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知乎

后浪漫的顶级音乐家。

有人诟病他的音乐创作过于追求“音响效果“”,他的大多数独奏作品不够有内涵,还有和声的问题,等等。

但是掩盖不了他的伟大。

如果随机对他的几首作品稍作曲式分析,就能发现他的很多乐曲构思,乐句展开,再到和声对位,各声部结构,这些无一不体现他自身的功底。

至于把他和巴赫比,并不认同。根本不是一个时期的作曲家。巴赫有他自身的成就,但是拉赫有他自己的伟大之处。

其他的,后续补充吧。

光从市场上来评价拉赫,他绝对是一流的作曲家,拉二拉三第二交响还有帕格尼尼都是经久不衰的商演常客,票房好手。

下图是下个月武汉琴台音乐厅的新年音乐会座位,曲目正是拉二&拉三:

很早便抢售一空。

即使以专业的眼光来分析,他也是一流的作曲家。钢琴&作曲双学位荣耀王者段位,满分级别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年少便因前奏曲而出名,这当然也导致其思想包袱异常地大,动辄心态炸裂,心态与口碑呈线性正相关,这也间接影响作品质量。特别是《第一交响曲》的翻车,《科莱里主题变奏曲》、《交响舞曲》的不如预期都会让他遭受挫折,甚至一蹶不振。不过这个不可否认他在艺术造诣上的伟大之处,具体如何伟大呢,不细说了,因为几本书都分析不完。单从侧面来看,拉赫的风格影响了如格什温等一众作曲家,他史诗般的交响也是当今电影配乐行业不竭的养分。

很多人不认可他,总是抓着他的浪漫风格或者旋律写作来说事,要么是陈词滥调,要么是糖加水,要么是矫揉造作……人家毕竟主业是钢琴家,而且是上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没有之一,如果还去拥戴他是一流作曲家,这些人心态难免会不平衡。

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你一辈子都追不上。

听过这么多曲子,拉二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只有Elgar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才能抗衡。壮阔的孤独,不服输的,和自我较劲儿的宿命感,收敛的情绪在瞬间爆发,最后结束于救赎。独爱Richter的版本,这些年听着他走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度过很多难熬的黄昏。说自己喜欢拉赫的男生基本也会多看几眼,顺便问对方一个老掉牙问题:更喜欢拉二还是拉三。

转一篇自己以前写的文字: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二——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 (1873年4月1日 - 1943年3月28日) [图片] 拉赫玛尼诺夫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之一,也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他的钢琴老师包括Nikolai Sergeyevich Zverev(1832-1945,俄国钢琴家、教育家,学生除了拉赫,还有Mily Balakirev和Scriabin等牛人)和Alexander Siloti(1863-1945,俄罗斯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Zverev的学生之一…

昨晚在国家大剧院,听了李心草指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在听第三乐章的时候忍不住哭出来了

冰封梦境 | 拉赫玛尼诺夫的青春记事簿(下)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

原创 拈花一笑 三十三又三分之一 [图片] 请湛满这空虚的酒杯水池里注满了光线迷离的水 荷花升起,悄悄地悄悄地 池水在光芒的中心闪现 ...... 接着云朵飘过 水池又变为空虚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 [图片] Six Morceaux, Piano Duet, Op. 11: Barcarolle 拉赫马尼诺夫《六首钢琴小品,船歌》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藏着一个遥远的梦。当你以为早已将它遗忘,不经意间,它又浮现在你的寂寞深处。然而,当你想把它从寂寞之池中捞起,手指过处,那似乎…

有一种感动就是, 你学习它学习了20年, 你听了二十年, 你弹了N多年, 但你每一次翻开谱子, 无论听任何一个音乐家弹奏拉二, 你还是会起鸡皮疙瘩。。.... 我们总说, 要真心说哪一个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最美妙, 拉二的第二乐章绝对是NO.1

拉赫的魅力在于穿梭于大小调之间的真挚旋律,仿佛没有终点般的模进乐句,把整个钢琴腔体、琴弦、踏板共鸣发挥到极致的音响效果。 1.悲歌 Elégie Op. 3 No. 1 突破调性的束缚,无限延伸的旋律。和声很古典 2. 遗作 Fragments in A-Flat Major for Piano, Op. Posth 3.爱之忧伤 改编克莱斯勒小提琴曲Liebesleid 嗯。。这歌演奏难度大概是听起来的十倍,优美旋律配上拉赫匠心独具的和声织体编排,歌曲的听觉效果大大丰富了。 4. Pr…

这个作品刚上了一个德国教授的大师课,说起来很多。关于开头双音的问题,关键还是学会放松,然后不要着急,手臂下落一次,手腕十分均匀放松的抖三下,手指贴键,稍往里抠,最好和前面的长音营造出不同的音色,好像是两个不同的乐器在演奏。要从容,开始练的时候尤其要慢一点,不要着急。整个作品也是这样,拉赫是俄国人,俄派作品歌唱性是很强的,越是和弦多的地方,越要放松,只有放松才能表现出旋律的歌唱性,表现出乐句的走向…

浪漫主义音乐与文学作品之间时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音乐家都从某个文学作品里获得灵感,启发他们写下新的音乐作品。不过对于拉赫玛尼诺夫的《岩石》来说,作曲家的灵感源泉不是一个,而是两个。这是他20岁时写下的一首交响诗,题献给当时已誉满天下的尼古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这首作品的乐谱上,拉赫玛尼诺夫引用了俄罗斯浪漫主义诗人米哈伊尔·莱蒙托夫(Michail Lermontov)的诗歌《悬崖》中的两句:

一朵小小的金色云彩,

投宿在悬岩巨人的胸怀。

米哈伊尔·莱蒙托夫

不过,拉赫玛尼诺夫读到这两首诗,却并不是在莱蒙托夫的诗集里,而是在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在路上》里。在小说的开头,契诃夫同样引用了莱蒙托夫的诗句,因为这两句诗与小说的情节有着类似的意境。契诃夫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在一家小酒馆里,两位旅行者相遇了,一位是带着女儿的中年男人里哈烈夫,一位则是年轻的女士伊洛瓦依斯卡雅。在熟络之后,两个人开始攀谈起来,不过多数时候都是里哈烈夫的高谈阔论——关于宗教、关于哲学、关于俄国人的精神特质、甚至关于女人,以至于自己的女儿都被谈话声吵醒了。他们的对话令两个人的心中都产生了爱意,但是在第二天的清晨,里哈烈夫还是目送着伊洛瓦依斯卡雅乘坐雪橇离去,怅然神伤。在小说的结尾,契诃夫写道:

他伫立很久,就象在地里生了根一样,瞧着雪橇的滑木留下的痕迹。雪花纷纷落到他的头发、胡子、肩膀上来。…… 不久,滑木的痕迹消失了,他本人浑身是雪,看上去象是白皑皑的悬崖,可是他的眼睛仍然在雪片的云雾里寻找什么东西。

安东·契诃夫

在这里,原本与开头处的两句诗毫无关联的故事情节,忽然与原诗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关联。正如莱蒙托夫的《悬崖》原诗所写:

一朵小小的金色云彩,

投宿在悬岩巨人的胸怀;

清晨,她早早地急速上路,

在蓝天中瓢浮,轻松愉快。

可是在古老悬崖的石缝里,

到底留下了她湿润的足迹。

孤独的悬崖兀立着,沉思着,

不禁在荒原上轻声地啜泣。

(孙映逵译)

原来在契诃夫的想象里,男人就是悬崖上的巨石,女人就是天上的一朵金色云彩。年轻的伊洛瓦伊斯卡雅飘然而来,聆听里哈烈夫这个孤独的男人倾吐心声,随后又飘然而去,留下他站在原地独自伤神。

年轻时的拉赫玛尼诺夫

在读到这篇小说时,拉赫玛尼诺夫无疑是大受触动的。他曾向契诃夫本人赠送过乐曲的总谱,并在上面附言:“献给亲爱而备受尊敬的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在路上》的作者,小说的情节是这首曲子渲染的依托。”也就是说,拉赫玛尼诺夫的的这首乐曲并非仅仅描写岩石与金色云彩的邂逅,同时也是在描写小说中的情节。

听众不难从这首乐曲里感受到柴可夫斯基的影响,特别是他的三首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与《哈姆雷特》一定曾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岩石》时的参考对象。1893年,拉赫玛尼诺夫在老师塔涅耶夫的家中用钢琴弹奏了自己的新作品,柴可夫斯基就在现场,他对这位年轻人大加赞赏。另一位在场的作曲家伊波利托夫-伊万诺夫是这样回忆的:

“在晚会结束时,拉赫玛尼诺夫向我们介绍了新完成的交响诗《岩石》,这让所有人都非常满意,尤其是彼得·伊里奇,他对这首交响诗的色彩充满热情。拉赫玛尼诺夫弹奏的《岩石》以及我们随后对这部作品的讨论一定帮助彼得·伊里奇转移了注意力,因为他的好心情似乎又回来了。”

随后,柴可夫斯基询问拉赫玛尼诺夫能否在他接下来的欧洲巡演中亲自指挥这首乐曲的首演。不过遗憾的是,这一年稍晚些时候柴可夫斯基突然去世,这项计划也未能实现。

《岩石》从一个深沉、缓慢而悲伤的动机开始,这个动机代表了悬崖上的岩石,或者说是中年男人里哈烈夫。在几个小节之后,一段跳跃着的欢快旋律由长笛奏出,这无疑代表了金色的云朵,或是年轻的女人。乐曲接下来的部分就在两段旋律的对话与发展中进行,同时引入了一段新的主题素材,仿佛是在描写男人为了生活进行的种种努力。直到高音区的旋律缓缓消逝,仿佛金色的云朵飘去,音乐重新回到了开头处的低沉与悲伤的氛围里,就像是里哈烈夫孤独的叹息。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