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 質量 指數 是 什麼

:::

  1. 回首頁
  2. 健康檢測
  3. 身體質量指數BMI

產生短網址

說明: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衡量肥胖程度,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BMI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 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或是肥胖(BMI≧24)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而過瘦的健康問題,則會有營養不良、骨質疏鬆、猝死等健康問題。

性別

身高

cm

體重

kg

成人肥胖定義身體質量指數(BMI)(kg/㎡) 腰圍(cm)

體重過輕

BMI<18.5  

健康體位

18.5<=BMI<24  

體位異常

過重:24<=BMI<27
輕度肥胖:27 <= BMI < 30
中度肥胖:30 <= BMI < 35
重度肥胖:BMI >= 35
男性:>= 90 公分
女性:>= 80 公分

身體 質量 指數 是 什麼

:::

推薦教材

更多

多媒體

身體 質量 指數 是 什麼

暖身動作先做好 伸展收操都重要

多媒體

身體 質量 指數 是 什麼

瑞智運動 失智防疫動一動-上下肢運動篇

多媒體

身體 質量 指數 是 什麼

瑞智運動 失智防疫動一動-心肺運動篇

推薦專文

更多

企業如何做到職場健康促進?從飲食、運動開始

身體 質量 指數 是 什麼

健康過新年6大問題勿輕忽

身體 質量 指數 是 什麼

活躍老化缺不了規律的運動習慣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什麼是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

發布單位:發布單位:社區健康組

(參考-肥胖100問-兒童篇第3題、成人篇第1題)
答: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體重評估的方式之一,也是世界通用之計算方法,如果大於或等於24kg/m2(公斤/ 公尺2)就是體重過重,超過27kg/m2 就是肥胖,30kg/m2 以上就是中度肥胖,35kg/m2以上就是重度肥胖。
1.兒童及青少年還在生長發育,身高增長,體重也會變動,所以需參考衛生福利部公布之「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 建議值」,該體位標準是以該年齡層BMI 的百分位作為肥胖的切點。當BMI 超過該年齡層的95 百分位時為肥胖。對照兒童或青少年之年齡和性別並計算BMI值,就可以判斷兒童及青少年的體重是否標準。

您可能會喜歡

  • 減重者每天熱量不得低於多少卡?2012-04-30
  • 體重過輕者如何維持健康體重?2012-04-30
  • 如何健康減重?2012-04-30
  • 理想減重速度?2012-04-30
  • 我國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何?2012-04-30

肥胖的定義指的是一個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理想標準。所謂的身體質量指數,其計算方式為體重÷身高的平方,體重的單位為公斤,身高的單位為公尺,理想的BMI值為20至24.9 kg/m2,25至29.9kg/m2稱為過重,一旦指數超過30kg/m2即可算是肥胖。一般而言,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5kg/m2已表示身體脂肪過多,需要減肥!

想控制或減少體重並不困難,不一定要花大錢才能達到目的。醫師表示,只要「吃入的」比「用出的」少,就可能達到減肥的目的!只要有決心,克服「貪食」與「懶得運動」這兩個減肥的最大敵人,大多數的人都可以獲得良好的減肥結果。

目前醫界推薦的正確減重方法為:均衡的低熱量營養減肥飲食再加上多運動。醫界將成年人每日的飲食區分為六大類,分別為奶類、主食類、肉魚豆蛋類、水果、蔬菜、油脂類。若就營養均衡的觀點來看,想要減肥的人,可以降低主食類的攝取量,可以將烹調方式全部改為蒸、煮、燙、燉等方式,而不用油炒、炸等方式,至於其他四大類食物,仍應按照建議量攝取。

至於減重運動,建議以耗氧量多的全身運動較佳,例如游泳、爬樓梯、柔軟操或健身操、騎腳踏車等。每次運動時間至少需持續20至60分鐘以上,需至少每週進行3次。醫師也提醒民眾,目前愈來愈多的研究結果也指出:許多疾病與肥胖有關,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預防疾病的發生,務必要踏出您減重的第一步,或甚至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讓自己達到減肥的目的!

身體 質量 指數 是 什麼
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仅供参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请咨询专业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身體 質量 指數 是 什麼
  关于BMI的其他意思,请见「BMI」。

身体质量指数
BMI
身體 質量 指數 是 什麼

身体质量指数的函数图像

同义词凯特莱指数(Quetelet index)
MeSHD015992
MedlinePlus007196
LOINC39156-5

身体质量指数(英語:Body Mass Index,简称BMI)又稱凯特莱指数(Quetelet index,[1]),简称体质指数,是由一个人的质量(体重)和身高计算出的一个数值。BMI的定义是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以千克/平方米为单位表示,由质量(千克)和身高(米)得出:

,其中w为體重;h为身高。

BMI應用的局限性[编辑]

医疗单位和统计界都强调了BMI的局限性,這是由於BMI主要反應整體體重,無法區別體重中脂肪組織與非脂肪組織(包括肌肉、器官),同樣身高體重的人可算出相同的BMI,但其實脂肪量不同[2];因此BMI應為整體營養狀態的指標,以往拿來做為肥胖的指標,是因發現BMI與體脂肪在統計上有高度相關;但在同樣BMI之下,仍會有體脂肪率的差異。此外,BMI也無法確認脂肪組織是分布在腹部或四肢,前者與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風險增加高度相關。

成人的BMI[编辑]

數值的意義如下:

状态 BMI (kg/m2) BMI 準比[註 1]
最低最高 最低最高
体重过轻 (严重消瘦) 15 0.60
体重过轻 (中度消瘦) 15 16 0.60 0.64
体重过轻 (轻度消瘦) 16 18.5 0.64 0.74
体重正常 18.5 25 0.74 1.0
体重过重 (肥胖前期) 25 30 1.0 1.2
肥胖I级(轻度肥胖) 30 35 1.2 1.4
肥胖II级(中度肥胖) 35 40 1.4 1.6
肥胖III级(严重肥胖) 40 1.6

由於BMI沒有將體脂肪率計算在內,所以一個BMI超重的人,實際上可能並非肥胖。例如健身者,由於體重有高比例的肌肉,他的BMI可能會超過30。如果他們身體的脂肪比例很低,那就不需要減重。

根據1994年美國國家健康及營養調查的統計數字,59%的男性及49%的女性的BMI都超過25。對於嚴重肥胖(其BMI超過40的人),男性佔2%,而女性則佔4%。其他國家的健康機構亦有各自的統計數值。

东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标准[编辑]

世界衛生組織經過專家評估後認為,東南亞成人的超重指標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根據各國情况的不同,超重的分界值在22到25間浮動,肥胖的分界值則在26到31間變動[5]。因此,亚洲各国分别制定各自的超重和肥胖分界值。例如在新加坡,超重标准是23以上,肥胖标准是27.5以上[6]。但为统计和相互比较的方便,世界卫生组织任建议各国按世界平均标准的各级划分来上报统计数据[5]。

在臺灣,行政院衛生署(今衛生福利部)乃根據其相關研究,於2002年4月公佈臺灣成人肥胖標準:BMI<18.5 為過輕,18.5≦BMI<24 為正常體重,24≦BMI<27 為過重,BMI≧27 即為肥胖[7][8]。

在中国大陸官方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所认定的体重腰围的适宜值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为[9]:

分类BMI腰围(公分)
男:<85
女:<80
男:85-95
女:80-90
男:≥95
女:≥90
体重过低 <18.5 —— —— 危险
体重正常 18.5-23.9 —— 危险 高危险
超重 24-27.9 危险 高危險 极高危险
肥胖 ≥28 高危险 极高危险 最極高危险
  •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兒童與青少年的BMI[编辑]

BMI並不单单適用於成年人。對於成長中的儿童,我们亦可利用他们的BMI來推算他们是否超重。BMI計算式亦適用於15-20岁的人,但他们的過重及過輕定義方法,就不是用固定的BMI決定。這是因為兒童青少年正處發育期,BMI隨著發育在變動,若使用一個固定數值,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很多國家及地區每年都會為當地的兒童作身高和體重的統計。這些統計數據,都須先調查族群中健康兒童的BMI分布,從而再根據這個分布,推算出當地兒童的過重及過輕指標。一般來說,都會採用統計出來的平均BMI及其標準差值,再計算出其常態分布的最高5%及最低5%作為過重及過輕指標。另一方面,其BMI位於常態分布的85%-95%區段的兒童,會被視為有超重的風險。[10]

肥胖悖論[编辑]

早期臨床研究觀察顯示,在慢性病患中,BMI較低者的死亡率比BMI較高者來得高。最早是在1999年發現過重與肥胖的透析洗腎患者中較長的存活率,[11] 後來也在心血管疾病病患[12][13][14][15]、護理之家的老邁住民[16]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患[17]中觀察到此現象,這稱為肥胖悖論

近年來發現,老年族群亦有此一現象。但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老年族群中所觀察到的BMI低死亡風險較高現象,是因為BMI低其實反映肌肉量比較少的狀況,因此BMI低亦反映肌肉少(或肌肉减少症)的健康風險。[18][19]

備註[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Medical Definition of QUETELET. www.merriam-webster.com. [2021-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英语).
  2. ^ Yajnik, Chittaranjan S.; Yudkin, John S. The Y-Y paradox. Lancet (London, England). 2004-01-10, 363 (9403): 163 [2021-11-13]. ISSN 1474-547X. PMID 14726172. doi:10.1016/S0140-6736(03)1526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8).
  3. ^ Bornstein, Marc H. 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Lifespan Human Development. SAGE Publications. 2018-01-15: 745 [2021-11-13]. ISBN 978-1-5063-53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3) (英语).
  4. ^ Gadzik, James. "How much should I weigh?"--Quetelet's equation, upper weight limits, and BMI prime. Connecticut Medicine. 2006-02, 70 (2): 81–88 [2021-08-07]. ISSN 0010-6178. PMID 167680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3).
  5. ^ 5.0 5.1 BMI classification. WHO.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8) (英语).
  6. ^ REVISION OF BODY MASS INDEX (BMI) CUT-OFFS IN SINGAPORE. 2005-03-16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30) (英语).
  7. ^ 國人肥胖定義及處理原則出爐 - 行政院衛生署. [2013-03-01].[永久失效連結]
  8. ^ 掌握BMI,健康向前邁. 行政院衛生署. [2013-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8).
  9. ^ 体重腰围的适宜值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08-09 [2016-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8) (中文(简体)).
  10. ^ Wang, Youfa. Capter 2. Use of Percentiles and Z-Scores in Anthropometry. In Handbook of Anthropometry. New York: Springer. 2012: 29. ISBN 978-1-4419-1787-4.
  11. ^ Schmidt, Darren S.; Salahudeen, Abdulla K. Obesity-survival paradox-still a controversy?. Seminars in Dialysis. 2007-11, 20 (6): 486–492 [2021-11-13]. ISSN 0894-0959. PMID 17991192. doi:10.1111/j.1525-139X.2007.00349.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6).
  12. ^ Kalantar-Zadeh, Kamyar; Block, Gladys; Horwich, Tamara; Fonarow, Gregg C. Reverse epidemiology of convention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4-04-21, 43 (8): 1439–1444 [2021-11-13]. ISSN 0735-1097. PMID 15093881. doi:10.1016/j.jacc.2003.11.0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7).
  13. ^ Sharma, Abhishek; Lavie, Carl J.; Borer, Jeffrey S.; Vallakati, Ajay; Goel, Sunny; Lopez-Jimenez, Francisco; Arbab-Zadeh, Armin; Mukherjee, Debabrata; Lazar, Jason M.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of body mass index to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5-05-15, 115 (10): 1428–1434 [2021-11-13]. ISSN 1879-1913. PMID 25772740. doi:10.1016/j.amjcard.2015.0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14. ^ Wang, L.; Liu, W.; He, X.; Chen, Y.; Lu, J.; Liu, K.; Cao, K.; Yin, P. Association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ith patient mortalit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05). 2016-02, 40 (2): 220–228 [2021-11-13]. ISSN 1476-5497. PMID 26338077. doi:10.1038/ijo.2015.1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15. ^ Niedziela, Jacek; Hudzik, Bartosz; Niedziela, Natalia; Gąsior, Mariusz; Gierlotka, Marek; Wasilewski, Jarosław; Myrda, Krzysztof; Lekston, Andrzej; Poloński, Lech. The obesity paradox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 meta-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4-11, 29 (11): 801–812. ISSN 0393-2990. PMC 4220102
    身體 質量 指數 是 什麼
    . PMID 25354991. doi:10.1007/s10654-014-9961-9 (英语).
  16. ^ Veronese, N.; Cereda, E.; Solmi, M.; Fowler, S. A.; Manzato, E.; Maggi, S.; Manu, P.; Abe, E.; Hayashi, K.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mortality in older nursing home residents: a meta-analysis of 19,538 elderly subjects. Obesity Reviews: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2015-11, 16 (11): 1001–1015 [2021-11-13]. ISSN 1467-789X. PMID 26252230. doi:10.1111/obr.12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17. ^ Cao, Chao; Wang, Ran; Wang, Jianmiao; Bunjhoo, Hansvin; Xu, Yongjian; Xiong, Weining. Simpson, Colin , 编. Body Mass Index and Mortality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 Meta-Analysis. PLoS ONE. 2012-08-24, 7 (8): e43892. ISSN 1932-6203. PMC 3427325
    身體 質量 指數 是 什麼
    . PMID 22937118. doi:10.1371/journal.pone.0043892 (英语).
  18. ^ Chuang, Shao-Yuan; Hsu, Yueh-Ying; Chen, Rosalind Chia-Yu; Liu, Wen-Ling; Pan, Wen-Harn. Abdominal Obesity and Low Skeletal Muscle Mass Jointly Predict Total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an Elderly Asian Population.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2016-08, 71 (8): 1049–1055 [2021-11-13]. ISSN 1758-535X. PMID 26590913. doi:10.1093/gerona/glv1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2).
  19. ^ 龔善美、郭敏政. 國衛院:肌肉多 降低死亡風險的關鍵. 常春月刊|聯合新聞網. 2016-01-06 [2016-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外部連結[编辑]

  • (繁體中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健康九九網站 線上BMI 測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简体中文)身高體重指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在线身体质量指数计算器
  • (英文)growth chart 美國兒童成長比照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美國兒童BMI計算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The BMI-calculat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简体中文)《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规范控制
身體 質量 指數 是 什麼

  • GND: 4706598-9
  • LCCN: sh2005007672
  • LNB: 0002748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本科体质与健康测试项目

  • 身體質量指數(BMI)
  • 肺活量
  • 50米跑
  • 立定跳远
  • 引体向上(男)
  • 1分钟仰卧起坐(女)
  • 1000米跑(男)
  • 800米跑(女)
  • 坐位体前屈

哪個身體質量指數為正常範圍?

在臺灣,行政院衛生署(今衛生福利部)乃根據其相關研究,於2002年4月公佈臺灣成人肥胖標準:BMI<18.5 過輕,18.5≦BMI<24 為正常體重,24≦BMI<27 過重,BMI≧27 即肥胖。

bmi過輕會怎樣?

如果BMI低於18.5,代表體重過輕,這樣的人可能有營養不良的情況,並且容易發展成免疫功能(Immune function)受損、呼吸道疾病(Respiratory disease)、消化系統疾病(Digestive diseases)、癌症和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等。

體質量指數是什麼?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體重評估的方式之一,也是世界通用之計算方法,如果大於或等於24kg/m2(公斤/ 公尺2)就是體重過重,超過27kg/m2 就是肥胖,30kg/m2 以上就是中度肥胖,35kg/m2以上就是重度肥胖。

身體質量指數怎麼算?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衡量肥胖程度,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