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 法 現金 流量 表

采用间接列报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时,主要需要调整四大类项目:
(1)实际没有支付现金的费用(比如折旧,要调整);
(2)实际没有收到现金的收益(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如处置固定资产的损益,处置获益调减,处置亏损调增);
(4)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

其基本原理是: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减少净利润的项目(第一类项目)-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增加净利润的项目(第二类项目)+与净利润无关但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项目(第四类项目)-与净利润无关但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项目(第四类项目)。
具体各项目调整如下:

間接 法 現金 流量 表
間接 法 現金 流量 表
間接 法 現金 流量 表

记忆技巧:对于资产负债表项目,+资产的减少,+负债的增加。对于利润表项目,+损失,-收益。

编辑于 2016-07-20 14:14

如何理解

直接法和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

从公司内部管理者的角度,间接法更能揭示公司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关系。间接法下的现金流量表能告诉大家公司利润赚钱了,为什么没有现金?公司运营资本管理的好还是不好?间接法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和资产负债表建立联系,从而能直接展示利润、资产/负债的变化和现金流量的关系。

用直接法和公司老板解释公司利润和现金流的关系时候,我相信老板们都会晕乎乎的。老板一定难以理解,公司利润六百万,这不是赚钱了吗?为什么还要和银行贷款3百万啊?这时候用直接法能解释的清楚吗?但是用间接法,我可以解释存货占用了多少资金、应收账款占用了多少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和使用对现金流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且这些资产、负债的增减变化可以从资产负债表的直接得到相应的数据支持,便于分析现金流量的变化原因。

国外(包括港股市场)喜欢用EBITA这个指标快速衡量公司的现金流状况,其实与间接法现金流量表的逻辑是一样的。EBITA为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and amortization,这个指标假定公司运营资本基本保持平衡的情况下,公司净利润加回利息费用、税费和折旧/摊销费的经营状况。以零售行业为例,EBITA这个指标就非常好用,可以快速评估公司的现金流状况。零售行业没有赊销、没有长期合同、没有投资活动(基本是被投资方),间接法现金流量表中的调整项目很少,因此EBITA就可以理解为公司当期现金流。

指代和应用:

1、直接法:将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各项目直接列出,类似于按现金制列示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收入和费用。直接法应用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是指通过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主要类别列示各类现金流量,以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为起点,调整有关项目的增减变动,计算现金流量。

2、间接法:将企业损益表中的净利润,调整成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间接法应用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是指以净利润为起点,调整有关项目,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算的净利润调整为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计算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值。

优缺点:

直接法:

直接法的好处如速度快,损益类科目分类准等,结果也能够更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存在轧差数列示),如果是事务所审计的时候用直接法编表,还能够更好的观察企业的资金业务,发现隐藏的舞弊点。

直接法的缺点在于,只能观察到一笔资金发生后对应的往来,至于这笔往来追溯真实的用途,就是实购货付现,还是费用付现,亦或是购进资产付现,甚至于只是资金拆解或者是保证金,如果企业会计核算稍差一点,往来科目之间串一串,或者摘要写的较为简略,那想要追溯资金的真实用途和去向以准确列示现流项目就比较困难的。实际操作中这种情况特别普遍。看到一笔银行业务,对方科目是其他应收款,结果追踪具体业务其实是采购付现。或者对方科目是应付账款,结果追踪具体业务其实是会务费。这种情况在实际操作中非常普遍。即使企业有强大的信息系统,能够使用ERP模块自动配置分录,可以整合不同的客户或者供应商的具体业务用于区分,依然不能排除同一供应商或客户提供不同服务的情况,更不用说各个部门名目繁多的备用金和保证金,更是难以区分资金的真正用途。

至于很多人强调的可以让记账会计每做一笔凭证就选择一笔现金流分类的方法,且不说人总会犯错选错分类,即使能全部选对了,对每一个记账会计都进行现金流流量分类培训并统一标准、日常复核也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实际操作难度大。除非使用ERP模块自动配置分录否则很难避免出错。

间接法:

相比较直接法的缺陷,间接法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引入利润表项目用反推的方法编表,能够对资金用途做到追本溯源。有很多教科书都会介绍间接法编表的各种公式,其实都是核心公式“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非现金资产净增加额=负债净增加额+所有者权益净增加额”的演化。真正的间接法就是利用核心公式以及各种非现金科目的借贷方发生额的分析,去填列现金流量主表。在这里最核心的四个字就是”分析填列”。

举例,最简单的销售收现是由主营业务收入结合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收票据、销项税金的净变动额进行反推计算,原理就是应收账款的发生额最终都对应了主营业务收入。现实中某些企业出售固定资产、应收账款附追索权保理也会在发生额中,这就需要分析应收账款的借贷方发生额,拆分对应固定资产或短期借款的发生额进入处置资产收现、筹资活动收现等,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强调分析填列的间接法,而不是只是报表科目简单加减,从而做到了对资金用途的追本溯源。间接法还有一大优点就是主表附表容易勾稽一致,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关系紧密,并且通过借贷方分析易于核查异常会计分录,顺便可以检查出不少账务处理错误。

而间接法的缺点也很突出,就是借贷方分析工作量很大,很难分析的特别细致,最终依然会导致分类不准确。而且某些应当用用发生额直接列示的项目,在间接法中如果找的不彻底不干净就没法避免还是用轧差数列示的情况。

实务中为什么采用间接法较多,主要是分析工作量虽然大,但也比直接法一条条追踪资金用途的工作量小。借贷方分析的最终结果可能不是最准确的,但是大数一定是和企业实际情况差不多的,而且可以避免附表轧数字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实际工作中用间接法较多。如果企业有较为先进的ERP,也可以保证直接法的分类大数准确,那就会使用直接法。

直接法和间接法理解:

上市公司一季度、三季度财报中要求使用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而半年报、年报中除了要求提供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外,还要去在附注中提供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让间接法和直接法去相互验证。

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如下。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记录了一个公司在一个月内或一年内的资金流动情况,可以和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一一验证。直接编制的法现金流量表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三类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情况。其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和利润表互为对照。比如,公司利润1个亿,但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只有1千万,利润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严重倒挂,如果没有合适理由,就要怀疑利润造假了。所以,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资产负债表是有一个勾稽关系的。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相对比较好理解,此处就不再介绍。

再看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如果不是财会专业出身,估计很难看得懂。间接法存在的价值,就是可以用来验证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的真实性,间接法从净利润开始来一步步反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的,该方法主要是将(1)资产减值准备、折旧、摊销、资产处置或报废产生的损失,(2)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支出或亏损,(3)经营性营收应付一季存货的变化 这三类损益调整回来,逐步还原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间接法分拆理解:

間接 法 現金 流量 表

注:“-”代表本科目无数字;“0”代表本科目有数字,但四舍五入后不足0.01亿元。

从净利润反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需要经过以下三步:

(1)将利润表原本计算净利润的步骤里已经当做费用扣除但实际并没有支付现金的金额,一律加回净利润中。上表中的(1)部分,资产减值准备、信用损失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奋勇摊销、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都是这种情况。注意:如果科目为收益,比如处置资产盈利等,记录为负数即可。也可以这样简单理解:处置资产盈利,已经记入利润表中,但这部分盈利实际上没有现金流入,所以要反推现金流时要从利润表中减去。

(2)因为是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流,所以将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支出或亏损加回来。上表的(2):财务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损失、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受限资金减少,都不是经营活动范畴的支出,所以加回来。

注:公允价值变动如果收益,已经记入利润表中,但实际没有现金流变化,反推时要从净利润中减去;投资收益,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受限资金减少,意味着原来受限的现金释放出来,现金流增加,所以要加回来,相反,如果受限资金增加,意味着部分现金流受限,反推时要减去。

(3)经营性营收应付及存货的变化,属于经营活动,会直接影响当期现金流入和流出。他们时现金资产和其他形态资产之间的变化,没有直接体现在本期利润表上。所以从净利润反推本期经营现金流时,需要将这部分影响调整回来。

比如动用了预缴税款(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那么利润表计算净利润时扣除的税款,实际并没有在本期支付现金,所以要加回来。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时多欠了税务局税款,代表利润表里记录的税款支出,本期并没有实际支出现金,所以加回来。

同理,存货价值如果不变,可以看做公司档期卖出的商品成本等于本期采购或制造,利润表里的营业成本支付了足额现金。而存货若有减少,意味着利润表里对应金额的营业成本,是动用了过去支付现金采购或制造的存货(本期没有支付现金),所以计算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时,将这部分加回来。

相关经营应收款的减少,代表本期除了营业收入对应的款项已经收到之外,还额外收回部分历史欠账。这是利润表没有记录的现金收入,要加上。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则相当于本期额外拖欠了应支付的经营活动成本,增加了保留在受的经营活动现金,要加上。

递延收益的增加,虽然是要分到后边若干年的收益,但是收到了现金,表现为现金流的增加,所以要加上。

分拆之后,上述表格就不难理解了:档期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 净利润 + (1)利润表里已经扣除但并没有实际支付现金的费用 + (2)与经营无关的的费用和亏损 + (3)利用期初(与经营活动相关的)非现金资产或负债转化来的现金。

采用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便于将净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比较,了解二者之间差异的原因,更好地观察净利润的含金量。

注:对于带括号的科目(如:收益以“-”号填列),在计算时到底是应该加还是减?其实从是否会导致现金流增加或减少来理解就好了,比如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收益以“-”填列),损失,代表着计算净利润时已经扣减,但实际未支付现金,所以反推时应该加回,收益代表计算利润时额外增加了利润,但实际也未收到现金,所以反推时应该减去。

“道正不怕路远”是记录我自己投资理念的微信公众号,刚开始记录自己的投资,水平有限,不喜勿喷。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