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心得

A Little History of Economics

這學期我在某教育機構擔任經濟學奧林匹亞的講師,寒假作業出了一些書給學生閱讀並且要求他們寫讀書心得。當然,學生在提升程度的同時,老師應該也要不斷精進自己,所以開給他們的書單裡面的每一本我都會看完;他們每一個人只要讀一本,而我則是要讀完全部。而且其實書單裡面的書我也是從各個經濟系教授的網頁上蒐集加上瀏覽網路上的閱讀心得才推薦給學生的,自己也沒有看過,所以我想我有義務要把它們讀完。在此也謝謝我的老闆讓我花公司的錢買書來看。

我推薦給學生的書為:《蘋果橘子經濟學》、《一課經濟學》、《小島經濟學:關於魚(金錢)、漁網(資本)、儲蓄及借貸的經濟寓言》、《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大概翻過目錄和看完封面之後,我選擇讀的第一本書是《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以下大概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內容、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順便摘要我覺得值得深入研究的章節。

這本書的中文翻譯我覺得翻得不太好,英文的原著名稱"A Little History of Economics”比較恰當,因為此書闡述的正是隨著人類的歷史發展,經濟學概念如何誕生、遭逢什麼樣的挑戰、出現怎麼樣的學派、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的過程,作者介紹許多在經濟學史上擁有重大意義的歷史片段,並且將其包裝成四十個小故事。內容從經濟學的源頭——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哲學思想開始介紹起,中途經歷中世紀、重商主義、工業革命等,介紹了隨著時間的推演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在與不同的時空背景之下產生了怎麼樣的變化。這本書的內容也不僅限於比較廣為人知的經濟學理論如凱因斯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賽局論等,本書也涵蓋了較不會在大學課堂上的經濟學理論,如發展經濟學、窮人經濟學、女性主義經濟學等等。讀者能夠瞭解到經濟學不僅僅只能應用在商業上或是「經濟」上,經濟學其實無所不在,而且它能夠幫助我們分析生活中的每個面向。

以下我想分享我在修完大學的經濟學原理、個體經濟學及總體經濟學後,還沒有接觸到或是不甚熟悉的經濟學領域,希望以後有時間能夠修習相關的課程或自己慢慢仔細研究。

這本書越看會越引人入勝,常常讓我看到停不下來。作者用的例子非常平易近人也很生動有趣,閱讀完本書後,我想我未來教學上能舉的例子變為得豐富了。而作者在本書的內容中納入經濟學各種不同的領域,也讓我對經濟學有更豐富多元的想像。我們常會說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在有限的資源情況下「作出選擇」的科學,它絕對不是只能拿來分析商業或經濟的工具,而能幫助人類生存、過幸福的生活或甚至探討為何有些人得不到這樣的人生,經濟學應該是一股能夠促成人類生活變革的力量。

另一個本書非常吸引我的點是在介紹各章節的核心重點時,作者都會先介紹其背後的歷史脈絡。在大學經濟學的課堂上,課本的章節架構通常是接續性的,也就是說學生要先學會前一個章節的內容才能理解下一個章節。雖然這樣的系統性安排更有助於理解、背誦及考試,但我認為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學習知識的趣味性。我們雖然因此能學習到很多工具並將其運用,但經濟學本質上還是一門「社會科學」,很多理論及想法都與當時的時空背景有關,某學家提出一個理論甚至可能只是為了反駁當時最熱門的理論。順著這樣的歷史脈絡去學習,知識不但能變得更生動活潑,瞭解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也能夠幫忙記憶與更深入的理解。也才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在原來課堂上教的這些理論,背後是這樣發展出來的啊!

最後,即使你並非經濟、金融或商管相關學科的學生,我還是很推薦你閱讀這本書。透過這本書,你能瞭解看一件事情時並非只能從一種觀點、角度來切入, 瞭解更多不同學者的想法來幫助自己反思,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訓練自己的批判性思考。

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心得

書名: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

作者:奈爾.傑斯坦尼

Isbn:978-986-489-312-6

出版:漫遊者

---

內容簡介:

唯有讀懂經濟學,你才能正確地解讀世界!

「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史專家、聯合國經濟政策顧問」專業執筆,

用生花妙筆故事,帶你看懂經濟學如何替世界開出解方!

什麼原因導致貧窮?在資本主義之下,經濟危機是無可避免的嗎?

政府干預經濟體是幸或不幸?為什麼油價波動會牽一髮而動全局?

政府以增加支出的振興手段對抗經濟蕭條真能奏效?

為什麼貨幣危機會像傳染病一樣蔓延開來?

這些基本經濟問題的答案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

但是,經濟學中陌生的術語聽來卻讓人避之唯恐不及。

耶魯大學出版社策劃了這本清楚、易讀且互動性高的書,

用活潑的例子讓經濟學術語不再艱澀難懂,適合完全沒有經濟學基礎的讀者,

也適合想更瞭解完整經濟史與自古至今所有經濟概念的讀者。

本書作者經濟史學家奈爾‧傑斯坦尼,根據歷史順序從古希臘到二十一世紀,

以精煉短小的篇章,清楚梳理了經濟學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變化,

他介紹了亞當斯密、李嘉圖、馬克思、凱因斯和傅利曼等重要思想家,

搭配重大的歷史轉折點如貨幣的發明、資本主義興起以及大蕭條等等,

也穿插了創業精神、資源不均、行為經濟學與金融崩盤等主題。

讓我們清楚看到,這些經濟學家面對經濟困境時,是如何思考與提出有效解方。

這本書是用40個篇章,從古希臘一路講到現代,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歷史的一本書。

會提到一些重要的經濟學家還有他們著名的理論,然而也許是這本書的寫法,毎個經濟學家能講到的篇幅都不多,有點像簡介的感覺,坦白說我越讀越覺得有點像我的高中課本(什麼都講到了,什麼都不深入)

於是我讀這本書也就像我讀我的高中課本一樣,越讀越恍神……讀完超放空………

D*

---

p.9-10

現代的經濟學家用一種特別的想法來思考資源;所謂資源,指的是蓋出校舍的磚塊、治療疾病的藥品以及人們想讀的書。他們說這些東西「很稀有」。一九三○年代的英國經濟學家利奧尼爾‧羅賓斯(Lionel Robbins)將經濟學定義為研究稀有性的學問。稀有罕見的東西,如鑽石與白孔雀,確實很稀有,但對於經濟學家來說,雖然你很容易就能在家裡或是附近的店裡買到筆和書,但這些也是很稀有的東西。他們所說的稀少性是指東西的數量有限,但人的慾望基本上無窮無盡。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很可能會持續買入新的筆和書,但是我們無法這樣做,因為每一樣東西都有成本。這代表我們必須做選擇。

且讓我們來想一想成本這個概念。成本不光指英鎊或美元,惟貨幣成本也很重要。想像一下,有一名學生在選擇明年要修什麼課,他只能修歷史或地理,不能兩者都修。最後他選擇了歷史。他的選擇成本是什麼?是他放棄的東西:學習沙漠、冰河與首都城市相關知識的機會。新建一棟醫院的成本為何?你可以把所有營造用的鋼筋泥磚成本加總起來。但是,如果用我們放棄的東西這個觀點來算,成本則變成我們本來可以在同一地興建的火車站。經濟學家將這類成本稱之為「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這種成本很容易被忽略。稀少性和機會成本點出了一條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人要做選擇,比方說,選擇建醫院、火車站、購物商場還是足球場。

經濟學就是檢視我們如何利用稀少性資源以滿足需求,但並不僅於此。人面對的選擇會如何改變?貧窮社會裡的人們面對的是非常棘手的選項:是要讓孩子飽餐一頓,還是替生病的老祖母購買抗生素?在富裕國家,比方說美國或瑞典,人們很少要經歷這種局面;他們要做的選擇,可能是要買新的手表,還是最新推出的iPad。富裕國家有嚴重的經濟問題:企業有時會破產,勞工會失業,必須要費盡心力才能替小孩買新衣服,但是,他們比較少面對生死攸關的問題。經濟學的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各個社會要如何克服稀少性造成的最嚴重效應,並探討為何有些社會不快速行動。要嘗試提出好答案,需要的不僅是熟悉機會成本而已,還要有能力找出我們應該要蓋新醫院還是新球場,要買新iPad還是新手表。要有答案,你需要用到各式各樣的經濟學理論,還要深入理解真實世界裡不同的經濟體如何運作。看看本書所提的經濟學思想家生平經歷,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他們的想法讓我們看出,這一路走來,經濟學家所做的嘗試出現了哪些重大變化。

p.86

馬克思主義說,就算人們能供的起汽車和電視,資本主義還是在傷害人類。理由在於馬克斯所說的「異化」。他相信,在資本主義之下,工人會成為大機器裡的小齒輪。他們和自己製造出來、由雇主銷售出去以賺取利潤的商品之間並無任何實質聯繫。他們也將其他人視為生產工具,而非有血有淚的人。說到底,他們和自身的人性斷了關係;唯有人性,才能讓他們和其他人緊緊相連。高薪資無法打破沉重的異化鎖鏈。

p.188

十九世紀時,經濟學家馬歇爾說經濟學「不是由扎實事實組成的實體,而適用於發掘扎實事實的引擎」,這種觀點是將經濟學視為分析方法,將理性與選擇的原理應用到任何你想運用的情境。同樣的,對貝克來說,經濟學是一種「工具」,而非一種「實體事物」,內容不必然關乎「經濟體」(也就是指消費與生產產品的個人和企業),也可以討論生活中幾乎任何面向,包括過去向來被認為超乎經濟學家範疇的犯罪與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