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 十 二 時辰 心得

 

長安 十 二 時辰 心得
 

長安十二時辰(讀書心得 #大雷

高潮迭宕的危機與轉機

人物的境遇讓我聯想到《天龍八部》。

在金庸筆下的《天龍八部》裡,喬峰為了搞清楚自己的身世,循線追查當年「帶頭大哥」的真實身份。可每次好不容易找到關鍵人物,對方不是只剩一口氣,要不然就是已經變成一具冰冷的屍體。這過程白忙一場就算了,更打擊人信心的是,真正的兇手不但搶在前頭殺人,還讓事後趕到現場的喬峰背鍋。

悲慘的命運宛如逃出不出如來五指山的齊天大聖。

每次讀到這類的情節,都讓我有種想摔書的衝動。不是情節不好看,而是心情太憋屈,一口氣無處發洩只好掩卷不讀。心裡明明想著眼不見為淨,可是沒多久又會因好奇心作崇,手賤翻開小說繼續讀下去。其背後的讀者心理,不外乎是希望作者在最後「主持公道」,然後替苦情的主角安排一場逆轉勝。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的也是這樣一個苦情又勞碌命的故事(欸?)普通人一天的作息安排大約是:三分之一的時間睡覺,三分之一的時間工作,剩下三分之一的時間滑手機看電視吃飯洗澡耍廢。可是本書的主角張小敬和李泌卻連吃飯洗澡耍廢的時間都沒有(太不人道了!):前者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追人,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被追,剩下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追了又追;而後者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燒腦,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被抓,最後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緝兇兼逃命。

李泌中間當人質還撿到一段休息時間(因禍得福?),不過張小敬卻是實打實的拼命三郎。

雖然是一本非常血汗又無視基本工時的小說,可不得不佩服作者利用「十二時辰」(即一天)創造出限時任務的巧思。本書的章節自「巳正」始(上午10時),至「巳初」終(上午9時),每個章節描述一個時辰(2小時)內發生的事。從一開始李泌不慎讓突厥首領曹破延逃脫,到最後發覺幕後黑手竟是長安名臣賀知章。這短短一天,由生到死又死裡逃生的經歷,便是讀者,也不免有恍如隔世的感覺。

我個人其實不太欣賞作者安排的謎底。意外歸意外,卻沒有圖窮匕現的閃光點;幕後黑手的身份和動機好像缺了點說服力,反而有種「為了反轉而反轉」的刻意。

不過我滿喜歡「計謀既定,棋局自行」的概念。

推動骨牌只需最初的那份力。

相較於真兇動也不動地躺在床上,張小敬為了阻止長安陷入火劫,幾乎使出渾身解數:出賣臥底(故意殺錯好像對方也不會發現?)、射死上司(雖然對方沒死成)、背叛戰友(蕭規明明超帥QQ),更別提他還跳馬跳水跳車跳火塔……。要說整本書小說最不合理邏輯的地方,大概就是張小敬離譜得不像樣的體力。

由於張小敬旺盛的精力,害我都覺得李泌的戲份被壓縮了。

老實說,當張小敬在燈樓頂與魚腸決戰,並捨身留在樓裡破壞猛火雷機關時,我本來以為他終於要死了。結果沒想到火燒樓傾,張小敬也只是昏過去而已(命真硬)。另一邊,蕭規大費周章潛入龍池,攻上興慶宮,才剛挾持天子,張小敬居然就抵達了兩軍對峙的現場。

蕭規抓著天子的臂膀,欣慰地朝這邊喊道:「大頭,我知道你一定會來的!」

「我來晚了。」他簡短地說道。《長安十二時辰》

雖然主角總是壓軸登場,不過我真的沒有很想再次看見張小敬。我總覺得他應該先去治療身上百分之七八十的三度灼傷,然後把出風頭的機會讓給其他人。問題是,這小說裡除了文弱的李泌外,好像也沒有其他人了……囧。

《長安十二時辰》除了張小敬視點和李泌視點的主線外,還有聞染視點、姚能汝視點、檀棋視點、元載視點等支線。富有變化的視點既表現了詭譎莫測的情勢,更突顯出環環相扣的縝密佈局。此外,即使是戲份不多的王韞秀、永王、葛老等人,亦有牽動大局的絕妙閃光點。至於蚍蜉的首領龍波,後半段由暗轉明,最後以蕭規的身份揭開與張小敬共同作戰的往事,則是讓我最拍案叫絕的安排。簡直比結局還精彩了。

整個長安就讓張小敬一個人奔波營救其實是很不現實的一件事,可同袍戰友之間的恩怨也只有同袍戰友能解。張小敬也只能頂著三度灼傷的身體再戰。

曾經的同袍戰友不能再一次並肩作戰是本書最令人惆悵的地方。當張小敬和蕭規的理念產生分歧,「九死無悔」的慷慨誓言最終也只能成為記憶裡回不去的餘音,真讓人唏噓。……其實和蕭規一起兵諫,把天子做掉挺不錯的啊(?),可惜這樣就有違史實了。

大概以歷史為底的小說就該像影子,要虛實不清,要真真假假,才好看。

#馬伯庸

附記:

看了這本才覺得作者未免也太喜歡「靖安司」三個字了。

《長安十二時辰》裡唐朝長安的諜報單位叫「靖安司」,主角李泌是靖安司司丞;而《風起隴西》裡三國西蜀的諜報單位也叫「靖安司」,主角荀詡是靖安司從事。

然後作者說這個機關是他瞎掰的。(大笑)

劇情大綱:死囚張小敬(雷佳音飾演)原為長安不良帥,後被靖安司以大案牘術調出來查案,並要求在十二時辰之內查明案情,但隨著案情的進展,一切似乎都與張小敬有關,究竟張小敬是否能查明案情,亦或他才是幕後主使?

看這部戲要很有耐心,且心要夠強大才能把戲看完,因為它節奏慢且劇情大都是好人無好報就算了,還常常是好人反被誣陷和被追殺的劇情,然後戲中太多對話的場面,且對話內容大都是要如何從中撈點好處,或要如何陷害別人來保全自己?常常看到一半就覺得很火大又好無力的感覺,雖然只有48集,但感覺看了96集那麼久。

張小敬其實蠻讓人佩服的,明知道查案之後仍需回死牢,他還是拼命去查,好幾次差點沒命,甚至不惜把自己以前當不良帥的人脈和以前第8團的同袍之情都毀掉,他還是拼命去查,只為幫他的同袍弟兄守護住夢想中的長安,但現實的長安卻以「無情」和「政治鬥爭」不斷的回報他,所有被朝廷和長安虧待過的人都想要對長安報仇,只有他仍一心一意的想要守護住長安,且他打起架來還真是不要命,身手和架勢超好看,追逐的場面也很精采,不論是在烽燧堡或在長安,張小敬也曾萌生過逃走的念頭,但最終他還是留到最後一刻,正因如此讓人覺得這個人很真性情,若真有聖人,總覺得「聖人」的稱呼比較適合用來稱呼他,明明可以逃,也有很多人幫他想要讓他好好活著,甚至不少人愛上他,但他還是不顧性命的完成他的守護。                  

可惜的是檀棋(熱扎依飾演)為了守護他,必須在嚴太真身邊為奴,兩人最後不能在一起。若有下一季的故事,很好奇的想知道當張小敬知道檀琪是因為他才入宮的反應。檀棋在張小敬身邊了解到自己的價值,也讓她理解到不論她做得多好,在李必(易烊千璽飾演)身邊始終都是奴婢,但在張小敬身邊,她與他是平等的,所以她願意冒著危險去救張小敬,並為了讓他活命將自己賣給嚴太真,看檀棋與張小敬的互動雖然是很淺淺的粉紅,但兩人看待對方的眼神卻是有情的,除了在景寺的密室偷親檀棋之外,其他時間張小敬都很尊重檀棋,就連最後張小敬聽到檀棋要入宮也不會跟她要求要改變心意,反而是走向自己要走的路。在這一點上,李必就輸張小敬很多,李必把自己看得太重,把檀棋看得太輕,所以他最後才會失去這位得力的奴婢。

皇帝在宮宴說的那一段話,總覺得似是而非,聽起來漂亮,但總覺得他是不負責任的人,既然不再過問政務,那為何還要佔著皇帝的位子?還自稱自己是龍是信仰的所在,不能被俗事纏身,若真如此,為何不將皇帝的虛名也拋棄?但當他勇於面對蕭規並一一唸出第8團的人名時,又讓人覺得這個皇帝還算不錯,不過下一秒,他自稱自己是神時,又讓人覺得真是個自大又自私的皇帝。但看他被龍波(周一圍飾演)狹持在長安街頭流浪時,他都會站出來保護他的子民,不讓別人保護住他,總覺得他要是好好的做,一定會是個好皇帝,可是在面對戶部小吏的直諫,和他自己親身經歷過長安街頭的生活之後,他卻仍選擇右相,起初真是讓人無法理解,但後來又發現不論是朝政和朝臣都早已被右相把持,而太子又輕易的放棄,使得皇帝最終幫著太子燒毀右相犯罪的證據,感覺這對皇家父子蠻可悲的。

在這部戲中有很多牆頭草的角色如崔器和姚汝能,但他們太容易搖擺,老是在不對的時機站錯邊,等他們醒悟時卻只能拿自己的命去賠罪,真是太悲劇了。而元載(余凱磊飾演)是個見縫插針的真小人,有利可圖時就站在最前面,但遇到危險時卻把別人推向前,偏偏他又能說服別人為他賣命,就連刁鑽任性的王醞秀也被他收得服服貼貼,這兩人是戲中牆頭草中最為僥倖存活下來的人。長安城中老是充斥著這樣唯利是圖只在乎自己的人,總覺得長安即使躲過這一次,應該也躲不過下一次。

      丁瞳兒被情郎所騙之後,便留在地下城為葛老效命,當馬大郎叛變時,丁瞳兒守住了葛老,使得葛老將她升為長安的長老,這一段其實馬大郎犯最大的錯誤就是他不該看輕丁瞳兒並罵她,但可惜的是馬大郎直到死都沒發現他犯的這個錯吧!丁瞳兒雖然失了情郎卻也因此在地下城佔有一席之地,這讓人看到人如果懂得判斷情勢,要一飛沖天並非難事。

      這部戲留了一個暗梗,原本以為是因為潤無忌之死才引發龍波計劃這一次行動,但其實聞無忌之死是否是一開始就被設計好的?真正的幕後主使知道聞無忌在長安城內對第8團的人所代表的意義,所以只有他死,才會有人願意為他復仇,而這個計畫才能被推行。

這部戲有兩大金句如下,蠻讓人省思:

1. 「男人不要看他說什麼,而要看他做什麼。」妓女丁瞳兒(王思思飾演)與情郎私奔被葛老(傑曼.翰蘇飾演)捉回地下城,後因張小敬前來交易,在丁瞳兒與情郎只能一人被放走的情況下,葛老和張小敬都提到這句話,後來張小敬再回地下城又遇到丁瞳而又說了類似的話。這句話真是讓人太有感了。

2. 「當你對自己選的路分不清對錯的時候,記住兩個字:不退。」在烽燧堡困戰時,聞無忌(楊溢飾演)對張小敬說的話。這部戲有很多部份都是在回憶烽燧堡那一戰有多慘烈,然後死守的那些人又是多辛苦的在守,可是他們最後沒有死在敵人的手上卻死在自己人的手上,難怪有人會心生怨恨。所以「不退」看起來只有兩個字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人?又有誰能一再被虧待之後還能堅持著去守護著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