留看似無限長的時間,現在已知這兩種功能似乎由不同部位的大腦控制,兩者之間有一些神經連結。此外還有一部份的大腦,似乎專門負責將短期、瞬間記憶編碼成長期記憶,以供較久遠之後回憶。」p.30

    「克莉絲汀,我們經常會更改事實、重寫歷史,好讓事情變得簡單,讓事情和我們偏愛的版本一致。這是無意識的舉動。我們會編造記憶,而且是不假思索。如果我們告訴自己發生過某件事,只要說的次數夠多,我們就會慢慢相信,然後就真的把它記下了。」p.192

    這兩段話,也讓我想起了米蘭‧昆德拉在他《無知》這本書裡所寫下的幾句話:

    「沒有人能夠解釋,為什麼記憶所留下的,是這一小片,而非那一小塊。這樣的選擇,發生在每個人身上時,都是一樣神秘。既不是出自於我們的主觀意志,也不是為了我們的利益。」

    「每個人的共同記憶都有差別,因為他們對彼此的重要性並不一樣,從第一秒鐘開始,兩人的相遇就建立在一個,不公平 不公正的基礎上 令人憤慨。」

    「一個事實,不會再是發生當下的那個事實,重建事實 是不可能的。重現一段愛情,是不可能像重讀一本書,或重看一部電影一樣。」

    記憶這件事就是如此奧妙,其實好像沒有人真正能夠去選擇,自己要記得什麼忘掉什麼,但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可以正常的生活下去,倘若大腦沒有遺忘的功能,我相信活在痛苦裡的人會更多,因為縱使你無法承受或是不想相信,記憶卻還是如此鮮明。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