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晴了的時候賞析

在天晴了的时候

朝代:现代作者:戴望舒更新时间:2017-10-22

在天晴了的时候,

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

在天晴了的时候;

赤着脚,携着手,

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

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作者戴望舒资料

在天晴了的時候賞析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 查看详情>>

戴望舒古诗词作品: 《雨巷》 《在天晴了的时候》 《我用残损的手掌》 《微笑》 《寻梦者》 《夕阳下》 《致萤火》 《在你的眼睛的微光下》 《白蝴蝶》 《深闭的园子》

在天晴了的时候原文及翻译赏析

在天晴了的时候相关古诗词翻译赏析

  • 古诗《忧郁》 - - 戴望舒 - - 我如今已厌看蔷薇色, 一任她娇红披满枝。 心头的春花已不更开, 幽黑的烦忧已到我欢乐之梦中来。 我的唇已枯,我的眼已枯, 我呼吸着火焰,我听见幽灵低诉。 去吧,欺人的美梦,欺人的幻...
  • 古诗《致萤火》 - - 戴望舒 - - 萤火,萤火, 你来照我。 照我,照这沾露的草, 照这泥土,照到你老。 我躺在这里,让一颗芽 穿过我的躯体,我的心, 长成树,开花; 让一片青色的藓苔, 那么轻,那么轻 把我全身遮盖, 象一...
  • 古诗《我的恋人》 - - 戴望舒 - - 我将对你说我的恋人, 我的恋人是一个羞涩的人, 她是羞涩的,有着桃色的脸, 桃色的嘴唇,和一颗天青色的心。 她有黑色的大眼睛, 那不敢凝看我的黑色的大眼睛 ——不是不敢...
  • 古诗《我的素描》 - - 戴望舒 - - 辽远的国土的怀念者, 我,我是寂寞的生物。 假若把我自己描画出来, 那是一幅单纯的静物写生。 我是青春和衰老的集合体, 我有健康的身体和病的心。 在朋友间我有爽直的声名...
  • 古诗《在你的眼睛的微光下》 - - 戴望舒 - - 在你的眼睛的微光下 迢遥的潮汐升涨: 玉的珠贝, 青铜的海藻。。。。。。 千万尾飞鱼的翅, 剪碎分而复合的 顽强的渊深的水。 无渚崖的水, 暗青色的水; 在什么经纬度上的海中, 我...
  • 古诗《深闭的园子》 - - 戴望舒 - - 五月的园子 已花繁叶满了, 浓荫里却静无鸟喧。 小径已铺满苔藓, 而篱门的锁也锈了—— 主人却在迢遥的太阳下。 在迢遥的太阳下, 也有璀灿的园林吗? 陌生人在篱边探首...
  • 古诗《流浪人的夜歌》 - - 戴望舒 - - 残月是已死美人, 在山头哭泣嘤嘤, 哭她细弱的魂灵。 怪枭在幽谷悲鸣, 饥狼在嘲笑声声, 在那莽莽的荒坟。 此地黑暗的占领, 恐怖在统治人群, 幽夜茫茫地不明。 来到此地泪盈盈, 我是...
  • 古诗《微笑》 - - 戴望舒 - - 轻岚从远山飘开 水蜘蛛在静水上徘徊 说吧:无限意,无限意 有人微笑 一棵心开出花来 有人微笑 许多脸儿忧郁起来 做定情之花带的点缀吧 做遥迢之旅愁之凭籍吧 微温轻渺,欲说还休...
  • 古诗《秋夜思》 - - 戴望舒 - - 谁家动刀尺? 心也需要秋衣。 听鲛人的召唤, 听木叶的呼息! 风从每一条脉络进来, 窃听心的枯裂之音。 诗人云:心即是琴。 谁听过那古旧的阳春白雪? 为真知的死者的慰藉, 有人已...
  • 古诗《游子谣》 - - 戴望舒 - - 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 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 ---游子的家园呢? 篱门是蜘蛛的家, 土墙是薜荔的家, 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 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 他沈浮在鲸鱼海蟒间: 让家园...

戴望舒的名句翻译赏析

南一六上國語

  • 擬人:利用不同事物之間的類似特點,運用聯想力,將A事物比喻成B事物的修辭法。

不再膽怯的小白菊,慢慢的抬起它們的頭,試試寒,試試暖,然後一瓣瓣的綻透。

說明:將小白菊擬化為「人」,賦予它人的情緒(膽怯)和動作(慢慢抬頭),屬於轉化修辭中的「擬人」。

  1. 背景:雨過初晴的小徑中。

  2. 聯想: 溼潤的泥路、新綠的小草、綻透的小白菊及閒遊的鳳蝶。

  3. 行動:赤著腳,攜著手,踏著新泥,涉過溪流。

  4. 結語:觀察新陽、溪水、雲影,感受閒適之情。

在天晴了的時候,

該到小徑中去走走:

給雨潤過的泥路,

一定是涼爽又溫柔;

炫耀著新綠的小草,

已一下子洗凈了塵垢;

不再膽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們的頭,

試試寒,試試暖,

然後一瓣瓣地綻透;

抖去水珠的鳳蝶兒

在木葉間自在閒遊,

把它的飾彩的智慧書頁

曝著陽光一開一收。

到小徑中去走走吧,

在天晴了的時候:

赤著腳,攜著手,

踏著新泥,涉過溪流。

新陽推開了陰霾了,

溪水在溫風中暈皺,

看山間移動的暗綠——

雲的腳跡——它也在閒遊

戴望舒作為現代詩歌象徵派的領軍人物,他的詩總是朦朧中透露著深思,總是在渲染出的美輪美奐的意境中寄託著關於未來和美好的憧憬。他擅於把強烈的情感隱匿在朦朧的意象中,就像是描繪了一幅重巒疊巘的風景。初入世者讀,看到的是美輪美奐的秀麗風景;心思通透者讀,則看到了其中暗藏的訴求;而懂他的人讀,則又是另一番風光。

而這首《在天晴了的時候》,初讀時,總是被詩句里炫耀著新綠的小草、一瓣一瓣綻放著的小白菊和木葉里閒遊著的鳳蝶兒吸引去了目光。天晴後,這田間裡各式各樣稚嫩又純凈的美好統統探出頭來,一同妝點著晴空下的世界。使整首詩有撲面而來的清新和悠然。但詩人所表達的並不僅僅是這天晴後的世界,這首詩作於抗戰時期,那時的天空終日瀰漫著戰爭的硝煙,人們的內心被蒙上陰霾,晴空仿佛已經離他們十分遙遠。戴望舒在這樣的環境裡寫下這一首詩,去告訴人們天空終會放晴,去訴說著自己對於抗戰必會勝利的信心。

在天晴了的時候,新陽推開陰霾,溪水在風中暈皺。他就這樣用筆尖訴說著,不管是天空,還是家國,終會迎來晴朗的那一天。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ssay/3ejj8la.html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淒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淒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支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靜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裡,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淒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鬱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詩的開頭一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濛濛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著愁怨的姑娘」。詩開頭點明了詩的主旨是抒寫詩人追尋的「希望」。被濛濛細雨籠罩的「雨巷」「悠長、悠長」,沒有盡頭,暗示希望的迷濛渺茫。「獨自」、「寂寥」暗示了詩人知音難覓,孤獨彷徨。希望是什麼?希望是那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那麼,這「姑娘」是誰?詩人心目中的「姑娘」結著什麼樣的愁怨?這是寫詩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嗎?這是寫詩人對愛情的渴盼嗎?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那麼,就讓我們循著詩人在雨巷行進的足跡,躲在一旁,悄悄地窺視吧。

第二節「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詩人反覆地拿丁香來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我國古詩里有好些吟詠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體柔弱,亂結枝欲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樣姣好美麗,品格像丁香一樣高雅聖潔,心緒也像丁香一樣憂愁惆悵。她愁什麼?莫非是憂愁那負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許是也許都不是,她的愁就像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靈,高雅而聖潔,美麗而動人。

第三節「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淒清,又惆悵。」這丁香一樣的姑娘,在「我」的長久的期待中,終於姍姍走來了。她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讀到這裡,我們恍然有所領悟:原來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樣的美麗,也有姑娘一樣的高潔,也有姑娘一樣的憂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許是,也許都不是。我們不必追問得那麼具體,也不必回答得那麼確切。因為詩畢竟是詩,正如前人所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詩,大都不是直接對現實的摹寫,而往往是一種隱蔽靈魂的宣洩。正如一位詩家所說:「一個人在夢裡泄露自己的潛意識,在詩作里泄露隱蔽的靈魂,然而也只是像夢一般朦朧的。從這種情境,我們體味到詩……是在於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

第四節「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淒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來「心有靈犀一點通」,兩顆心靈已經接近、貼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於從身邊飄然而過,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兩人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鬱病,不忍相離,又不得不相離,因而同病相憐;然而又正因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就是這樣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著,追求著……「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淒婉迷茫。」「我」與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實的人生際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現的一種幻境,還是這簡直就是寫的一場夢?

第五節「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牆,走盡這雨巷。」「我」目送著丁香姑娘飄然遠去,她走到了雨巷的盡頭,「到了頹圮的籬牆」。「頹圮的籬牆」給人的心靈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麼美,美好的事物理所當然應該生長在美好的環境、聖潔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卻「到了頹圮的籬牆」,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們多少聯想!那破落衰敗的籬牆莫非竟是姑娘的歸宿?莫非丁香姑娘處境艱險?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擊?這是感傷姑娘的不幸遭際,還是哀嘆自己的生不逢時?

第六節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這一節從字面看寫姑娘的消失,實際是寫美的毀滅,希望的毀滅。在「頹圮的籬牆」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徹底地毀滅了!詩人追尋著的希望也徹底地毀滅了!這毀滅的希望,是詩人聖潔的愛情,還是詩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毀滅了,但是「我」仍然沒有放棄追求。詩的末尾與首節回應,我依然獨自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著」改為「飄過」,讓詩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朧迷茫的夢幻中結尾。

資料來源:戴望舒《雨巷》賞析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民國四大才子」

  • 民國才子戴望舒,才華不在徐志摩之下,情感之路卻一波三折!

  • 新月派(資料來源)

《再別康橋》是"新月派"的代表作,人家徐志摩就是靠著這首詩活著! 因此《再別康橋》是意境更美內容更加充實之作。

新月派,又稱"新格律詩派";新月派,得名於泰戈爾《新月集》;主要代表人物有聞一多、徐志摩等人。

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辭藻)、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新月派,反對的是"五四時期"出現的"白話詩",即"詩歌的散文化",堅持現代詩創作者不能放棄漢語自身的"三美"

用"三美"作為一把尺子,來衡量一下《再別康橋》,就不難發現徐志摩的這首詩正是"教科書"般的註解;

首先是"音樂美";縱觀《再別康橋》的音節,每一句字數大致相同,尤其是開篇幾句,朗朗上口,朗誦起來了不忍住口;

第二是"繪畫美",也就是"畫面感"極強——通過徐志摩的鏡頭,我們看到了英國劍橋大學周遭的自然風貌,如同宋詞的白描——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就是所謂"建築美";整個詩篇前後呼應,有別於"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