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衰竭末期症状

雖然心臟衰竭無法完全治癒,但若能於心臟衰竭早期嚴加控制,盡量減少心臟功能衰退,心衰竭患者仍能從事自己喜愛工作或興趣,因此建議民眾一旦確診心臟衰竭,便積極配合醫師診療並遵守醫囑,才能有效避免心臟衰竭加劇。

心臟衰竭的治療方法

心臟衰竭需要是需要長期照顧的疾病,透過藥物治療可以強化心臟,減緩症狀與併發症的出現機率。醫師也可能開立史他汀(Statin)藥物降低膽固醇,或是硝酸鹽(Nitrates)藥物改善心絞痛,以下為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

心脏衰竭的晚期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呼吸困难、粉红色泡沫痰、心跳加速等。心脏衰竭还有可能会造成肝功能受到损伤,严重的情况下危及生命。主要的患病人群为老年人群,患病后可以选择使用强心的药物,搭配利尿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需要选择手术治疗。

贾秋菊主任医师丹东市第一医院三甲已认证

心脏衰竭的症状晚期

心衰是指因心脏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患者心输出量减少,心排血量减少,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心衰晚期,多有咳嗽、咳痰、咯血、咳粉色泡沫状痰、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全身水肿、胸水、少尿等症状。需入院治疗时,可用西地兰、地高辛等强心药;呋塞米等利尿剂,以减轻心衰症状;也可用扩张冠脉、营养心肌等药。

陈章强主任医师江西省人民医院三甲已认证

心脏衰竭的症状晚期

心脏衰竭的晚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身体乏力、发绀、粉红色泡沫痰、腹胀、少尿、咳嗽等。心脏衰竭主要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引起,主要高发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可能会对患者的呼吸系统、肝功能造成损害,病情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贾秋菊副主任医师丹东市第一医院三甲已认证

心脏衰竭的症状晚期?

心脏衰竭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现象,这类患者晚期可出现气喘、咳嗽、咳痰、乏力、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情况,需要积极进行纠正,以缓解患者的情况。可以保证充分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多吃清淡的食物。

艾虎副主任医师北京医院三甲

心脏衰竭的症状晚期

心脏衰竭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现象,这类患者晚期可出现气喘、咳嗽、咳痰、乏力、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情况,需要积极进行纠正,以缓解患者的情况。可以保证充分的休息。建议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良好的睡眠质量。戒除陋习,不要抽烟饮酒,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王慧副主任医师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三甲

心脏衰竭的症状晚期

一般包括呼吸困难,而且还有可能会出现咳嗽以及咳痰的症状,有可能会引起下肢水肿。心脏衰竭可能是心肌梗死所造成的,还有可能是心肌炎所引发的,也有可能是心肌病导致的,并且和代谢性疾病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在心脏衰竭晚期的话,可以配合医生进行对症治疗,另外也可以采取心脏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

郝宝顺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三甲已认证

心脏衰竭的症状晚期

你好,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各种心脏病到了终末期都可以出现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可以表现为气短乏力、咳嗽、出汗、咳血以及水肿。到心力衰竭晚期的症状,患者通常气短表现不明显,而是以水肿和腹部的症状为主,患者可以出现下肢和整个身体的水肿,甚至有胸水、腹水以及心包积液,因为长期的胃肠道和肝脏的淤血,患者可以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甚至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对于心衰,治疗方法还是有很多的。建议患者要针对病因和心衰来治疗,一定要规范长期有效的口服药。希望我的建议能帮助到您。

杨艳红主任医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三甲已认证

心脏衰竭的症状晚期

您好,老人家出现心衰晚期,通常会出现不能平躺、端坐呼吸、喘息用力、大汗淋漓等,或者肝脾肿大、大量腹水或者下肢水肿等症状。建议老人家在治疗心衰的情况下,积极对症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吴翔副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三甲已认证

心脏衰竭的症状晚期

心力衰竭是由心功能不全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病人心脏输出量减少,心脏射血量降低,会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心力衰竭的晚期,多数会出现咳嗽、咳痰、咯血、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身体水肿、胸腔积液、少尿等症状。需要住院治疗,可以用西地兰、地高辛等强心的药物;呋塞米等利尿的药物,缓解心衰症状;也可以用点扩张冠状动脉、营养心肌等药物。

上述研究分析了195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2017年心力衰竭的负担和原因,发现2017年全球心力衰竭年龄标化患病率为831/10万人,尽管较1990年下降了7.2%,但全球心力衰竭患者绝对数量却增加了近一倍。

报告显示,1990年全球有3350万心力衰竭患者,而到2017年则上升到6430万。全球新增心力衰竭患者中,29.9%来自中国。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中国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3%,较2000年增加了44%,预计患者数量有1000多万。

根据美国、欧洲、日本最近更新的“心衰”定义,心衰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有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引起的症状或体征,并有利钠肽(BNP)水平升高和(或)肺或全身充血的客观证据。

新定义中包含很多之前未被统计进去的,估计我国心衰患者数量约有4000万。

心衰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很多患者被发现时已经处于相对晚期,合并症和并发症多。总体来讲,心衰死亡率很高,约50%患者在诊断5年后死亡,慢性心衰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在34%左右,比乳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直肠癌等多种癌症还要低。

心衰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开始,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左室肥厚、心肌梗死、左室重构、心室扩大、心衰、终末期心脏疾病,最终死亡。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严重的终末阶段,被称为“心脏病最后的战场”。

据统计,自1990年以来,全球因心衰致伤残而损失的健康寿命年上升了106%。

心衰对患者影响非常大,很多不能治愈,症状包括呼吸短促、疲劳和液体潴留等,可能限制患者行走、站立、工作或自理能力。

患者饱受睡不好、动不了、不能爬楼、不能干家务等困扰,还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据统计,心衰患者平均每年住院2.4次,约69%的患者有1年内再次住院的经历,年均住院天数长达22天。长期反复住院治疗,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诊疗面临多个难题

上述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可能是心衰患者数量增多的主要原因。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心衰患病率上升是由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风险因素激增造成的。

病因谱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平均寿命增加,心衰病因谱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以心脏瓣膜病为主,转变为以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为主,也就是以缺血性心脏病为主。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年轻化也导致心衰患者越来越多。以前心衰患者基本都是老年人,现在30多岁的年轻人患重度高血压、糖尿病甚至发生心肌梗死的情况逐年变多,增加了心衰患病率。

慢病管理不规范

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糖尿病等疾病后期都可能引起心衰,这类人是心衰的“后备军”,不容忽视。

由于我国慢病管理不够完善,在预防和治疗上不如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社区慢病管理上差距较大。国外心衰的社区管理,在饮食、体重和每日出入量的监测、随访等方面都值得借鉴。

诊疗水平不一

一些欠发达地区医疗水平有限,诊断和治疗都比较滞后,耽误了心衰患者的最佳救治时间。

不过,心衰救治存在局限性,即便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冠心病的血运重建治疗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急性心衰的救治成功率大大增加,但心肌梗死后的心肌坏死是不可逆的,一些患者最终会走向心衰,预后也不是很好。

患者认识不足

我国约有1/3的患者将心衰症状误认为是衰老的表现,导致未能尽早就医,因此很多病人就医时已经是临床心力衰竭期。心衰治疗方面,使用标准治疗方案的人数少、时间短,治疗不规范导致心衰患者住院次数增多、时间延长等问题不少。

心衰患者通常合并症多、用药多,如果坚持服药和随访都很差,可能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即便规范用药,心衰也可能反复发作,只要发作一次,病情就可能更加严重。

医保政策制约

心衰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心衰患者的住院时间长、合并症多、伴感染的患者抗生素使用多,在现有医保政策以及医院各种绩效考核限制下,很多医院担心病人“压床”,不愿意接收心衰病人长期住院。

不少病人在家自我管理,若随访和用药再不到位,很容易导致病情越来越重。

防治心衰,做好自我管理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老龄化日趋严重,潜在的心衰患者数量多。再加上我国高血压患者超过3亿,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心肌梗死每年新发50万,成人慢性肾病患者1亿,未来短时间内心衰疾病负担将会不断加重。

要想遏制住我国心衰发病的快速增长:

社会层面要关注关爱心衰患者,医疗政策应予以倾斜,为心衰患者提供更多医疗服务。

医院要学习先进经验,组建护理、药师、营养师、康复师等多学科参与的专业化心衰救治团队。

基层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心衰患者的资料存档和定期随访,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

早期发现心力衰竭十分重要。可通过简单的“6分钟步行试验”自我评估:

6分钟内步行距离≤300米,为重度心力衰竭。

步行距离300~375米,为中度心力衰竭。

步行距离375~449.9米,为轻度心力衰竭。

步行距离≥450米,则心功能正常。

有些心衰患者早期症状容易被忽略,如气短、胸闷、腿肿、食欲下降等,不具有特异性,与肺部疾病、贫血、消化道疾病及肿瘤等疾病的症状相似。

目前,我国导致心力衰竭发生的前五位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扩张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及糖尿病。患有这些疾病的人群应高度警惕心衰的发生,若出现胸闷、喘气、浮肿、疲劳、运动能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心衰检查要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常规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片、实验室生化检查、生物标志物、核磁共振等。

建议高危人群,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要注意预防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它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心衰的常见诱发因素。在寒暖交替或流感高发时节,要尽量避免感冒或流感的发生,同时要控制好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注意控制体重。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