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記者diana來臺灣進行採訪希望能了解阿美族著名的豐年祭特色請問:她應該前往下列何處採訪

美國記者diana來臺灣進行採訪希望能了解阿美族著名的豐年祭特色請問:她應該前往下列何處採訪
圖片版權為「臺灣之美:意念影像圖庫系列」

        豐年祭為阿美族規模最盛大且熱鬧非凡的節慶,它包含了政治、軍事、經濟、教育、訓練等功能,故豐年祭到現在仍在阿美族人心目中認為是一年中最神聖的祭典,也是族人命脈延續根源。

        阿美族原為種小米的農業社會,以往每當小米收割之後,各部落分別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以感謝神靈的恩惠,此即為豐年祭的傳統起源。阿美族耆老認為小米的精靈是所有植物中最敏感的,也是最麻煩的農作物,它好似具有人性一樣,有靈眼、靈耳、靈覺,而且禁忌也多,人們一不小心隨時會招來禍患災難。老人回憶說:「在田裡收割小米是最辛苦的工作,不僅講話要小心,動作也不得粗暴,否則會招來禍患」。「休息」、「完畢」、「回家」等言詞以及放屁、打人等動作都是小米精靈不喜歡的。小米時期的豐年祭形式以原始宗教儀式呈現,內容單純、嚴肅、隆重。

        二十世紀初年,阿美族放棄了小米而改種水稻。對阿美族來說,小米和水稻是不同性質的農作物,小米具有激烈的精靈,對人們會明確的善賞惡罰,但水稻是良性溫和的植物,除非在特殊的情況下,不會隨便害人。老人回憶說:「耕作水稻心情比較輕鬆自如,男子犁田時可高聲獨唱,女子們除草時可合唱、談笑。」這些狀況在種小米時期是絕對不可以的。因為作物的改變,使得現今的豐年祭呈現較為熱鬧的場面。

        豐年祭又因各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如北部阿美族普遍稱Malalikit,東海岸阿美族則稱為Malikoda,中部阿美則稱為Ilisin。一般來說,阿美族的豐年祭是七、八月間舉行,因為是以農耕收成之後的日子作為祭典日,但台灣南北氣候有所差異,所以各地祭典的時間也有差別。豐年祭切確舉行的時間,首先要舉行部落籌備會議,由頭目召集頭目幕僚團,籌備會議的主要議題是決定活動的日期和日數。

        豐年祭系列的活動中,歌舞是豐年祭活動的重心,有歌舞才是完整的豐年祭。豐年祭的歌舞男女有別,由男子擔任主要角色,女子僅居於助興地位。歌和舞不能分開,且無個人表演,須加入隊伍同唱共舞以體會歌舞的意義及精神所在。傳統的祭典歌舞在日常生活上是禁忌,僅在豐年祭活動期間才可唱跳。雖然豐年祭是以歌舞貫穿整個祭典活動,但整個祭儀是必須分為準備、迎靈、宴靈、送靈等階段。

        在準備期間,必須要由部落的青年組整理豐年祭會場、收費及殺豬等。到了豐年祭第一天傍晚天黑之際正式展開迎靈祭歌舞儀式,在迎靈的過程中只有男子可入圈跳舞,女子和小孩可在一旁觀看,但不可進入場內,以免遭到神靈的處罰。

第二天開始即舉行宴靈,宴靈的氣氛不像迎靈祭那麼嚴肅、單調,而是充滿著祭典、慶祝、康樂的綜合狂歡氣氛。往往宴靈祭會舉行兩天以上,且在宴靈祭的最後一天會兼招待來賓,來賓可邊吃盛宴邊欣賞歌舞。最後一天是送靈,只有女子可以進舞圈中,且送靈祭之歌舞與前幾天的祭典歌舞較為不同,只有女子可以學習。送靈祭的氣氛如同迎靈祭一樣,嚴肅、古板、不熱鬧。阿美族的豐年祭就從男子的迎靈開始,到女子的送靈結束。

各部落豐年祭的共同意義大致是:慎終追遠緬懷祖先、平衡社會結構運行、增進部落團結意志、感恩祈福五穀豐收及解除厄運等,亦有保守的老人認為豐年祭是「男人的祭儀」,藉由豐年祭,男子年齡階級組織,負起部落文化傳承的使命。

阿美族
Amis/Pangcah
美國記者diana來臺灣進行採訪希望能了解阿美族著名的豐年祭特色請問:她應該前往下列何處採訪
總人口
約216,964人(2022年2月)[1]
分佈地區
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
語言
阿美語、中華民國國語、臺灣臺語
宗教信仰
阿美族泛靈信仰、基督宗教、漢族民間信仰
相关族群
臺灣原住民族、毛利人、西拉雅族

美國記者diana來臺灣進行採訪希望能了解阿美族著名的豐年祭特色請問:她應該前往下列何處採訪

美國記者diana來臺灣進行採訪希望能了解阿美族著名的豐年祭特色請問:她應該前往下列何處採訪

阿美族(阿美語:Amis、Pangcah)是臺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主要分布於花東縱谷平原與海岸山脈各大鄉鎮,少數分布於屏東縣牡丹鄉、滿州鄉一帶。總人口數約21萬6600餘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也是台灣第三大族群。[2][3]

簡介[编辑]

阿美族通常自稱為「Pangcah」或「Amis」。阿美族語「Pangcah」在某一部分的阿美族部落是「人」或「同族」的意思,而「Amis」是「北方」的意思,也是卑南族人稱呼卑南族部落以北的族群的稱呼。[4]。Pangcah的自稱有一說可能源自於從基拉亞散(Cilangasan)向外遷移後對自我來源的描述,進而變成自我族群認同的稱呼,除此之外,由於發音類似舟的意思,因此有指象徵從海外行舟至此的人,過去較多人意識為番人或番社的意思,但族群大量使用其名稱之後,現今也慢慢淡化此意。

語言[编辑]

阿美族的語言為阿美語,語言學上被歸屬於臺灣南島語言,是目前各臺灣原住民族語言當中使用人口數最多的語言。此外,臺鐵各級列車行駛花東鐵路中途各站會增加阿美語廣播。

阿美語除因近代歷史因素,甚多使用日語以外,甚少受外界語言影響。其原始語彙上與馬來語與印尼語相似。如:

漢語 阿美語 印尼語 備註
kako [kakʊ] aku 阿美語我的屬格為ako。
你(你們) kamu [kamʊ] kamu 阿美語為「你們」,印尼語為「你」。
loma' [ɺʊmaʡʰ] rumah
fafoy [fafʊj] babi 阿美族語近代才出現b輕唇化f
章魚 sorita [sʊrita] gurita 推測章魚應該是阿美族祖先喜愛捕食的最親近海產之一。
kaen [kaən] makan 阿美語吃早午晚餐皆以ma開頭,如吃晚餐為malafi。
nanom [namʊm] air 印尼語的「喝」為minum 。阿美語的「喝」為minanom。
這裡 tini [tini] ini
眼睛 mata [mata] mata
ira [ira] ada
lima [ɺima] lima 與印尼語與菲律賓語都同。
sepat [səpat] empat
enem [ənəm] enam
polo' [pʊloʡʰ] puluh
你好 Nga'ay ho [ŋaʡaj ho] Apa Kapar 台東阿美族豐年祭時問候語為「Makapahay」,意思是好看的、漂亮的。

此外兩語言的相似之處還有所有格皆位於名詞的後面,主要的差異則是因歷史因素,印尼語有許多荷蘭語、阿拉伯語、印度語、波斯語、閩南語與客家語的外來語,馬來語很多英語的外來語,而阿美語的主要外來語則為日語,部分為臺灣臺語及臺灣華語。 另外毛利語及他加祿語也有一些與阿美語相似的原始語彙。

族系分布[编辑]

美國記者diana來臺灣進行採訪希望能了解阿美族著名的豐年祭特色請問:她應該前往下列何處採訪

阿美族根據地理分布、傳統習慣及語音差異等因素,可以進一步分為北部(南勢)阿美、中部(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馬蘭阿美、恆春阿美 等五個分類群。

  • 北部阿美群
    • 南勢阿美群:又稱奇萊阿美群,分布於花蓮縣新城鄉、花蓮市、吉安鄉、壽豐鄉。
  • 中部阿美群
    • 秀姑巒阿美群︰分布於花蓮縣鳳林鎮、光復鄉、瑞穗鄉、玉里鎮、富里鄉。
    • 海岸阿美群︰分布於花蓮縣豐濱鄉、富里鄉豐南村及台東縣長濱鄉、成功鎮。
  • 南部阿美群
    • 馬蘭阿美群︰又稱台東阿美群、卑南阿美群,分布於臺東縣成功鎮、東河鄉、卑南鄉、臺東市、太麻里鄉以及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吉拉米代部落。
    • 恆春阿美群︰分布於臺東縣池上鄉、關山鎮、鹿野鄉及屏東縣牡丹鄉、滿州鄉。

阿美族原鄉分布於花蓮縣、臺東縣和屏東縣境內。人口大部份居住在平地,較少處於山谷或群山之中。隨著經濟型態的轉變,長年旅居都會區的阿美族人,也在臺北和高雄等都會區中建立了以阿美族為主體的社區或聚落,如基隆市的奇浩社區和新北市汐止區的山光社區等,在台灣各地都有族人的身影。

文化[编辑]

美國記者diana來臺灣進行採訪希望能了解阿美族著名的豐年祭特色請問:她應該前往下列何處採訪

在板橋車站舉辦的阿美族豐年祭,參與族人圍成圓圈起舞,是祭典中的重要儀式之一。

阿美族的起源傳說與大洪水、檳榔、兄妹婚有關。

阿美族在傳統上被歸類為母系社會(母系親屬制度),婚姻型態為男性從妻居,家族事務多以女性為主體並由女性負責,家族產業之繼承以家族長女及其他女性為優先;家族/氏族多指母系一族。然而在部落中,有關部落大小事務則是由部落男子所組成的年齡階級制度(selal)和集會所來負責部落事務的統籌規劃與分工執行;各階級負責各種不同的任務與工作,並且聽從青年之父(mama nu kapah)與長輩們的指導。阿美族女性對於部落事務則沒有議事權,甚至不得於平時進入集會所(Talo'an / Soraratan / 'Adawang / Sefi)。

阿美族的傳統祭儀,舉行日期、儀式流程各部落都不同,大致上有豐年祭(ilisin / malikoda / kiloma'an / malalikit)、播種祭(mitiway)、捕魚祭(komolis)、海祭(mikesi'/ milaedis / komolis / misacepo'/ miwarak)、祭祖靈(talato'as)、驅除瘟疫祭(misalifong)、祈晴祭(pakacidal)和祈雨祭(paka'orad)等等。許多祭典內容原有嚴格男女分際、性別禁忌、精神意涵等,可惜因時代變遷,宗教信仰改變或主持祭典儀式的巫師(sikawasay)凋零而有所更易或失傳。

豐年祭是阿美族重要的祭祀儀式,其重要性相當於漢人的農曆年,是族人與祖先、神靈團聚的時間,具有經濟、教育、訓綀、宗教以及政治軍事上的功能。在日治時期与基督教傳播盛行期間,因其功能性,許多部落的豐年祭活動幾度被禁止,並因此造成豐年祭傳承的斷代。豐年祭通常在每年七至九月間進行,主要為耕地收獲後的時節舉辦,早期則是在小米收獲過後舉行;天數則依各部落而異,一般是由各部落耆老(mato'asay)來決定,傳統上短則三天,多則半個月,並依氣候條件造成的收獲時間不同,大抵是由台東阿美族部落先舉辦,之後才陸續由花蓮阿美族接辦。祭祀過程與內容依各部落習慣上之不同而有差異,如年齡階層(selal)的訓練與進階、祭祀流程等,傳統上主要會包括迎靈、宴靈和最後的送靈三大階段。豐年祭期間會進行捕獵、採集或購買食物,並由族人們共聚分食。[5] 而因應時代改變,許多部落在豐年祭尾聲,會進行各階層的各自表演,一來是寓意在延續階級之間的凝聚力,二來則是為了傳遞歡樂的氣氛。部分部落甚至已經出現了女性階級,並且一樣在豐年祭期間分工並表演。

阿美族傳統文物中包含有陶製品(主要是女性負責製作,目前大概只剩下花蓮豐濱鄉的貓公部落有傳承)、編藝品(使用材料:竹、藤、莎草、香蕉絲、月桃等等)和其它手工藝品(如傳統服飾、樹皮帽、木雕和各類工具等等)。

沿海阿美族目前尚有部分部落保有製作排筏的技藝並在平時出海獵捕魚類,如台東長濱鄉的真柄部落(傳統竹筏)和大俱來部落(現代膠筏)。沿海阿美族除乘船出海之外,部分族人會潛水獵捕礁間魚類、海膽等海產,女性族人則大多會採集潮間帶海草和貝類。傳統上,女性被禁止上船活動。

阿美族的生活中從不缺乏音樂和舞蹈,婚宴和喜慶場合中,常見到阿美族人會起身歌唱和跳舞,此時,除了各部落或各分類群裡會有固定的傳統歌舞之外,也常見流行歌舞或阿美族人的即興創作。但是豐年祭歌舞則只會在豐年祭儀呈現,在一般場合中並不被允許。在現代,許多阿美古調也被錄製或改編並傳唱於世。

在傳統信仰上為泛靈信仰,各部落也有巫師/祭司系統,祖先或祖靈亦屬神靈,但不是指有專門神通或管理特定事務之神。基督宗教傳入後,許多族人改信基督教,而傳統信仰雖仍存在但並不普遍。目前,傳統巫師/祭司系統則絕大多數亡佚,只剩下極少數部落才留有口述或是即將面臨傳承消失。另外也有相當比例族人信仰漢人民間信仰,包括馬蘭部落及恆春族人[6],亦有自行建廟祭祀者,例如楊傳廣。

習俗[编辑]

美國記者diana來臺灣進行採訪希望能了解阿美族著名的豐年祭特色請問:她應該前往下列何處採訪

美國記者diana來臺灣進行採訪希望能了解阿美族著名的豐年祭特色請問:她應該前往下列何處採訪

下列為阿美族的各種祭典[7]。

  • 豐年祭:祭品以糯米飯、米酒、獸肉為主,祭典過程中除了重要活動,其他就是眾人共享阿美大餐,取自大自然的各種新鮮野菜,以豆類、藤心、芒草心、雞肉、豬肉為主。
  • 海祭:又稱為捕魚祭,祭品以阿里鳳鳳為主,另一個祭品是芒草結,即把割下的芒草插在土裡,末端留下留嫩的一葉,其餘打個結,用以象徵強韌的生命力。由於阿美族信奉的海神-卡費(Kafit)忌諱綠色的葉菜,因此在此時的祭典中是不可食用葉類野菜,或許這也是十心菜成為阿美族野菜的原因。所謂的「心」指的是植物的嫩莖,阿美族所食用的野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心菜分別為黃藤心、林投心、芒草心、月桃心、檳榔心、山棕心、甘蔗心、鐵樹心、椰子心和臺灣海棗心。[8]
  • 小米收穫祭:古早採收小米時,通常用山棕葉來綑綁,山棕心與豆類(早期主要是樹豆),是小米收穫祭中食用的野菜。小米是早期臺灣原住民的主食,對原住民而言,小米是植物中最敏感的精靈,好像具有靈性一樣,有靈耳、靈眼、靈覺。相對地、禁忌也特別多,稍不留心就會惹來災禍。在田裡收割小米時,不但講話要小心,動作更要謹慎,使用「休息」、「完畢」、「回家」等日常用語以及放屁、打人等動作,都不能說也不能做。在稻米取代小米成為阿美族的主要糧食作物(小米)之後,小米收獲祭已名存實亡。
  • 播種祭:煮龍葵湯來祭祀神明,以祈求將來能豐收,到了天一亮便出門播種。
  • 狩獵祭:這是一年最後一個祭典,藉由捕獵的活動,讓家族、親戚、平日換工的伙伴們一起享用捕肉的獵物,獵物以鳥類為主,通常與樹豆、鵲豆一同煮食。
  • 建屋祭:年初的第一個祭典,主要意義是祭拜掌管田獵、耕作、太陽與守護的戰神-馬拉道(Malataw),同時也是男性年齡階級晉級的一個祭典(現代多併入豐年祭期間擇時舉辦),女子皆不得靠近。食用的菜餚是豆類、烤雞、藤心、地瓜與芋頭,葉菜類則禁止食用。
  • 祭祖:全村以家庭為單位全員參加,由女祭司擔任家人與先祖的溝通者,祭品是生薑、糯米糕、檳榔、酒等等。
  • 巴格浪(Pakelang):華語無適當對應的翻譯。原始的解釋是:喪家一切的告別儀式完成,往生者入土為安之後,喪家以pakelang做為結束,告一個段落並答謝親友幫忙。現今則無論家屋落成、光榮入伍、金榜題名、婚喪喜慶,在典禮結束後,男子至河、海漁撈,眾人共食魚獲作為收心,回歸日常生活秩序的儀式。
  • kiloma’an(豐年祭)的流程
Day1 觀察日/計畫會議:準備會議、決定日期。Misahafay、miasik to niyaro、 milikakawa
Day2 panemnem交代任務:pakafana’ to liteng迎靈日、misatera敬天祭日、 miromromay青年之父的試煉、pacaedong促使;命令;交付任務
Day3 mikesi.malingad,pafataan、misakedac、micelem ilako solita orang

cekiw pakadac.

Day4 mihinungay指揮中心;青年之父的底下,收現金稅(1)taying敬老金 (2)ineng公務金o mihiningar在管(3)收faes
Day5 palaylay護衛minokay i niyaro、miraepis、midimood處理,經驗傳授i sefi.paawaw,motoytoy.mikelangay,晚上milaoday ko fafahiyan.
Day6 misahemay分享日misafaes糯米飯(人吃的)misatoron是祭祀品

sapita’ong to kawas.’epah(人喝的),lingalaw祭酒、pahemay(送faes)。

Day7 kapah團聚日;masa’opo ko kapah,sicaedong to liko,大吉日不可以吵架,要維持社會制度,maaised競賽(不用lalifet)paseneng、milawi學習、 midihang讓你欣賞。

氏族[编辑]

氏族一詞在阿美族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解釋,有的如「來源」,有的則是「宗家」的意思;大部分的氏族名稱源自於地名。根據1935年日本學者出版的《台湾高砂族系统所属之研究》一書,由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等人調查當時阿美族氏族分佈及其遷徙,已知的氏族表列如下[9]:

  • Pacidal氏族(太陽之子)
  • Ciwidian氏族(水蛭之意)
  • Raranges氏族(石柱之意)
  • Sadipongan氏族(鳥巢之意)
  • Kiwit氏族(蟹草之意)
  • Cepo'氏族(為下游之意)
  • Ci'oporan氏族
  • Monali'氏族
  • Fasay氏族 (今綠島發源)
  • Cilangasan氏族(今貓公山)
  • Ci'okakay氏族(白骨雜陳處之意)
  • Sapiyat氏族
  • Conang氏族
  • Cikatopay氏族(樹名:大葉山欖)
  • Nalasongan氏族
  • Nalongalan氏族
  • Faliyol氏族(今八里灣舊社名)
  • Ciarongan氏族
  • Malolang氏族(Rorang是構樹)
  • Kakitolo氏族
  • Cialiakof氏族
  • Kinafokang氏族
  • Talakop氏族
  • Papiyan氏族
  • Inatol氏族
  • Richo氏族
  • Koralan氏族
  • Inakawaro氏族
  • Picora'ay氏族
  • Siracay氏族
  • Sariyol氏族
  • Naparawan氏族
  • Cipi'iwan氏族
  • Fafokod氏族
  • Marongarong氏族
  • Firangan氏族
  • Fafoyol氏族
  • Tarisakan氏族
  • Paotawan氏族
  • Inaran氏族
  • 'Oros氏族
  • Pa'anrifong氏族
  • Kakopa氏族
  • Fitlol氏族

統計[编辑]

縣市別阿美族人口(2017年)
縣市 阿美族人口 占阿美族人口比例 占原住民人口比例 占總人口比例 人口成長率
花蓮縣 52,790 25.50% 57.07% 15.99% 0.37%
臺東縣 36,625 17.69% 46.45% 16.63% -0.53%
桃園市 33,782 16.31% 47.72% 1.56% 3.37%
新北市 32,508 15.70% 59.02% 0.82% 1.10%
臺中市 9,854 4.76% 29.49% 0.36% 3.29%
高雄市 9,386 4.53% 26.70% 0.38% 2.45%
臺北市 7,807 3.77% 47.96% 0.29% 1.20%
基隆市 7,448 3.60% 79.78% 2.00% 1.34%
其他縣市 16,810 8.12% 10.17% 0.20% 2.03%
全國總計 207,010 100.00% 37.27% 0.88% 1.25%
鄉鎮市區別阿美族人口前30名地區(2014年)
縣市 鄉鎮市區 阿美族人口 占原住民人口比例 地區總人口 占總人口比例
臺東縣 臺東市 11,579 54.63% 107,027 10.82%
花蓮縣 吉安鄉 11,245 76.15% 82,200 13.68%
花蓮縣 花蓮市 8,295 70.17% 106,796 7.77%
臺東縣 成功鎮 7,329 92.71% 15,048 48.70%
花蓮縣 玉里鎮 6,572 83.31% 25,620 25.65%
花蓮縣 光復鄉 6,466 92.86% 13,443 48.10%
花蓮縣 壽豐鄉 5,072 88.53% 18,175 27.91%
新北市 樹林區 4,553 72.29% 183,659 2.48%
臺東縣 東河鄉 4,513 95.47% 9,038 49.93%
桃園縣 龜山鄉 4,422 90.80% 140,665 3.14%
臺東縣 長濱鄉 4,339 91.56% 7,779 55.78%
花蓮縣 瑞穗鄉 4,058 84.95% 12,196 33.27%
花蓮縣 新城鄉 3,766 60.22% 20,185 18.66%
桃園縣 八德市 3,723 86.40% 180,091 2.07%
桃園縣 桃園市 3,721 84.41% 415,786 0.89%
桃園縣 中壢市 3,589 79.61% 379,885 0.94%
新北市 汐止區 3,362 76.92% 194,218 1.73%
基隆市 中正區 3,286 87.35% 53,323 6.16%
花蓮縣 豐濱鄉 3,165 84.09% 4,732 66.89%
桃園縣 大溪鎮 3,122 44.90% 91,857 3.40%
新北市 新莊區 2,979 58.02% 410,133 0.73%
新北市 土城區 2,953 69.81% 239,013 1.24%
桃園縣 平鎮市 2,782 83.54% 211,358 1.32%
桃園縣 蘆竹市 2,575 87.35% 150,189 1.71%
新北市 板橋區 2,282 56.39% 556,447 0.41%
桃園縣 大園鄉 2,273 91.47% 83,895 2.71%
高雄市 小港區 2,215 63.92% 155,953 1.42%
臺東縣 池上鄉 2,000 88.77% 8,660 23.09%
臺東縣 鹿野鄉 1,977 83.03% 8,232 24.02%
臺東縣 關山鎮 1,953 83.28% 9,198 21.23%

神話傳說[编辑]

菸草起源[编辑]

傳說從前有感情相當好的兄妹兩人,幾乎如夫婦般地生活著,父母得知這件事後非常憤怒而破口大罵。兩人不知該如何回應父母,幾天下來不吃不喝而逐漸消瘦,最後在家門前豎立兩枝利箭,再雙雙從屋頂跳下被箭刺死。後過了五、六個月,在兄死去之處長出帶葉筋的煙草;在妹死去之處長出沒帶葉筋的圓葉菸草。[10]:29

物質文化[编辑]

配袋[编辑]

阿美族的配袋('alofo)寬約6~7寸,長約1.4~1.5尺,質料多採用棉布,老年男子的配袋則使用深色麻布。袋子表面織有顏色鮮豔的條狀圖案,並施以十字繡花紋,繫上細繩後由肩膀斜背至腋下,一般背法是右肩往左下腰部斜背,反方向成參加喪儀服制,背錯方向不吉利。內裝可裝菸草、菸斗、檳榔與打火石等物品。[10]:39

樹皮布[编辑]

樹皮布文化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相當重要的文化特質。

南島語族國家的樹皮布詞彙
臺灣 阿美族 tapa、dokdok(馬太鞍部落)
印尼 巽他語 tutu
印尼 爪哇語 tutuq
菲律賓 宿霧 tuktuk
東加王國 ngatu
薩摩亞 siapo
夏威夷 kapa
紐埃 hiapo
斐濟 masi、'uha
皮特肯群島 ahu

日治時代的日本學者鹿野忠雄,是首位調查臺灣樹皮布文化的先鋒,他指出阿美族語彙中的tapas、tapal、tarip,皆與樹皮布文化密切相關。現今阿美語樹皮布也稱為tapa或tapal。 樹皮布是阿美族相當重要的生活技藝,是舉行祈雨祭時祭師和獵人上山打獵時所穿著的服裝。傳統樹皮布以雀榕、構樹皮為製作材料,敲打製作出的樹皮衣不僅耐洗、防水,而且十分涼爽,是早期阿美族人進行捕獵活動及捕魚活動時的穿著。然而,會這項技藝的人卻愈來愈少。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部落耆老Panay(沈太木)投入尋回失落的樹皮衣傳統,逐一查訪部落有關樹皮衣的技藝,多年不斷地摸索,已成功地製作出樹皮衣,是當前此項傳統工藝的指導者。

樹皮布製造過程

製造樹皮布可分為:選樹、取皮、發酵、敲打、洗布、染布、紋飾等過程。[11]

1.選樹:

選取好的樹,根據長老的經驗解說,取皮要看季節,通常春夏季剝取較容易,因為春夏季樹木表皮水分較充裕,秋冬天寒冷樹皮就像人類所穿的衣服一樣,裹得緊緊的,不容易取下來而且冬天樹皮纖維乾燥粗糙打製效果不好。此外所選擇的樹幹大小也有一定的大小,通常選用的樹材直徑粗約40-50cm樹齡4-5年的構樹最適合,樹幹直徑太小的不足衣身寬幅,太粗太大的樹太老水分不足打製時間容易裂開。取皮的長度依據所要製成衣服的長度而定,取樹皮長度應唯衣長的2被,樹皮衣構成的方式為方衣形制,肩膀部分不作剪接,因此必須取足夠前衣身與後衣身長度的尺寸。

2.取皮:

取皮選用者通常是樹頭以上至枝椏分叉的樹幹部分,因為此段無枝椏、平整、光滑。先選取的樹幹表皮上,以刀子繞樹砍裂一圈,然後量取所需長度尺寸,上端亦同樣砍裂一圈,再於兩個樹皮裂圈之間劃破一道直線,以小刀從割裂的直線中插入樹皮層與木質層中間,用刀頭漸次挑撥,使樹皮與木質層分開,剝皮的工作必須輕巧而俐落,須注意不可損傷樹的內皮層,由樹的上端漸次向下端撕剝下樹皮,如果樹很高可以用梯子輔助;但是因為輸送養分的樹皮剝去後,樹自然會死亡,過去阿美族人乾脆將樹砍回家,島放在家屋庭院慢慢剝樹皮。近年來森林保護觀念興盛,不可任意砍樹,現在剝下來的皮都會留一部技術後來在特殊的祭典中可見其作用,在特殊的祭典中可見其作用,日常生活已無需求。

3.發酵:

發酵的主要作用是為使樹皮脂纖維柔軟,一般構樹不必經發酵過程,因為其纖維厚重且強韌,可以直接打製成布,但必須在樹皮柔軟濕潤時進行打製,否則就需加酸柔軟以利打製工作。若內皮原料是其他的樹皮則將施的樹皮用樹葉包好保持濕度,使其發酵,沒有煮過的樹皮需2-3日,無花果樹皮需要10-20天,也可以機上弱酸或草酸安去除果膠和加入碳酸鈉柔軟;構樹皮不須發酵,其阿美族人製作樹皮衣的過程中,是需求而定,需要打製得細薄者,會放置水中浸泡一些時間,使纖維柔軟。

4.打製:

撥下的樹皮應在未變乾之前著手打製成布,因為樹皮變乾後纖維及不易打鬆。古老的方法是將樹皮放在一根光、粗大的放倒在樹幹上,打製者蹲在一側手執小木棒,敲打樹皮的外表皮,使皮起毛球狀,然後用手撕去最外層的皮留下樹的內皮層在打製成樹皮布。現代打製的方法則不用木棒敲擊表層,直接用刀將外表皮剝去,再將內皮至於平滑的木塊和放倒的樹幹上用木棒敲打。


5.洗布:打製手續完成,將其摺成一方塊,上面綁壓一塊大石頭,然後把綁上大石頭的布,放入河中浸泡約半小時,然後自水中取出來,時間不可過久否則樹皮纖維會散開,綁壓石頭浸水的目的是要去除樹皮中的樹汁,所以水中取出後先用腳踏住布的一端,另一端捲繞成一捲,用手掌輕輕的搓揉或用腳慢慢的踩,再將樹皮浸到水中洗去殘留的樹漿,如此反覆三次,樹皮即可輕輕的絞乾水分,平鋪於草地上,灌木叢上或掛在竹竿上曬乾。


6.染布:

如果想把樹皮布染上則必須在打成布後,曬乾前染色,才能得到柔軟的染色效果。染樹皮布是將打製過後的樹皮布浸在水中,加幾種樹皮(染料用)和一些灰,在鍋中煮過後取出塗上一層,在埋入泥沼中經過一段時間,取出洗淨,用手搓軟曬乾即呈黑色樹皮布。


7.紋飾:

在樹皮布上加以紋飾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繪畫,另外一個是印花。在阿美族人所製作的樹皮紀錄中,1945年在日本古野清人《高砂族的祭儀生活》一書中,曾有男子成年禮配戴有圖樣的樹皮布帶子束緊腰部的紀錄,但目前絕大多樹的傳世實物或照片中,都是原色呈現,並無紋飾,長老們以為過去可能有紋飾樹皮布的做法,只是目前已經沒有了

阿美陶[编辑]

阿美族婦女約在每年的春天梅雨季節前後進行製陶工作,製陶工序繁瑣。族人崇拜大自然,敬畏祖靈感恩祖先延續傳統智慧,凡事必有敬儀祈福祭。製作阿美陶必先勘查陶土採樣的地點,取樣後才再採土挖掘適合製陶的黏土。

製陶過程:

原料處裡:曬土曬乾、搗碎、乾土過篩、再搗碎、粉狀過篩、木槌搗土再練土。

製陶工具:製作木製拍打器;將陶器拍打紮實成型、黑卵石修面光澤、竹片為刀。

製作陶器:汲水壺、飯鍋、陶甑、碗、祭杯、祭壺等器皿,之後陰乾。

採集燃材:海邊漂流木或樹枝、茅草、芒草梗、木屑、粗糠。

堆置陶器:露天野外擺置陶器。

祈福儀式:祭品(菸、酒、檳榔)。點火。

相關民族[编辑]

根據臺灣和紐西蘭兩國的民俗學家和人類學家的共同考證,一群阿美族祖先很可能在五千多年前離開臺灣,逐步移居南太平洋各島嶼,推斷紐西蘭毛利人和阿美族是親戚。

參見[编辑]

  • 豐年祭
  • 臺灣原住民
  • 三峽原住民文化部落
  • 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參考文獻[编辑]

  1. ^ "阿美族"[1]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2022年3月23日查閱.
  2. ^ 李文成(阿美族),"對於阿美族名的商議",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Aboriginal Education World),第12期/2006年12月號,pp.91-93.GPN 2009402771
  3. ^ Kolas-Foting(阿美族),"阿美族的niyaro'是什麼?",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Aboriginal Education World),第10期/2006年8月號,pp.54-55.GPN 2009402771
  4. ^ 原民會主題網管理員. 族名由來. www.sight-native.taipei.gov.tw. 2009-07-23 [2017-05-03] (中文(臺灣)).
  5. ^ Tsung Wen Huang, 看見吉安原住民部落--字幕版, 2014-09-01 [2017-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6. ^ 簡明捷. 星宿信仰與神話隱喻:恆春阿美族人的七娘媽信仰. 臺灣文獻. 2010年6月, 71 (2): 141–176.
  7. ^ 阿美族祭典, 2002
  8. ^ 吳雪月. 《臺灣新野菜主義》. 臺北市: 天下遠見. 2006. ISBN 986417763X (中文(臺灣)).
  9. ^ 蔡政良. 阿美族族群研究 (PDF).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4-12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8-28).
  10. ^ 10.0 10.1 洪馨蘭. 《台灣的菸業》. 遠足文化. 2004. ISBN 9867630270.
  11. ^ 孫, 大川. 原住民族文獻. 原住民族委員會. 103/12: p122–125. ISSN 2306-4870.

延伸閱讀[编辑]

  • 黃雅鴻,2003,他者之鄉:從空間霸權論述談Karowa原住民的流離與主體性運動。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 賴秀智,1996,台北縣阿美族學童的族群態度、族群文化常識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景崇,1998,阿美族歷史。台北:師大書苑。
  • 李亦園,1962,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2000,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翻譯;黃智慧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明立國,2002,阿美族。台北縣永和市:稻田。
  • 阮昌銳,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吳雪月計畫主持,1997,阿美族的生活智慧:南勢阿美七腳川社。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 周穎君,2002,阿美族傳統家屋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 孫大川總策劃,2016,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1阿美族:巨人阿里嗄該。台北:新自然主義。

外部連結[编辑]

  • 阿美專輯---父子傳承馬蘭吟唱[永久失效連結]
  • 中央研究院南島語數位典藏
  • 阿美族網路社群
  • 臺灣原住民族傳說故事網
  • 阿美族語線上查詢學習網

歌謠[编辑]

  • 豐濱鄉港口村阿美族收穫祭歌舞,呂炳川錄製,臺灣音樂館典藏
  • 光復鄉太平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謠,呂炳川錄製,臺灣音樂館典藏
  • 瑞穗鄉奇美村阿美族豐年祭歌舞,呂炳川錄製,臺灣音樂館典藏
  • 成功鎮三仙里阿美族現代歌謠,結合日本曲調與新創旋律,呂炳川錄製,臺灣音樂館典藏
  • 東河鄉昌興村阿美族婦女多聲部歌唱,呂炳川錄製,臺灣音樂館典藏
  • 臺東市馬蘭里阿美多聲部歌謠,呂炳川錄製,臺灣音樂館典藏

臺灣族群

憲法、基本法律、
宣言及政策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 《原住民族基本法》
  • 《臺灣原住民族權利宣言》

原住民族
(參見南岛民族)
中央政府認定

  • 阿美族
  • 排灣族
  • 泰雅族
  • 布農族
  • 太魯閣族
  • 魯凱族
  • 卑南族
  • 鄒族
  • 賽德克族
  • 賽夏族
  • 達悟族
  • 噶瑪蘭族
  • 邵族
  • 撒奇萊雅族
  • 卡那卡那富族
  • 拉阿魯哇族

地方政府認定

  • 西拉雅族(台南市市定、花蓮縣富里鄉鄉定)
  • 大武壠族(花蓮縣富里鄉鄉定)
  • 馬卡道族(屏東縣縣定、花蓮縣富里鄉鄉定)

未受政府認定

  • 歐佈諾伙族
  • 德樂日卡族
  • 古納達望族
  • 巴布薩族(貓霧捒族)
  • 巴賽族
  • 洪雅族(和安雅族)
    • 阿立昆族
    • 羅亞族
  • 凱達格蘭族
  • 雷朗族
  • 龜崙族
  • 道卡斯族(平埔客)
  • 巴宰族(巴則海族)
  • 噶哈巫族
  • 拍瀑拉族(巴布拉族)
  • 斯卡羅族
  • 宜蘭噶瑪蘭族
  • 邦查人
  • 虎尾壟族(費佛朗族)
  • 搭加里揚人
  • 瑯嶠人
  • 放索人

因同化或種族滅絕而消失

  • 箕模族
  • 達谷布亞努族
  • 哆囉美遠族
  • 里腦族
  • 猴猴族
  • 小琉球人

戰前其他民族

  • 荷蘭人
  • 西班牙人
  • 菲律賓人
  • 大和族(灣生)
  • 琉球族
  • 朝鮮族

漢族
戰前
閩南族群

  • 臺灣閩南人
    • 臺灣泉州人
    • 臺灣漳州人
    • 臺灣潮州人
  • 福佬客
  • 半山仔

客家族群

  • 臺灣客家人
  • 福佬客
  • 半山仔

其他漢族

  • 臺灣福州人
  • 臺灣興化人
  • 臺灣江浙人
  • 臺灣廣府人

戰後

  • 台灣外省人
    • 外省後代
    • 台灣大陳人
  • 馬祖閩東人
  • 金門閩南人
  • 烏坵興化人(莆仙人)
  • 在台緬甸華人

戰後其他民族

  • 滿族
  • 回族
  • 蒙古族
  • 維吾爾族
  • 雲南各少數民族
  • 藏族
  • 緬甸各民族
  • 京族

新住民
在臺外籍人士

  • 越南人
    • 越南配偶
  • 馬來西亞人
  • 菲律賓人
  • 印度尼西亞人
  • 泰國人
  • 緬甸人
  • 日本人
  • 韓國人
  • 印度人
  • 蒙古人
  • 俄羅斯人
  • 猶太人
  • 阿拉伯人
  • 美國人
  • 英國人
  • 法國人
  • 巴西人
  • 荷蘭人
  • 西班牙人
  • 烏拉圭人
  • 其他外籍配偶

在臺港澳人士

  • 香港人
  • 澳門人

在臺中國大陸人士

  • 中國大陸配偶
  • 中國大陸學生

相關條目

  • 本島人
  • 本省人
  • 福爾摩沙人
  • 臺灣人
  • 台灣人口
  • 僑生
  • 海外臺灣人

臺灣原住民族

中央政府認定族群
泰雅語群

泰雅 · 太魯閣 · 賽德克

西北及西部平原

賽夏 ·

鄒語群

鄒 · 卡那卡那富 · 拉阿魯哇

東台灣南島語族

阿美 · 噶瑪蘭 · 撒奇萊雅

其他南部語族

排灣 · 布農 · 卑南 · 魯凱

巴丹語群

達悟/雅美

美國記者diana來臺灣進行採訪希望能了解阿美族著名的豐年祭特色請問:她應該前往下列何處採訪

地方政府認定族群
東台灣南島語族

西拉雅(台南、花蓮富里) · 大武壠/大滿(花蓮富里) · 馬卡道(屏東、花蓮富里)

非官方認定族群
西北及西部平原

龜崙 · 巴宰 · 噶哈巫 · 巴布薩(費佛朗) · 洪雅(阿立昆 · 羅亞) · 巴布拉 · 道卡斯

東台灣南島語族

凱達格蘭(巴賽 · 雷朗 · 哆囉美遠) · 猴猴

其他南部語族

歐佈諾伙 · 德樂日卡 · 古納達望 · 箕模 · 斯卡羅族

統治管理區分

高山族群 · 平埔族群 · 土牛界線 · 化番 · 味方蕃 · 平地原住民 · 山地原住民

相關條目

福爾摩沙人 · 台灣南島語言 · 臺灣原住民族泛靈信仰 · 原住民族地區(山地鄉 · 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

规范控制
美國記者diana來臺灣進行採訪希望能了解阿美族著名的豐年祭特色請問:她應該前往下列何處採訪

  • MusicBrainz: 2cdb729c-8416-4096-a58f-2ca111e3c6b7
  • NDL: 0057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