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不知 而 不 愠 不 亦 君子 乎

人不知而不愠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汉语词汇

出自《论语》第一章,《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rén bù zhī 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 知:不仕; 愠:恼怒; 亦:也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而:却

作品名称 《学而》 作    者 孔子 创作年代 春秋时期 作品出处 《论语》

rén bù zhī 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

知:此处为“仕”之意;

愠:恼怒;

亦:也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知的释义: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看起来三个不相关的话为什么要联成一个章节呢?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语境来分析了。《史记·孔子世家》说过:“定公五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据此,我们就能较好弄清三句话之间的关系了。这一章就是孔子自述定公五年整理诗、书和制定礼、乐,教育学生的心情的。“学而时习之”是指“修订诗、书、礼、乐”说的。“有朋自远方来”是指“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说的。先秦时代称学生为“朋友”,如《孟子》中所说的“朋友”有的就是对学生的称谓。“人不知而不愠”是指“不仕”说的。《论语》里常说“人知之”、“人不知”,是表示没有人举荐做官的意思。比如《先进篇》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平常的时候,就说‘没有人举荐我们做官。’假如有人举荐你们,你们能拿出什么本领呢?”由此,通过分析,上面三句话是有联系的,此处的“知”是为“不仕”之意。

出自《论语·学而篇》

“人不知而不愠”是《论语》首章中的一句话。

第一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者对“人不知而不愠”的释义多有不同,收集于此。

杨伯峻编辑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1]

这一句,“知”下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 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实际环境,不需要说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给说出。这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钱穆编辑

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更加博学,孔子之道也更加深远,已到了他人无法了解的境界。即便聪明的颜回,也不能完全了解孔子之道的高大,然而孔子不生气。愠,怫郁义,怨义。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大道,别人不知道,也没有生气的道理。心能乐道,就开始达到这种境界。有人说:“人不知,不我用也。” 前一种解读深奥,后一种解读浅白。然不知故不用,两解义自相贯。[2]

李零编辑

师门以外,别人不了解,千万别生气。

因为你学习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学习是为自己学,别人不知道,照样是君子,你有君子的快乐,内心的快乐,不也很好吗?[3]

刘家齐、杨朝明编辑

自己的学说,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

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4]

杨朝明认为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悦吗?即使不是这样,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也没有人理解,自己也不怨愤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5]

李官编辑

  1. 别人不知道自己, 自己却不为此而生气;
  2. 别人不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自己却不生气;
  3. 别人不懂(学不会), 自己却不为此而生气;
  4. 自己不懂(无知), 自己却不为之生气。[6]

李军编辑

历代学者对“知”的解释,可概括为三种:“知道(了解)”说、“举用(举、用、任用)”说、“了解而任用(知之而仕之)”说。从《论语》14处内证“知”表“赏识”义,孔子的君子品性、处世之道、知人观以及仁政思想等角度来看,“人不知而不愠”之“知”应释作“赏识”。[7]

参考文献编辑

  1. ^ 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1980.
  2. ^ 钱穆. 《论语新解》.
  3. ^ 李零. 《丧家狗:我读论语》. 山西人们出版社. 2009.
  4. ^ 刘家齐. 《“学而时习之”章新解》. 《齐鲁学刊》. 1986年第6期.
  5. ^ 杨朝明. 《论语诠解》.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13.
  6. ^ 李官. 《论语》“人不知而不愠”理解综述. 《传承》. 2016第2期: 136-137.
  7. ^ 李军. 《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之“知”解诂.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

人 不知 而 不 愠 不 亦 君子 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自先秦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十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及注释

人 不知 而 不 愠 不 亦 君子 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

逐则注解

人 不知 而 不 愠 不 亦 君子 乎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乐”的解释

人 不知 而 不 愠 不 亦 君子 乎

不亦乐乎的“乐”不应该读yuè,而应该读l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文言知识

人 不知 而 不 愠 不 亦 君子 乎

一、通假字
(1)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知”同“智”,聪明。)

二、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所涉成语

人 不知 而 不 愠 不 亦 君子 乎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

人不知而不愠的愠是什么意思?

人不知:别人了解或知道自己。 知,有知道、明了、学识等涵义,此处解作知道。 :含怒,生气。

不亦说乎的说是什么意思?

1、:也,语气词,起强调作用。 ①《智子疑邻》中“其邻人之父云”。 中“”有同样意思。 2、:通假“悦”,读yuè,表示高兴、愉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