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 化 劑 吸收

新頭殼·1 天前

2022是台灣新冠肺炎的災難年!公衛專家:從未有半年超過1萬人染疫死亡

[新頭殼newtalk]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指出,2022是台灣新冠肺炎的災難年,在台灣的疾病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疾病像新冠肺炎一樣,不到半年讓全國30%的人口感染,且超過1萬台灣人染疫死亡,並且感染新冠後的副作用「長新冠」,可能是未來影響台灣人健康最重要的致病危險因子之一,政府應要有防疫的新思維、新指揮、新系統、新方法,控制這波疫情。 詹長權表示,2022年是台灣新冠肺炎的災難年,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公布的消息,自2020年起累計至2022年10月9日截至,台灣的新冠肺炎總共累計6,836,066例本土確診病例和總共累計11,511例本土死亡病例,在台灣的疾病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疾病像新冠肺炎一樣,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讓全國30%的人口感染,並且有超過1萬台灣人染疫死亡。 而2022年新冠肺炎可能是台灣第五大死因,新冠死亡數可能會超越去年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第五名到第十名的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每一個台灣主要疾病的死亡數;新冠肺炎死亡數也可能會超越國人十大癌症中每一種癌症的死亡數

二○一一年塑化劑事件雖讓許多飲料和食品下架,但日常用品中仍藏有許多塑化劑。而高塑化劑暴露,可能造成女童性早熟,易罹患乳癌與心血管疾病;男童可能陰莖較短,精蟲活動力較差。

塑化劑事件後,我們的生活卻還是暴露在塑化劑下,因為魔鬼藏在細節裡。今年八月發表的最新本土研究,揭露幾個仍被遺忘的塑化殺手。

二○一一年的塑化劑事件,迫使常年違法添加塑化劑的飲料和食品下架了,但塑化劑依然存在於數不清的日常用品中,像是玩具、美妝盥洗用品、地板裝潢材料、食品包裝材料,塑化劑還是能繼續透過皮膚、飲食、呼吸進入人體。

塑化劑為一種內分泌干擾物質,除了提高成年人罹患乳癌或其他荷爾蒙相關癌症的風險,對化學物質耐受度更低的兒童,危害更是嚴重。


 

暴露時間長 不孕風險增


高塑化劑暴露,可能造成女童性早熟,進而提高日後罹患乳癌與心血管疾病的危險;男童可能陰莖較短,精蟲活動力較差,進而提高日後不孕的風險。

塑化劑對兒童的影響還包括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性疾病,以及違反紀律和攻擊等行為問題,甚至與智商降低有相關性。

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王怡人,想了解塑化劑事件發生後,兒童體內的塑化劑濃度是否減少,於今年八月中發表《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期刊》的研究,追蹤國內四百多位兒童在塑化劑事件前後的塑化劑暴露量及危險因子,完成兩百位兒童的前後比較結果,兒童體內的塑化劑濃度並未全面下降,而這些降不下來的塑化劑,和某些生活習慣有高度相關。

「我們發現塑化劑事件前後有共通的問題。」王怡人指出,三餐中只有不到兩餐餐前有洗手、使用具有香味的產品、常吃塑膠包裝的微波加熱食品,這三項因素不論在事件前或後,都與較高的塑化劑暴露量有關。唯一的好消息是,塑化劑事件發生後,塑膠瓶罐的使用減少了,環保杯使用風氣興盛,減少塑化劑暴露。

洗手為何這麼重要?高雄醫學大學環境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吳明蒼表示,每個人的手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塑化劑存在,因為添加塑化劑的日常用品實在太多了。

塑化劑在塑膠製品中並非以穩固的化學鍵結存在,當手去接觸到這些物品,皮膚上就會有塑化劑。如果沒有洗手就拿東西吃,尤其在幼兒常有吃手的行為,塑化劑就會經口進入身體。

吳明蒼的研究團隊今年三月發表於國際期刊《科學報告》的研究,首次以科學數據呈現正確洗手對塑化劑的清除率。二十八位受試者同樣用六個標準步驟洗手三十秒,用肥皂加清水洗,塑化劑的清除率高達九十五%,單用清水洗的清除率卻只有九%。


 

用香味肥皂 恐有反效果


「因為塑化劑是脂溶性的,不是親水性的。」吳明蒼解釋,用水洗只有雙手搓揉的物理作用,而肥皂具有親水及親脂性的結構,藉由化學作用以親脂端連結手上塑化劑,再經由親水端洗出,就能清除手上大部分的塑化劑。「建議用無香料的肥皂。」吳明蒼強調,因為添加香氛所需的定香劑也是塑化劑。

王怡人發現,具香味的用品與塑化劑高暴露量相關,呼應了她擔心異位性皮膚炎兒童擦乳液的潛在問題。王怡人前年發表於國際期刊《環境研究》的實證指出,表皮障壁基因缺損的兒童,可能經皮膚吸收更高濃度塑化劑,而且有較高風險得到異位性皮膚炎。

「表皮障壁缺失就像磚牆剝落,使塑化劑這類化學物質更容易穿透皮膚。」王怡人表示,表皮障壁缺失會導致皮膚乾燥,若頻繁塗抹含香味的乳液,會吸收到更多塑化劑,可能會越擦越嚴重,建議家長盡量為孩子選無香味、不含塑化劑的盥洗潤膚用品。她也建議皮膚保養及盥洗用品應標示是否含塑化劑,以便消費者選擇。

另外,便利商店有許多即時餐點,都是連同塑膠包裝、容器或保鮮膜一起放進微波爐加熱。王怡人表示,那些塑膠包裝都有塑化劑,直接接觸滾燙食物,對於兒童健康有很大的疑慮,研究也顯示,常吃這類食品的兒童塑化劑暴露量特別高,應盡量避免。


 

塑 化 劑 吸收

▲點圖放大

:::

  1. 首頁
  2. 最新消息
  3. 焦點新聞
  4. 100年衛生福利部新聞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 建檔日期:100-06-13
  • 更新時間:100-06-13
行政院已發動跨部會力量全力追查遭塑化劑(DEHP)污染之起雲劑及其相關產品,有問題食品一律下架。但是,是不是只要政府掃蕩完違法添加的食品以後,環境中就應該完全沒有塑化劑了、也不會再有任何物品驗出塑化劑呢?對此,衛生署特別提出相關說明,並提供「5少5多」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
衛生署指出,很多民眾希望透過政府執法,遠離塑化劑陰影,不要再有任何東西驗出塑化劑。然而,環境衛生學者紛紛指出,除了這次的違法使用事件以外,依目前國際上的現況,塑化劑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其實非常廣,一般人平時即會接觸到,民眾若將各類物品送驗,有許多會檢出少量塑化劑,並不奇怪;只是這種日常接觸的量較低。但各種來源的接觸加起來,仍可能形成相當可觀的暴露量,為此,各國乃訂出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以DEHP為例,國際所規範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在0.02~0.14 毫克/公斤之間,以60公斤成人為例,每日攝取總量不應超過1.2~8.4毫克。
對環境塑化劑曾做過許多調查的成功大學李俊璋教授進一步說明,塑化劑存在環境中許多地方,包括:
1. 塑膠製品:被加在塑膠容器、塑膠袋、保鮮膜、泡麵的油包、塑膠拼接地板或塑膠材質的醫療用品等塑膠製品中;
2. 定香劑:被用來作「定香劑」,可存在於有香味的化粧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以及
3. 製藥:用於藥品與保健食品的膜衣、膠囊、懸浮液……等。
衛生署指出,上述這些物品會釋出少量塑化劑到食物、藥物或環境中;而人體則會透過飲食、呼吸或皮膚的接觸,吸收到塑化劑。國內外的環保政策,已朝向更嚴格的管制來努力,並開發減量、替代方法。
衛生署與李俊璋教授提醒:雖然上述日常環境中的塑化劑含量通常不高,但為保護自身的安全,民眾仍應認識哪些物品容易含有塑化劑或容易釋出塑化劑,避免長期頻繁的接觸。
衛生署邱文達署長特別提出「5少5多」的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
1. 少塑膠:
(1). 少喝市售塑膠杯裝的飲料,儘量使用不銹鋼杯或馬克杯。
(2). 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超商購買的便當若包裝有塑膠盒或薄膜,要避免高溫微波,或另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後再加熱。
(3). 少用保鮮膜進行微波或蒸煮,也不要用以包裝油性食物。
(4). 少讓兒童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
(5). 不給兒童未標示「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玩具、奶嘴。
2. 少香味: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例如香水,香味較強的口紅、乳霜、指甲油、妊娠霜、洗髮精、香皂、洗衣劑、廚房衛浴之清潔用品等。
3. 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
4. 少吃加工食品,例如:加工的果汁、果凍、零食,各種含人工餡料的蛋糕、點心、餅乾等。
5. 少吃動物脂肪、油脂類、內臟。
6. 多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洗掉手上所沾的塑化劑。
7. 多喝白開水,取代瓶裝飲料、市售冷飲或含糖飲料。
8. 多吃天然新鮮蔬果(已知可以加速塑化劑排出)。
9. 多運動,例如健走、跑步,加速新陳代謝。
10. 喝母乳,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 回上一頁

塑 化 劑 吸收

常見的問題

塑化劑與健康

3.1) 問題產品會否對健康有影響?
動物研究顯示,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塑化劑可被快速代謝後,大部分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塑化劑及其代謝物會經尿液和糞便排出體外。至於食用問題產品會否影響健康,視乎問題產品的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塑化劑含量,以及食用問題產品的分量和時間長短。由於安全參考值着眼於一生的攝入量,只要平均攝入量並非持續超出安全參考值,偶然攝入高於安全參考值的分量不會影響健康。

3.2) 食物安全中心宣佈一款蒟蒻果凍含有18mg/kg DEHP,會否對小童健康有不良影響?
一般5歲小童每日食用1杯(重約25克)含有18mg/kg DEHP的蒟蒻椰果,而攝入DEHP的分量會超出世界衞生組織所訂定的每日可容忍攝入量,小童應停止進食有關產品。由於每日可容忍攝入量着眼於人一生攝取的分量,偶然進食有關產品對健康影響不大。

3.3) 曾食用含塑化劑的食物會否影響生殖功能?
現時並沒有有關經膳食攝入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塑化劑對人類生殖功能影響的研究。動物研究顯示,齧齒動物如攝入大劑量DEHP(例如按每公斤體重計,每天超過100毫克),會對其睪丸有不良影響。至於食用問題產品會否影響健康,視乎問題產品的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塑化劑含量,以及食用問題產品的分量和時間長短。由於安全參考值着眼於一生的攝入量,只要平均攝入量並非持續超出安全參考值,偶然攝入高於安全參考值的分量不會影響健康。

3.4) 曾食用含塑化劑的食物會否引起癌症?
目前並沒有關於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塑化劑會否令人類患癌的數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2011年指出,導致DEHP在大鼠或小鼠多個靶組織(例如肝臟和睪丸)引發癌症的機理,不排除也會發生在人類身上,於是把DEHP評估為第2B組物質(或可能令人類患癌)。至於食用問題產品會否影響健康,視乎問題產品的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塑化劑含量,以及食用問題產品的分量和時間長短。由於安全參考值着眼於一生的攝入量,只要平均攝入量並非持續超出安全參考值,偶然攝入高於安全參考值的分量不會影響健康。

3.5) 食用多少受塑化劑污染的食物會有風險?
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塑化劑的急性毒性低。至於長期攝入,世界衞生組織把DEHP的每日可容忍攝入量定為每公斤體重0.025毫克,而歐洲食品安全局把DBP和DINP的每日可容忍攝入量分別定為每公斤體重0.01毫克和0.15毫克。由於安全參考值着眼於一生的攝入量,只要平均攝入量並非持續超出安全參考值,偶然攝入高於安全參考值的分量不會影響健康。

3.6) 孕婦懷疑曾食用含塑化劑的食物,是否需要接受特別產前檢驗?
如孕婦曾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攝入大劑量的塑化劑,並對其健康感到憂慮,可徵詢家庭醫生的意見。

3.7) 兒童吃了含塑化劑的食物怎麼辦?
兒童應停止進食有關食物。根據現有的資料,人體可有效排出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塑化劑。因此,如果偶然攝入這類塑化劑,攝入的時間不長且屬偶然的話,可不用擔心。

3.8) 兒童和成年人對塑化劑的吸收量及對其身體影響有什麼分別?
目前沒有針對人類的研究,探討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塑化劑對兒童和成年人的健康構成影響的分別。不過,根據在年幼的動物身上進行的研究,腸道組織佔體重的比例相對較高,而胃腸道的血流量相對較高,都可能是年幼動物對塑化劑吸收量較高的因素。此外,研究亦顯示年幼的雄性動物較年長的動物更容易受到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的不良影響,例如受到DEHP對性器官的影響。

3.9) 食用受塑化劑污染的食物後,塑化劑可否排出體外?
動物研究顯示,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塑化劑可在體內被快速代謝,吃下的DEHP、DINP、DIDP和DBP可在24至72小時內排出體外。在人類身上進行的研究亦顯示,大部分吃下的DEHP可在24小時內排出體外。

3.10) 我們怎樣可以避免吃下可能受塑化劑污染的食物?
市民可留意在食物安全中心網站上公布的塑化劑檢測結果。同時,市民應保持均衡飲食,避免因偏食幾類食物而攝入過多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