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 給 中 年 人 的 情書

自序

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

想要寫一本中年人的書,是從面對了生命中的變動開始的,這變動不是天光雲影共徘徊,而是土石流般的崩塌與毀壞。

我輩中人,是首先浮起的意象。我們這些「中年」人;夾在上一代與下一代「中間」的人;思維和行為「不中不西」的人。我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我們走過怎樣的路?又將往哪裡走去呢?

「大人學」這兩年成為顯學,「大人味」成為一種審美觀、一種生活態度,然而,我輩中人夠格當一個大人嗎?我們具備了大人的品格與氣度嗎?

孟子說過的許多話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我想成為一個不失赤子之心的大人:對世界依然充滿好奇與熱情;願意為了理想披掛上陣;具有更大的包容力與同理心;為他人付出與奉獻是快樂的事。

我輩中人邁入人生下半場時,最該做的是對自己的清算與和解。靈魂中那些幽暗的、破碎的部分,也許是因為傷害而造成,無以言宣的痛苦已經承載了幾十年,直到中年才明白,並沒有什麼人會替我們取下枷鎖,帶來救贖。我們苦苦等待的,釋放我們於痛苦深淵的那股力量,原來在我們自己身上。多年以前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如今的我們,有能力創造或改寫自己的命運。

倘若想要有心平氣和、從容自在的老年,絕不可錯過關鍵的中年期。

...

兩年前,身體狀況一向不錯的父母親,突然發生了狀況,一次又一次送急診,在擔憂焦慮的日與夜,我真正意識到自己老了,不再年輕。坐在救護車上,無助的握住九十歲老父的手;凌晨起身在電腦前,為八十幾歲的母親掛號,我知道一直守護著我的父母親愈走愈遠了,現在撐持住這個家的是我,用盡力氣保護他們的是我。

目前在台灣有將近一百一十萬的失能者需要照顧,每位老人的身後,都有一位或幾位照顧者,大都是中年人,有些甚至是老年人。如果有幾位照顧者,還可以輪流分擔,互相倚靠,彼此加油,最危險的是獨力照顧者,宛如背著炸彈的炸彈。

做為一個獨力照顧者,我們的摸索,正是替往後更多的獨生子女尋找方向,也或許,他們不必承擔照顧重任。

我們可以選擇完全假手他人,或以童年創傷、事業忙碌種種理由搪塞逃避,但我們沒有。當我們無怨無悔、心甘情願的承擔下來,也就有了機會預習未來的人生,看清楚老年是怎樣的狀態,甚至直面死亡,才能認真思考活著的意義,這也是份難得的生命禮物啊。

...

朋友說:「都說我們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妳不覺得我們這一代好悲哀嗎?」我深深擁抱朋友,對她說:「我們是最棒的一代,人世間的情義都付出了,也都承擔了。」五十歲以後,我常用這樣的話勉勵自己:「年過半百,中途而已。」路還要繼續向前走。此刻的我,有著前所未有的篤定與自信。

我輩中人,有情有義;我輩中人,篤定自信。那麼,這也就是一本寫給你、寫給我、寫給中年人的情書了。

【讀書心得】《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

《我輩中人》

書名:《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

作者:張曼娟

類型:生活指導

評價:✩✩✩

這是一本作者張曼娟想給『中年人』的書,從中年人面對生命中的變動開始入手,這變動不是天光雲影共徘徊,而是土石流般的崩塌與毀壞。

所謂『中年人』指的是三十五歲至六十五歲的壯年人;由於當今國人的平均壽命都已逾八十歲以上,現在也常見滿三十歲的年輕人隨口宣稱自己快進入「初老」了。

而「中年危機」、「中年失業」、「哀樂中年」等等引發我們會聯想的有關中年詞彙,似乎都有些欲振乏力,任誰不是把自己看小了就是把自己看老了,誰也不想對號入座吧!

中年彷彿是一個危機四伏的處境,那是人生旅途中包袱壓力最沉重、挑戰變化最頻繁的階段,令人戒慎恐懼。

恐怕也只有當你頭髮灰白、老眼昏花、齒牙動搖,聽力變差、行動開始遲緩,身材走樣以前的衣服穿不下,突然當下你發現被人揶揄「中年大叔或大嬸」是你。那時候,你才會明白;我的青春就像小鳥一樣一去不復返了!

中年人在家庭卡在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在職場卡在上司與下屬之間;卡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正因為卡住了,就必須停下來才能把自己看清楚。

對於在情感與人際關係中,在家庭與職場,終於可以去坦然面對並認真思考,關於中年這檔事,這個過程總是會經過,你有所認知,而後方能充容自在地往前走去。

中年是家庭的承擔者; 中年是老年的起點;中年要有覺醒的力量;中年是歲月的累積;不再等待成功;不再追求名利,因為確實明白,人活著,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由於,本書作者同是『我輩中人』正邁入人生下半場,同樣地感同身受走進了「我輩中人」人生旅程,抒發她的心路歷程,內心的寫實表白,深邃體悟。字裡行間一再提醒讀者們:

倘若你想要有心平氣和、自尊自信、從容自在的老年生活,絕不可錯過這個關鍵的中年期。所以,如果說,這是一本寫給中年人的情書,更為貼切。

五十歲以後,我常用這樣的話勉勵自己:「年過半百,中途而已。」路還要繼續向前走。

作者所定義的『我輩中人』美好生活:

『她想成為一個不失赤子之心的大人:對世界依然充滿好奇與熱情;勇敢的接受真正的自己,保持個性、懷抱夢想;願意為了理想披掛上陣,具有更大的包容心與同理心;為他人樂於付出、奉獻與生俱足的才能與潛力是一件快樂的事。』

作者張曼娟是一位感性有情、真誠有愛的作家,三十年前我就看過她出版的第一本書《海水正藍》。她的散文、小說也都有獨特的魅力。當年桃李之年將她視為文學偶像那位的女孩,現今也成了中年人。

本書裡讓我看見作者她的身邊『中輩中人』動人淋漓故事,發掘出以下七個中年必須面對人生的課題,讀後心有戚戚焉!對生命有了更多覺醒與啟發,擬藉此文分享贈予同是中年的讀友們一份禮物,更希望提供後輩青年人為中年生活趁早有體認裝備自己。

1. 經濟獨立、心靈獨立,才能思考生存的意義

我們年輕時追求經濟獨立,因為有了經濟條件之後,你才能脫離原生家庭,獨立過生活。這樣的獨立,其實是在為未來我們遇見了心儀伴侶,要建立新家庭與長久責任做準備。

直到步入中年,你逐漸發覺原本你擁有的東西都在流失,就如同坐在一座流沙高塔上的感覺,那份心情是很驚惶、沮喪的。而那巨大的空洞,在你有經濟獨立的條件為前提,唯有心靈獨立可以填補。所以,中年人不得不要認真思考切身是否經濟獨立呢? 並且要問自己以下三個大哉問:

  • 到底我想要什麼?
  • 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 甚至「我是誰?」「生存的意義是什麼?」

2. 不僅不生氣,也不要鬥氣;再想為了爭一口氣

人到中年,我們的年紀愈來愈大,便會發現功名身分、地位與頭銜,不過都是鏡花水月,你為了求爭一口氣,不願別人看不起,花了很大力氣爭來的,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唯有不爭氣,不愛生氣,才能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毋須與他人比較爭競,也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至此才能真正掌握人生。

3. 找回遺失的自己,沒有自己便一無所有

當我們努力符合別人期望,去扮演另一個人的時候;當我把別人當成依附、生存的目標;忘卻了自己需求;當我們太渴望別人所擁有的東西,忽略自己也有珍貴的特質。

那個時候,如果不能做自己,不管你爬到多高的地位、擁有多少別人羨慕的東西,你都不會快樂。總而言之,當你不能做自己,因為那不屬於你,也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回首人生你只會感到空虛。

中年的我已經明白,人生難免一死,而在邁向終站之前,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才不致有太多的遺憾,這才是重要的事。

4. 拒絕乃是必須,自私實是美德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與其做一個濫好人,我寧願做一個完整的人」,一般人往往僅站在利己的立場,向他人提出要求,向人索討的人不自私,但他人因為做不到而婉拒了,反而成了是自私的人。

關於拒絕,如果你不去斷然拒絕,原因僅是為了做一個討人喜歡的人,而做那些你不想做的事;那麼,你就沒有時間與心力去做你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了。這是一種生命的浪費 。

關於自私,人到中年以後,不要在懼怕如此的指控了。雖然你無法滿足別人的期待和慾望,但是你能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不就沒造成他人的負擔,這也是一種美德。

5. 不要不斷等待的人生:停止等待、善待自己吧!

老一輩的人總是在等待:等待兒孫的電話關心,等待兒孫滿堂圍繞的喜悅;卻忘了自己雖然已老,你的兒孫輩它們卻還在為了前途打拼、並沒有那麼多時間跟你晨昏定省;尤其是小孫兒孫女們,他們每天忙著對他們的情人、老闆、客戶、甚至指導教授晨昏定省,偏偏就是沒有時間對你老人家噓寒問暖。

於是,老人家的等待變成一種失落感,接著是無盡的抱怨,覺得大家都不關心你,認為自己受到冷落不被尊重。久而久之,覺得自己老了是一件很悲哀的事。老並不悲哀,沒完沒了的抱怨才是悲哀。

作為中年的我輩,人生上半場很多時刻不也是在等待嗎?做兒子的等待著老父親的肯定;做女兒的等待著老母親的了解;年少在愛情中等待一個確定;成年在婚姻中等待著和諧;壯年在工作中等待好機會;老年在教養中等待兒女出人頭地;在樂透彩開獎等待二十億。

然而,很多時候走過人生上半場,你更加體會明白,這樣的等待往往終究是要落空的。我們停止等待,才能善待自己,才能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6. 被需要才有存在感,給予就是付出,讓心靈更富有

人生上半場,我們不斷的追逐,過程中會讓我們遇見許多人付出給予,你都是接受者,是他們一直給予機會、經濟上的支援、精神上人生經驗的指導。

除了激勵你的心志,也加強你的能力。但是,走著,走著,來到人生走進下半場,成功或勝利,功名或財富不再點燃心中熱情;我們開始調整我的思考:「我們的人生意義」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嗎?生命之根本是什麼?

人生下半場,開始有智慧領悟,給予就是一種付出,因為被需要,你才存在;於是,付出愛你會感到生命存在的珍貴意義。

7. 照顧著老去病苦的父母親,你才能真正理解人生

作者陪伴著高齡九十歲的父親及八十一歲的母親,同住多年。她說因為單身未婚又沒有孩子,所以不需要對我生的負責;但是因為一直與父母同住,所以必須要對生我的負責。

出版本書前的兩年,就在一夕之間,作者身體健朗的父親突然急症住院,主要為老年慢性精神患疾症所苦,雙親皆同時受到老、病、弱所襲擊,導致家中突然生活失序。

作者的母親也因家中驟變身心俱疲,由於長年依賴父親的情感受創,她也退化失智,後來情況愈來愈明顯, 記憶也逐漸流失。

書中作者提到:「並不是所有的子女都會選擇承擔起照顧者者 — — 這一個沉重的責任;有人選擇逃避,有人選擇冷漠甚至憤怒,他們一般像逃出一間失火的房子那樣,遠遠離開了。而戰鼓頻催,我堅定地穿上盔甲,牽住了父親的手,甚至給他一個溫暖安心的微笑。」唯一她能做以及做到的事情就是她把一個照顧者的角色扮演好。

特別書中有一段敘述:她為對原本進食充滿熱情的母親,變得怠懶飲食,吞嚥也覺得吃力,她想為母親準備做一道蕃茄海鮮義大利麵給她吃,母親吃得很開心地對她笑,實令人為之孝心感動。

她說:「母親一直唯一沒有忘記的:我對她的愛。以後會怎麼樣?沒有人知道,我也不想知道,我只要看著母親的笑容,這樣就很值得了」

承擔照顧年邁病苦的父母親的責任是很辛苦的歷程,於是,她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停止研究所兼課工作,減少廣播節目的時數,後來便毅然決然離開大學教職;為的是能有更多時間陪伴照顧父母親。

她沒有以童年創傷、事業忙碌的種種理由搪塞逃避,更無怨無悔、心甘情願的承擔下來。直至作為高齡的雙親最後一里的送行者,最後一里其實不是認輸了,而是光榮的放開手,是一場沒有遺憾的相依相伴,是圓滿。

結語:

中年時成為一個照顧者,這樣我們才有了機會,讓我們預習未來的人生;看清楚老年是怎樣的狀態,甚至直接面對死亡,才能認真思考活著的意義,也是一份難得的生命禮物。

韋應物一首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有中年情懷的意境寫照。人到中年,會看到一些別人看不到的細微而珍貴的事物。春天的潮水夾帶著大雨,雨勢洶洶,常常是難以抵擋的;此時,走到野外,一個沒有被開發的渡口,作者就是以她「怎樣去扮演好一個照顧者,怎樣好好地過我們自己的中年生活,心路歷程」來譬喻,這一切都是一個野渡,所幸我坦然走過去了,找到了一條船;那麼,我就自由了。

不管別人怎麼看,不管他人如何評價,人到中年,如果難以擺脫責任使然,你有一天會成為照顧者的角色時,你一定也要把自己照顧好,這就是中年人的自由與自在。

2019/4/ 29 by Alic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