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手術失敗

一拖再拖,當心錯過髖關節置換的黃金時間!

髖關節手術失敗

髖關節手術失敗

當醫師針對病患自身狀況提出醫療建議時,何時準備好接受手術的決定權由病患自行判斷。假使病患決定要忍受髖部疼痛而推遲手術可以嗎?如同許多醫療狀況,病患應該認真考慮醫生的建議。醫生如建議手術,則延遲手術相關的風險可能包括髖關節的惡化、疼痛增加及缺乏活動力,尤其不能忽視的是,不能選擇侵入性較低的手術方法像是髖關節表面置換。

除非關節疾病已到重症階段,醫生通常會先嘗試以侵入性較低的非外科方法治療關節炎。如果該方法失敗或條件不適合,則醫生可能建議半髖或者是全髖關節置換。你覺得你的疼痛是否嚴重到有手術的正當性?只有病患自己清楚。如果醫生建議延遲手術,也會有一些正當的健康相關理由,但如果罹患的是退化性疾病,目前的疼痛程度只是冰山一角,不斷推遲手術可能會具有風險。

推遲手術的最大風險是關節組織的劣化及骨關節炎等關節疾病的惡化。罹病關節將持續發生磨損,這表示疼痛將更容易發生,關節畸形的機率也會上升。在較年輕的髖關節病患中,此風險可能更高。在關節炎發生早期的特定時間內,病患可接受髖關節表面置換手術,但隨著時間過去此選項的可能性將逐步降低。

根據調查,大多數病患推遲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原因如下:

• 害怕未知
• 害怕手術
• 害怕失去身體的一部分
• 害怕手術後疼痛
• 害怕後果比以前差

然而在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大多數病患表示應該更早接受手術。研究顯示,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有其黃金時間。例如,接受手術時較健康的病患,結果通常優於等待至關節惡化的病患。多倫多大學的一項報告表示:「手術的時機可能比以往認為的更加重要,特別是在功能衰退的早期執行手術,會帶來較好的結果。」換句話說,在這項報告中顯示早手術比晚手術好。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如果病患變得少動且不再能進行普通的日常活動時,推遲手術就有相當的風險。尤其當症狀已嚴重到無法正常生活,例如無法輕鬆起身前往浴室,便有手術的必要。當病患如果因為關節疾病,而成為久坐不動的生活形態時,務必與醫師進行協商。

Reference: http://bonesmart.org/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手术,成功率达到95%,绝大部分患者会在术后三个月忘记安装了人工关节。

那么,剩下的5%发生了什么,虽然是极低概率的事件,我们也有必要来讨论一下。

感染

主要发生在手术后6周内,在此之后,感染的可能性较小。感染可以在手术时发生,因此选择手术医生的同时,选择手术室也十分重要,想象一下P4实验室,虽然不需要达到那么高的级别,但空气洁净,操作规范的手术室将大大降低感染的几率。

术后六周的护理也很重要,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的感染,例如口腔,牙龈,肺部、尿液,皮肤,会导致细菌进入血液,感染手术后的髋关节。

髖關節手術失敗

怎么办?

对于早期发现的感染,一般在术后几小时或者几天内,医生可能用抗生素治疗,如果感染发现的较晚,那就要考虑进行手术治疗了,通俗的说就是再装一次人工髋关节。

脱位

脱位在手术后3个月内风险较高,脱位是指人工髋关节的“球”脱出了“窝”,这时候患者的两条腿就不一样长了。脱位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是患者遭受到了外力压迫,例如撞击,摔倒,也有可能是人工髋关节安装的位置,方向,角度问题。

髖關節手術失敗

怎么办?

一旦发生脱位,医生就可能需要进行翻修手术了,否则脱位的“球”会破坏髋部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翻修手术让“球”回到正确的位置,并且防止进一步的脱位。手术后患者可能需要戴支具数周,并且注意不要使用容易脱位的位置。

松动

松动多发生于关节置换数年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关节运动导致磨损,磨损产生的微小颗粒进入骨骼,刺激了身体的免疫反应,一番厮杀后骨骼遭到了破坏,如果骨质破坏的足够严重,人工髋关节就会发生松动。另外意外事件,例如撞倒或者摔伤,也可能导致松动。

髖關節手術失敗

怎么办?

医生会进行翻修手术,取出磨损严重的人工髋关节,然后换上新的,这一过程中医生还会评估患者的骨流失量,如果流失严重,医生会考虑进行骨移植。对于骨质脆弱的患者,手术后应在一段时间内,人工髋关节避免承受压力。

综上所述,患者也不必过于担心,人工髋关节置换是目前最成功的手术,失败的概率非常小,但凡事都不是百分之百,一旦需要进行翻修手术,手术难度和康复要求都会比较高,因此尽量在初次手术时避免失败。

如何避免手术失败?

事实上,选择医生比选择人工髋关节更加重要,调查显示经验丰富的医生手术成功率越高,人工关节用的时间越长,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越低。

按照国际标准,一名外科医生必须在5年内,至少完成150台相同手术才能称为专家,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骨关节科符合这一标准。

髖關節手術失敗

另外不同厂家生产的人工髋关节也有细微的差别,有经验的医生会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挑选最适合的关节,因此并不是越贵的就越好。

手术的入路方式,安装位置,方向,角度,都考验一个医生的专业水平,例如术后的脱位率,即使使用同样的手术方法,缺乏经验的医生普遍比经验丰富的要高。

最后提一点建议,如今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65岁以上的关节炎患者,如果已经严重到难以行走,生活难以自理,建议考虑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毕竟人生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如果您有这样的打算,请谨慎选择医院和医生,因为老年人的手术成功率更加重要,否则长期卧床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会带来更严重的风险。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

本文由骨关节科王德利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髖關節手術失敗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手術前(左)、後(右)對照

醫療科技的進步讓以往許多手術都可以微創解決,最新發展的微創不止是追求更小的傷口和更少的出血量,而是在於手術路逕上肌肉和韌帶組織的保留;44歲陳小姐八月中旬實行髖關節置換手術,上午手術,傍晚就可以出院返家。

我們身上的關節隨著年紀. 活動以及負重等因素逐漸磨損,等到軟骨磨損殆盡,就會感到疼痛。大多數人工關節置換就是指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面對嚴重磨損的關節,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可以大幅改善關節疼痛,減少病患過度依賴止痛藥物,導致肝腎損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洪誌鴻主任表示,近年來統合型治療及微創手術蓬勃發展,微創手術技術,不再只是皮膚傷口減少,更重要的是保留肌肉韌帶組織。洪誌鴻醫師指出,該院利用微創手術技術及統合型治療 (麻醉,針灸和復健),手術中不需傷害多餘的肌肉韌帶組織,不論膝關節或髖關節置換,約八成患者於手術當日就可恢復獨立行走的能力,也因為疼痛大幅降低,約七成病患於術後隔日出院返家休養。

44歲患者陳小姐,因為免疫系統問題,需服用類固醇,幾年後發現髖關節疼痛不已,經X光檢查,發現股骨頭壞死,一開始還可服用止痛藥物控制,但隨著股骨頭塌陷,疼痛加劇,進而轉至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洪誌鴻主任門診。

當時陳小姐的股骨頭變形疼痛加劇,洪醫師向陳小姐說明現在的髖關節置換手術有別於傳統手術,已經不需傷害臀肌,便可完成置換手術,術後疼痛大幅減少,恢復速度也快。陳小姐於8月中旬接受正前位髖關節置換手術,下午麻醉恢復後,便恢復獨立行走的能力。手術當日傍晚,陳小姐便出院返家休養。

洪誌鴻醫師說,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是治療重度關節病變有效的治療方式,然而術後的疼痛及漫長的復健往往讓民眾懼怕猶豫。近十幾年,微創手術持續精進,從之前僅強調表皮小傷口,進展到內部肌肉組織的保留,不破壞,才能讓微創手術不僅僅是表皮看起來好,更重要的是關節術後恢復快,疼痛少,功能好。在微創手術部分,洪誌鴻醫師在髖關節是採用正前位髖關節置換,可以在幾乎不破壞臀肌的狀況下,完成人工全髖關節置換,因為沒傷害臀肌,所以術後病患行走才會不痛,也才會穩定有力。

洪誌鴻醫師指出,正前位置換手術的發源地在美國,八年前發展到現在,已經有許多患者是以門診手術方式完成,免除住院流程,雖然正前位的優勢很多,但是在保留的這些肌肉的同時,手術的視野狹小及困難度更是大幅提升,所以需要特殊的手術器械甚至是造價昂貴的前位髖關節專用手術檯來執行手術,所以面對較為複雜的病況,如果醫師需要更大範圍的手術視野,正前位進入相較後外側位及前外側位手術就不是好的選項。

  • 心情不好?3招轉念百憂解

  • 痛風宜早就醫 超音波刀可減少手術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