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放宽防疫措施

中国政府在稍早前“二十条”的基础上发布十条进一步放宽新冠病毒病(COVID-19)防疫措施规定,其中包括首次明确将强制集中隔离改为具备条件可居家隔离;以绝对的用词称“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单元门、小区门”。

中国国务院星期三(12月7日)发布的公告并未再提及“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要求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等。

不过,国务院的这份公告并未提及放宽入境隔离检疫。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言人米锋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对于有关入境人员管理等“外防输入”措施是否放宽这一问题,当局“将依法依规逐步推进”。

视频加注文字,

“新十条”措施也要求保证药物供应,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比例。

中国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谈论“新十条”措施的记者会上说:“目前,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已超过90%,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

“这次的优化……是防控政策持续优化的举措,通过加强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免疫接种,加强药物和医疗资源的准备等,进一步提升防控能力,为今后继续优化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最终战胜疫情提供条件和保障。”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院主任曾锐生教授(Prof Steve Tsang)接受BBC采访时说:“(发布新规定的)时机颇明确地说明这是针对一个多星期以前的示威所作出的协调回应之一。”

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认为,“新十条”无疑已向放宽管控走前一步,但当局并未说明是否放弃“动态清零”,恐怕将造成一定的混乱。

金冬雁对BBC中文说:“最重要的是思想上比较混乱,第二是理念没跟大家讲清楚,上边想做什么,下边不知道。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曾锐生教授则说,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动态清零”视为在其领导下,中国相比于西方存在着制度优越性的证明。没有人能劝阻习近平放弃“动态清零”,他也不会聆听民间沮丧的声音。中国政府官员也宁可宣称新冠病毒流行变种奥密克戎(Omicron)的致病性减弱,情况有变,因而改善了政策,而非承认他们决策出错。

视频加注文字,

面对严格的“清零”防疫政策开始逐渐松动,民众看法不一。

视频加注文字,

流亡在土耳其的维吾尔人塞拉菲的母亲和四个兄弟姐妹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的火灾中丧生,她将他们的死亡归咎于政府。

  • 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划定高风险区,不得随意扩大到小区、社区和街道、乡镇等区域。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
  • 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 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
  • 落实高风险区“快封快解”。连续5天没有新增感染者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 各地药店要正常运营,不得随意关停。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处方药物。
  • 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按照“应接尽接”原则,聚焦提高60至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升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各地可采取激励措施,调动老年人接种疫苗的积极性。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摸清辖区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推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 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将医务人员、公安、交通物流、商超、保供、水电气暖等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正常运转人员纳入“白名单”管理。
  • 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单元门、小区门,确保群众看病就医、紧急避险等外出渠道通畅。推动建立社区与专门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为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产妇、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提供就医便利。强化对封控人员、患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等的关心关爱和心理疏导。
  • 没有疫情的学校要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校园内超市、食堂、体育场馆、图书馆等要正常开放。有疫情的学校要精准划定风险区域,风险区域外仍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等秩序。

相比于“二十条”,“新十条”并未提及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放宽管理。

“新十条”重申,“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做法,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抓严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金冬雁教授对BBC中文评论说,此前像查验健康码等措施流于扰民、低效,“新十条”的主要作用是把这些“不太有效,甚至是无效”的防疫措施删除。

“许多地方根本就没有疫情,却一天到晚拼了命在做检测,把资源都浪费掉。根本上它要是用些许资源去给老人打疫苗,去多买点抗病毒药,那其实整个国家都会十分安全。”

图像加注文字,

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务院公布“新十条”前已自行松绑。

“新十条”公布后,一些主要机关与企业马上宣布放宽对应政策。其中,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宣布,即日起乘火车不再查验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上海迪士尼乐园宣布自星期四(8日)起恢复对外开放,并称此举“标志着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全面恢复运营”。

而在国务院联防联控综合组公布“新十条”前,一些地方率先放宽其防控措施。金冬雁教授形容,“下边的做法早已超越上边”。

例如,山东已在星期一(5日)凌晨起停止在居民乘车、进公共场所时查验核酸和健康码,取消“落地检”,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四类药品不需实名登记和做核酸检测。广东深圳同日宣布,全市社区小区、办公场所、餐饮商超及各类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凭健康码绿码、扫场所码进入。

同样在星期一,浙江杭州、宁波、温州、台州四市同时宣布类似措施,并宣布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继续提供便民检测服务。

抖音、微博与微信上还在广泛流传着一条据称是中共四川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工委书记巫全根宣布“万人方舱医院建设项目”取消,工地人员欢呼的视频。不过此事目前未见有任何官方通报,BBC也无法核实有关视频真伪。

视频加注文字,

白纸抗议后,北京上海街头警力增加,中文社交媒体上与抗议相关的内容遭到审查。

一位新浪微博用户说:“终于等到你。”另一位说:“再也不用担心羊了(检测阳性)或者密接被拉走了。”

又一位网民说:“终于……新冠欠我的三年大学生活谁来还我!”

但也有网民担忧地说:“这也加速得太快了吧?”甚至断言:“医疗挤兑、大面积老年人感染,马上开始。”

有近193万微博粉丝的人文艺术博主赵皓阳写道:“短短几周,宣传风向180°大转弯,让很多人民都感到无所适从。”

与此同时,“新十条”发布后,被称为“新冠吹哨人”的湖北武汉医生李文亮染疫逝世前发表的最后一条微博下涌入了大量网民留言。

香港大学金冬雁教授向BBC中文记者形容,中国从未发生新冠大爆发,如今犹如正坐在一个压力锅上。公布“新十条”只像不断抖动排气孔上的安全阀,稍稍舒压,但锅内仍处于高压状态。

美国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全球卫生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黄严忠教授则提出了更严厉的警示。《纽约时报》星期一刊登其评论文章说:“如果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在政府放松警惕后的头六个月内被感染——这一比例与美国和欧洲的奥密克戎疫情一致——中国最终可能会有3.63亿人感染,约62万人死亡,每天有3.2万人住进重症监护室,并可能引发社会和政治危机,抵抗新冠的三年痛苦时间将会付诸东流,中国将面临其一直努力避免的最坏情况。”

图像加注文字,

官方数据称,中国大陆居民新冠疫苗完全接种率已超过90%,但老年人接种率偏低。

金冬雁评论说:“日本是1.25亿(人口)——差不多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到现在为止死了5万人;韩国是5000万人,死了3万人。要是这样的话问题不算很大。但要是变成美国一样,那问题就大一点了。”

美国目前人口约3.32亿,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统计,全国迄今有108万人死于新冠病毒病。

金冬雁教授认为,“新十条”的一个大问题是产生混乱:“大家仍是之前的概念:哇,你开放了,我不敢上街了。那些恐惧还有无助感都很重……之前示威反应的是一个方向的不满,现在就是另一个方面的不满……一些老年人就在想:你想要怎样?想我死吗?”

(德国之声中文网)香港取消入境强制核酸检测要求,香港特首李家超周三(12月28日)宣布了这个消息。

新措施将于12月29日生效。在世界其他地区放宽疫情限制之后很长时间内,香港和中国大陆仍维持2020年初出台的严防死守政策。上个月,中国大陆在广泛的抗议声中突然急转弯,放弃了严格的"清零"措施。

香港还取消了哪些防疫限制措施?

李家超说,此前进入香港大多数场所需要的疫苗通行证也将被取消。

核酸检测呈阳性的人也不再需要进行隔离。所有的社交隔离规则也将被取消。不过,除了运动时,在公共场所戴口罩的强制令仍将维持。

上周六,李家超已经宣布,香港将在1月中旬重新开放与大陆的边界。

香港和大陆之间的旅行限制从2020年初开始实施。由于两边的疫情爆发,取消限制的计划已经被多次推迟。北京周一宣布,从1月8日起结束对海外入境人员的核酸检测要求。

由于疫苗接种计划推广不顺,中国毫无准备的放松限制带来了新冠感染病例的大规模激增,医疗资源挤兑,脆弱人群承受很大牺牲。

 (路透社、法新社)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随着冬季来临,香港气温也在骤降,新冠疫情再度升温,单日确诊数字连日在高位徘徊甚至数度跃上万宗。但却未曾再出现如年初第五波疫情那样的几何式上升,香港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副局长李夏茵日前在疫情简报会答记者问时表明,现时仍有空间观察疫情发展,而不急于收紧防疫措施。

图为香港疫情简报会。陈永诺 摄

众所周知,香港一系列防疫措施,包括入境检疫措施及社交距离措施皆已在今年有序放宽,社会活动大致恢复正常,访港旅客数字亦在攀升,奥密克戎多个新变异病毒株也在本地出现,但为何未见疫情再度大规模暴发?现时流行的病毒致病性及死亡率如何?香港抗疫有哪些经验或启示?就有关问题,中新社记者访问两名香港医学专家许树昌和金冬雁一一拆解。

问题1:防疫放宽、疫情反复,但未见大暴发?

专家答:混合免疫屏障建立。

分析疫情走势前,首先要了解,为什么香港确诊病例会出现新一轮上涨。“那是因为香港大部分人经过自然感染或者接种疫苗获得抗体后,经过一段时间免疫力逐渐下降。”但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强调,这并不改变一个事实是,在经过自然感染或相当高的疫苗接种率下,香港拥有了混合免疫力,形成了群体免疫屏障。简单而言,市民大众都对病毒有了比较强的免疫力。

金冬雁提到港大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在今年2月香港整体的中和抗体保护率只有20%,“所以会暴发第五波疫情”,而到5月这一数字已上升至90%,其后一直维持这一水平,因此病毒传播大大减弱。

香港特区政府专家顾问、香港中文大学呼吸系统讲座教授许树昌指出,第五波疫情暴发时香港整体接种率较低,但现时一剂及两剂疫苗接种率均已突破90%,三剂疫苗接种率则达到82%。加之已有相当规模的群体感染,具备的混合免疫力对减少重症及死亡形成了很好的屏障。

问题2:新的变异病毒株不断出现且流行,威胁性如何?

专家答:奥密克戎较阿尔法和德尔塔显著减弱,病毒变异趋向稳定。

许树昌及金冬雁均认为,疫情发展至今,奥密克戎已较最初几代病毒,如阿尔法、德尔塔显著减弱。

“奥密克戎尽管传染性很高,但整体病情不是很严重。”许树昌说,尽管现时每日病例在9000左右徘徊,但整体都属轻症,重症少。据他所知,目前确诊病人中需入住公立医院深切治疗部(即重症监护室)人数仅20至30人,而在第五波疫情期间,平均一间公立医院深切治疗部人数就已超过这一数字。

至于近期流入香港的新变异病毒株如XBB、XBD等,金冬雁认为均属一种“漂变”,即小的变化,在这过程中,病毒特性、传染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性等都不会再有大的改变。“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工具来应付它,把它对人类正常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降到最低。”

香港放宽防疫措施,市民日常生活及经济活动均在复常。陈永诺 摄

问题3:香港死亡病例录得上升,又是何解?

专家答:死亡病例计算标准不同,实际死亡率低于呈报数字。死亡病例大多为患有长期病患且未接种疫苗人士。

不同地区在计算新冠病毒的死亡病例时,计算标准和习惯都存在差异,无法直接进行横向比较。金冬雁表示,香港是死者只要首次阳性样本收集日期的28天内死亡,就计入新冠死亡病例,而不会区分究竟是死于新冠,还是死亡时伴随新冠感染。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因高处坠下离世的死者,由于验出新冠病毒阳性,也会计算到新冠死亡病例中。金冬雁指出,这就意味着死亡率低于现时公布的数字。

许树昌则对此提供了研究估计数字:现时统计的死亡病例中,约六至七成较大可能死于新冠病毒感染,其他死亡病例暂时判断较大可能因其他疾病或原因导致离世,如中风、脑出血引起。

而且,死亡病例大多属患有长期病患、且未接种疫苗的长者。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公布的数字,全部死亡病例中,超过95%为60岁或以上长者,超过90%有已知长期病患,超过60%从未接种疫苗。

香港重点关注“一老一幼”推高疫苗覆盖率

“一老一幼”一直是特区政府的重点关注群体,金冬雁认为,只有这两个群体获得保护,社会才会更加安全。他以新加坡为例,整体感染病例数字与香港相若,但死亡病例仅香港的五分之一,关键就在于新加坡80岁以上长者疫苗接种率高达90%以上。

香港特区政府重点关注“一老一幼”,致力于推高有关群体的疫苗接种率。陈永诺 摄

事实上,特区政府在推动疫苗接种方面可谓多管齐下、不遗余力,不断完善各区疫苗接种点分布网络,在同一个流动疫苗接种站,提供多种适合不同年龄接种的疫苗选择;启动院舍外展接种安排,安排医护人员到安老院舍及残疾人士院舍接种疫苗,还动员社区长者所信任的家庭医生出马,鼓励长者接种疫苗;积极购入可针对新变异病毒株的二价疫苗,并开放予市民接种。

“疫苗通行证”安排也助力了推高疫苗接种率,“香港很多长者有喝早茶的习惯,但是如果没有接种疫苗就不可以进入酒楼、餐厅等地,对接种疫苗起到了变相的促进作用。”金冬雁说。

香港特区政府重点关注“一老一幼”,致力于推高有关群体的疫苗接种率。陈永诺 摄

香港经验划重点:张弛有度,从未“躺平”

总体而言,香港在经历过第五波疫情后,有序放宽了防疫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破罐子破摔”或“躺平”,香港至今还在执行严格的防疫制度。

首先,特区政府会常态性对下水道生活污水进行病毒监测,病毒含量过高的大厦居民须接受强制检测,并对未遵守规定人士严厉处罚;再者,自疫情暴发以来就严格执行的“口罩令”从未放宽;此外不得不提的则是“疫苗通行证”,进入餐厅、健身中心、泳池等公众地方都要出示“疫苗通行证”,换言之,在香港不接种疫苗寸步难行。

香港严格执行“疫苗通行证”安排。陈永诺 摄

尽管过去约半年间,疫情出现反复,现时病例数字较低位时上升约八倍,然而死亡病例数字则近上升两倍,这反映死亡率实则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入境人数上升,但输入病例数字却保持稳定。香港特区立法会(医疗卫生界)议员林哲玄相信,在这一基础上,适当放宽社交距离措施属合理。

综合多位医学专家观点,在香港抗疫的诸多做法中,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1)实施“疫苗通行证”安排,致力于推高疫苗接种率,以形成免疫屏障;

2)在疫苗接种方面,提供多种疫苗选择,并鼓励市民混打,以提升效果;

3)简化确诊后流程:承认快速抗原测试阳性结果,并对确诊病人进行分流,有条件的轻症者可居家隔离,并通过视像就诊,获安排派送新冠口服药,病情较严重者则入院治疗,这一安排大大减低医疗系统的受压情况,也同时缩短病人的病情,减少恶化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