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上 老 君 常 說 清靜 經

道教

太 上 老 君 常 說 清靜 經

教义和要素

  • 无为
  • 清静
  • 逍遥
  • 三宝
  • 修道
  • 脱劫
  • 无性
  • 守一
  • 神仙
  • 真人
  • 太极
  • 阴阳
  • 五行
  • 八卦
  • 辟谷
  • 内丹
  • 外丹

人物

  • 老子
  • 关尹子
  • 文子
  • 列子
  • 庄子
  • 鬼谷子
  • 张角
  • 张道陵
  • 魏伯阳
  • 许逊
  • 魏华存
  • 葛洪
  • 寇谦之
  • 陆修静
  • 陶弘景
  • 李弘真君
  • 孙思邈
  • 五祖七真
  • 陈抟
  • 王文卿
  • 司马承祯
  • 刘一明
  • 邵元节
  • 褚伯秀
  • 陈景元
  • 王重阳
  • 丘处机
  • 张三丰
  • 陈撄宁
  • 竹林七贤
  • 道教人物列表

神仙

  • 三清四御
    • 元始天尊
    • 灵宝天尊
    • 道德天尊
    • 皇天
    • 后土
    • 紫微
    • 勾陈
    • 南极长生大帝
    • 太乙救苦天尊
  • 先天尊神
    • 西王母
    • 东王公
    • 圣母元君
    • 斗姥元君
    • 三官大帝
    • 五方五老
    • 玄天上帝
    • 雷声普化天尊
  • 天地山川百神
    • 九皇大帝
    • 太阳星君
    • 太阴星君
    • 北斗星君
    • 南斗星君
    • 太岁星君
    • 魁斗星君
    • 五岳大帝
    • 四海龙王
    • 水仙尊王
    • 金光圣母
    • 雷公
  • 冥府
    • 酆都大帝
    • 东岳大帝
    • 十殿阎君
    • 五方鬼帝
    • 阴阳司
    • 判官
    • 日夜游神
    • 黑白无常
  • 圣贤仙真
    • 盘古
    • 女娲
    • 伏羲
    • 神农
    • 黄帝
    • 八仙
      • 纯阳祖师
    • 九天玄女
    • 骊山老母
    • 百花仙子
    • 虚寂冲应真人
    • 三茅真君
    • 黄大仙
    • 慈航真人
  • 护法太保
    • 托塔李天王
    • 中坛元帅
    • 二郎真君
    • 驱魔真君锺馗
    • 关圣帝君
      • 关羽信仰
    • 四大元帅
    • 温元帅
    • 康元帅
    • 马天君
    • 王灵官
    • 玄坛真君
    • 田都元帅
    • 五营神将
    • 法主真君
    • 辅天真君
    • 弼天真君
  • 民间俗神
    • 福禄寿
    • 天上圣母
      • 台湾妈祖信仰
    • 泰山娘娘
    • 灶君
    • 财神
    • 门神
    • 城隍
    • 境主
    • 福德正神
    • 月老
    • 文昌帝君
    • 天医真人
    • 包公
    • 保生大帝
    • 开漳圣王
    • 广泽尊王
    • 灵安尊王
    • 三山国王
    • 古公三王
    • 九龙三公
    • 西秦王爷
    • 洪圣大王
    • 车公
    • 虎爷
    • 七星娘娘
    • 金花娘娘
    • 临水夫人
    • 注生娘娘
    • 武夷真君
    • 巧圣先师
    • 岳武穆王
    • 姜太公
    • 张仙
    • 清水祖师
    • 李弘真君
    • 董公祖师
    • 五府千岁
    • 五年千岁
    • 五福王爷
  • 道教神祇列表

宗派

  • 早期
    • 黄老道
    • 方仙道
  • 成型期
    • 太平道
    • 五斗米道
      • 正一道
        • 张天师
      • 天师道
  • 古三派
    • 楼观道
    • 文始道/隐仙派
    • 华山道
  • 诸宗派
    • 灵宝派
    • 东华派
    • 上清派
    • 茅山宗
    • 阁皂宗
    • 重玄派
    • 天心派
    • 神霄派
    • 清微派
    • 净明道
    • 闾山派
    • 普庵派
    • 太一道
    • 真大道
    • 全真道
      • 龙门派
    • 金丹南宗
    • 正一道
    • 玄教
    • 天仙派
  • 各地道教
    • 中国大陆道教
    • 香港道教
    • 台湾道教
    • 新加坡道教
    • 日本道教
    • 越南道教
    • 朝鲜半岛道教
    • 东南亚道教

典籍

  • 道经与道藏
  • 易经
  • 道德经
  • 南华经
  • 冲虚经
  • 通玄经
  • 文始经
  • 淮南内篇
  • 阴符经
  • 黄庭经
  • 参同契
  • 太平经
  • 悟真篇
  • 灵宝五符经
  • 五岳真形图
  • 三皇文
  • 灵宝度人经
  • 大洞真经
  • 西昇经
  • 清静经
  • 老子河上公章句
  • 心印经
  • 功课经
  • 感应篇
  • 定观经
  • 内观经
  • 胎息经
  • 北斗经
  • 玉枢经
  • 玉皇经
  • 三官经
  • 抱朴子
  • 玄纲论
  • 化书
  • 云笈七签
  • 道教义枢

洞天福地

  • 玉京山
  • 昆仑山
  • 蓬莱山
  • 洞天
  • 十洲三岛
  • 十大洞天
  • 三十六小洞天
  • 七十二福地
  • 道教名山
    • 武当山
    • 青城山
  • 洞天福地
    • 洞天

其他

  • 道士
  • 历史
  • 音乐
  • 宫观
    • 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 白云观
    • 楼观台
  • 道历
  • 中国道教协会
  • 中国道教学院

道教主题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又名《清静经》或《常清静经》,作者不详,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道教称太上老君西游昆仑山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经仙人转传传授,葛玄笔录而传世[1][2]。学者推断此经出于六朝或唐代[3][4],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之题记,当为依托者所题。从内容文字来看,此经似乎深受大乘佛教的中观哲学和初唐重玄学的影响[5]。

本经篇幅短小不足四百字,教人静心清神、遣欲入静、得性悟道,被道教视为修炼性功的法宝,乃道士日常诵习的功课之一。

目录

  • 1 题解
  • 2 内容
    • 2.1 简介
    • 2.2 全文
  • 3 注解
  • 4 评价
  • 5 参见
  • 6 参考文献
  • 7 外部链接

题解[编辑]

太上老君,以老子为原型演变而来的道教神明。道教奉《老子五千文》为至道妙言,敬太上老君为“无上大道”的化身,常分身救世、教化帝王[6]。

常,指恒久、经常、常住。《易·系辞》:“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常清静经》:“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清静,指意境不烦扰,清心寡欲,无为和静,为修炼内丹的基本原则[7]。《清和真人北游语录》:“无为自得,是谓真清静,圣贤与之也”。《真仙直指语录》:“清静者,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

道书或作清“净”,与“清静”意略别。《道教义枢》:“慧心明鉴,谓之清;智体无疵,故称净。《本际经》云:无染无秽,是名清净”。

内容[编辑]

简介[编辑]

《清静经》分上下两章,上章言好清静则得道,下章说勿贪求而沉苦海。

经文中所载述的心法,有三个层次。首先,人必须澄心遣欲以致清静,因此对心、形、物三者,唯见于空。其次,“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进入空有不异、不即不离的中观见地,得到诸法清静、常应常静的“常清静”。最后,降本流末,助化众生,学习“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的无限充实与动力,达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的证悟。

全文[编辑]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8]。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9],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注解[编辑]

  • (唐)杜光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 (金)刘通微,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
  • (金)侯善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 (元)李道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 (元)无名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 (元)王元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依白玉蟾分章本)
  • (元)王玠(王道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纂图解注
  • (清)八洞仙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收于道藏辑要)
  • (清)水精子,太上老君清静经图注
  •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收入《云笈七签》卷十七,《道藏》太清部)
  • 萧登福,《清静经今注今译》,2004年,九阳道善堂
  • 王卡,《新译道门观心经》,2009年,三民书局
  • 林安梧经解、译注、白话翻译,《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2015年,道教总庙三清宫

评价[编辑]

本经为全真道所重视。全真教祖碑称:“重阳子王先生也,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妄幻,独全其真者,神仙也...先生劝人诵道德、清静经、般若心经及孝经,云可以修证”。丘长春的高足尹志平认为:“道人虽未能广学,《阴符》、《道德》、《清静》三经,又岂可不学”[10]。

宋代黄震《黄氏日抄》说:“后世有伪为道书者,曰《常清净经》;有伪为佛书者,曰《般若经》;千变万化,皆不出反常一语,初非异事,乃雷同语耳”。

参见[编辑]

  • 太上老君内观经

参考文献[编辑]

  1. ^ 《灵宝五经提纲》:“仰惟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盖高上老子西游阆风时,为西王母演说,乃大道心法也。”
  2.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仙人葛仙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关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3. ^ 赖萱萱; 郑长青.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成書略考. 宗教学研究. 2014 [2015-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4. ^ 洪启元等. 參經心悟-──全方位解讀《清靜經》. [2015-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5. ^ 陈家豪. 《太上老君說常清淨妙經》解讀及英文譯本. [2015-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6. ^ 道德天尊. [2016-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1).
  7. ^ 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 清靜. [2015-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8. ^ 道藏本以及多数注解本同作:“动者静之基”,清净心经、侯善渊、刘通微注本则作“静者动之基”
  9. ^ 道藏本作“观空以空”,多数注解本和清净心经作:“观空亦空”
  10. ^ 《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四

外部链接[编辑]

太 上 老 君 常 說 清靜 經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 萧登福:《清静经今注今译·导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