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 癌症 第 三 期 会 死 吗

问:最近身体不好,家人都说气色变的很差。一直腹痛,有时候便秘,大便有时候还带血,以为是很简单的肠胃问题,检查之后才发现有了直肠癌,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想得到怎样的帮助:直肠癌会不会死啊?死掉的几率是多少?

刘薇主任医师:你好这位朋友,根据你所描述的情况,直肠癌早期的话治愈率还是很大的,不要放弃,建议您定期去医院做好检查,根据医生建议治疗,平时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喝水,食物要尽量清淡

爱心医生:病情分析:你好直肠癌是由直肠组织细胞发生恶变而形成。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有报道大肠癌(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率位列第三位(前两位是肺癌及胃癌。指导意见:你好,因此关于直肠癌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建议你早诊断早治疗,祝你健康。

爱心医生:病情分析:直肠癌是癌症的一种,发于直肠的癌症就叫做直肠癌。会不会死?其实人都会死。但都有个死因。得直肠癌的不一定死于直肠癌。指导意见:直肠癌早期手术切除治疗后,有存活10年,20年,甚至就是治愈的。如果是中晚期,经过治疗,5年生存率也不一样。但是人这一生,旦夕祸福,谁也说不清楚,意外、灾害也说不清,也许某天一觉睡去就不醒了也说不定。

查看原文>>

媒體報導賀一航8年前就罹患大腸癌第三期,卻因為聽朋友說「化療很痛」而沒有做化療,只接受手術切除病灶。賀一航兒子曾治豪表示父親走得很突然,雖然罹癌但平常沒有很不舒服,他們也不知道病情為何忽然惡化。癌症第三期,到底該不該化療?

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1年高居十大癌症第一位,每天約有41個人、每年約有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民眾最擔心的莫過於大腸癌,而大腸息肉是大腸癌的前身,多數大腸癌都是從良性息肉演變而來,但息肉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當良性腺瘤突變惡化,而沒有處理,約5~7年後就會變成大腸癌,不可輕忽。

輕忽大腸息肉恐轉為大腸癌

書田診所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醫師洪耀仁行醫超過40年,近幾年發現大腸息肉、便祕、腹瀉、血便等腸道疾病的病例急速增加,患者卻常常輕忽初期症狀,等到病況嚴重時才求醫。身為大腸直腸科醫師,洪耀仁也曾經在例行性檢查時發現大腸息肉!他在《腸道決定抗癌力》一書中透露,50歲後他每年都會做糞便潛血檢查、每3年做一次大腸內視鏡檢查。

沒想到,2006年時不但透過大腸內視鏡發現大腸長了息肉,檢驗報告指出已有局部癌化病變,他立刻決定切除。所幸,2009年再次檢查時,息肉已經消失。洪耀仁在書中感嘆,「身為醫師的我都可能隨時面臨腸道疾病的威脅,更何況普遍不重視腸道健康的一般民眾呢? 」他強調預防性的檢查非常重要,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檢查。

大腸癌只開刀、不化療可行嗎?

另一方面,媒體報導賀一航早在8年前就罹患大腸癌,卻因不想徒增痛苦,只接受手術治療,沒有接受化療。不少大腸癌病友因確診罹癌時,已經是第三期甚至第四期,或因年紀較大,也萌生放棄治療的念頭。

對此,洪耀仁今(4)日接受訪問時表示,一般來說,第一期大腸癌以手術治療即可降低復發率;第二期大腸癌除了手術,若屬於二期末的癌症則建議搭配化療。

第三期大腸癌在開刀之外,建議還要搭配化療、標靶治療或細胞免疫療法,放療也是可能的輔助療法之一。其中,標靶治療比一般化療更精準,若經濟能力許可,也可考慮免疫療法,透過自身免疫力對抗癌細胞。

洪耀仁表示,免疫療法是不錯的選擇,但發展上尚未完全成熟,而且一個療程約3個月,約需花費40~50萬元,若病情嚴重者可能需要接受一次以上的療程,恐將花費上百萬元。有需求者,建議與專業醫師討論是否適合,並考量經濟能力。至於第四期大腸癌,確實較難治療,但仍可透過適當治療協助延長存活時間。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也表示,只要大腸癌不轉移,一、二期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根據統計,第一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高達95%、第二期5年存活率為80%、第三期存活率降為60%,縱使化療有許多不適,仍一定要配合標準治療流程。

糞便潛血檢查防堵大腸癌

事實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1/2的大腸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

國健署指出,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經由篩檢早期發現大腸息肉,切除後就能降低死亡率。

有鑑於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國健屬提供50~74歲的民眾每兩年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只需要將採便管帶回家,使用採便棒在糞便上來回沾幾次,放入專屬的採便管後,送至符合健保特約的醫療院所,就可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採便前不須限制飲食或使用灌腸,相當方便,呼籲民眾善加利用。

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大腸直腸癌怎麼分期?怎麼治療?

女人,內科,外科,老年人,男人,消化系統,癌症專區,謝孟樵,醫師


大腸直腸癌是近年來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一年約有14,000位新發生診斷的病患。

在門診時,接觸到大腸直腸癌病患與家屬常常出現的疑惑如下

大腸直腸癌有幾期?

癌症晚期是哪一期

大腸直腸癌開完刀就會好了嗎

需不需要化學治療呢

以上問題 各位只要花個5分鐘左右,了解大腸直腸癌期別和分期的話,就可以和醫師們做很有效率的溝通。因為,大腸直腸癌治療,是根據不同癌症期別,採取不同的處置或手術。


大腸直腸癌分成0期、1期、2期、3期、4期

根據2007年美國聯合癌症委員會(AJCC)公布的第七版大腸直腸癌分期,將大腸直腸癌分成0期到4期,並以腫瘤侵犯深度(T分期)、局部淋巴轉移有無(N分期)、遠端器官轉移有無(M分期)來做期別判定。

也就是說每個腫瘤都會有T分期、N分期、M分期,再根據TNM分期進一步決定腫瘤期別介於0到4期別。

跟各位介紹簡易版本TNM分期系統:

T分期

大腸結構主有分成4層:最內壁為黏膜層,第二成為黏膜下層,第三層為肌肉層,第四層為漿膜層。

T分期主要是看大腸腫瘤侵犯大腸壁的深度來做決定,而不是以腫瘤大小來做決定喔!

Tis期侵犯侷限在黏膜層,T1期侵犯到黏膜下層,T2期侵犯到肌肉層,T3期侵犯漿膜層,T4期侵犯鄰近臟器器官(例如:腫瘤吃穿腸壁,侵犯到膀胱組織)。

N分期


N分期定義為: N0為無淋巴侵犯轉移、N1淋巴轉移1-3顆、N2淋巴轉移4顆以上。 另外N1細分成N1a轉移1顆、N1b轉移2-3顆;N2細分N2a轉移4-6顆、N2b轉移7顆以上。

這些更精確的分期主要提供專科醫師進行更精確的分期治療,一般民眾並不需要了解這麼深入,只要了解N1及N2表示有淋巴轉移即可。


M分期

M分期決定是否有遠端器官轉移,M0表示無遠端器官轉移,M1表示有遠端器官轉移。肝臟是第一位好發轉移的器官,肺臟為第二位好發轉移的器官,骨頭轉移通常在更嚴重的情形下才會轉移,腦部轉移在大腸直腸癌相對比較少見,機率小於5%。


依照分期來選擇大腸直腸癌的治療組合

得到腫瘤的TNM分期後,就可以決定期別了,分別有0期、1期、2期、3期、4期。

早期大腸直腸癌,第0期及第1期,只要接受是當的內視鏡切除手術或外科手術切除,便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和5年存活率,手術後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

第2期大腸直腸癌,外科手術切除為第一優先選擇,因為沒有局部淋巴結轉移,所以手術後只需要密切追蹤,一般情形不需要進行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除非有一些高風險危險因子。研究顯示,第二期大腸癌合併高風險危險因子,癌症復發機率較無危險因子高,故建議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

第3期大腸直腸癌,因為有局部淋巴結轉移,復發機會較高,建議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有接受化學治療者,5年存活率可以提高10%以上。

第4期大腸直腸,因為已經遠端器官轉移了,還需要加上標靶化學治療藥物進行腫瘤毒殺。所以化學治療優先選擇,手術為輔。除非腫瘤阻塞,轉移病灶不多,外科手術可以切除乾淨者則可以考慮手術切除。
  
看完上述的介紹後,相信大家對於TNM分期及大腸直腸癌分期系統應該有些初步的認識,就可以與臨床醫師進行更深入的溝通討論。(大腸癌的真面目,真實照片)  


微創手術:0 期原位癌(Tis)及第 1a期大腸癌(T1)行大腸內視鏡切除原則

隨著成人健康檢查、大腸直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的普及,越來越多早期大腸癌的被診斷出來。

很多早期癌症可經由大腸內視鏡切除乾淨,並不需要額外加做傳統剖腹大腸切除手術或腹腔鏡大腸切除手術,也可以達到和開刀一樣好的存活率。接下來,謝醫師要幫您分析那些族群的病人可以單純做大腸內視鏡切除腫瘤。



先說結論:

只有 0 期原位癌(pTis)和第 1a期大腸癌(T1)有條件單純做大腸內視鏡切除腫瘤。

其他第 1b 期(T2)、第 2期、第 3期,都必須要行傳統剖腹大腸切除手術或腹腔鏡大腸切除手術;第 4 期則以化學治療為主。


0期原位癌(pTis)

腫瘤病理報告為 0期原位癌(pTis)且腫瘤有切除乾淨,因為原位癌不算是惡性腫瘤,不需要額外接受大腸切除手術,單純追蹤即可,建議 1 年內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1a 期大腸癌(T1)

腫瘤病理報告為1a期大腸癌(T1)且病理報告全部符合下列良好預後因子條件:

(1)  良好腫瘤分化(Well or moderate differentiation)

(2)  無淋巴血管侵犯(No lymphovascular invasion)

(3)  黏膜下層侵犯小於1mm(Submucosal invasion <1mm)

(4)  乾淨的切除邊界(Clear , negative resection margin)

(5)  無侵犯的腫瘤芽孢形成(No invasive tumor budding)

表示大腸鏡已經切除乾淨,淋巴結轉移率小於1%。病患並不需要加做大腸切除手術,但是假如病患比較年輕或生性緊張,無法承受<1%淋巴結轉移的話,額外加做大腸切除手術也是合理的。

若為 1a期大腸癌(T1)但是病理報告沒有全部符合良好預後因子條件的話,統計起來淋巴結轉移率最高可以達10%,根據治療準則,這群病患必須要加做外科大腸切除手術,清除淋巴結,避免局部轉移。若有缺少任何一個病理良好條件時,額外的外科大腸切除手術是必須的。

因此在早期1a 期大腸癌 (T1)病患,病理科醫師的角色很重要,需要把檢體詳細審視確定為T1檢體,且 5 項良好預後因子的分析也要仔細檢查,缺一項不可。


回答一些常見的問題

Q1:0期原位癌(pTis)還不是癌症,為什麼醫師還是幫我做大腸切除手術治療呢?

當腫瘤越大,通常大於 2公分,經大腸鏡切除腫瘤的風險就大大增加,有可能會增加穿孔或流血的機會;當腫瘤的位置在大腸較深處或轉彎處,不易使用大腸鏡切除時,都可能需要外科手術切除比較安全。


Q2:腫瘤過大時,有沒有什麼比較安全的切除方法?

 除了單純電燒切除時,醫師常常會使用的內視鏡切除技術為 (1)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 EMR) (2)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減少出血穿孔的機會,順利把腫瘤切除下來


Q3:會不會治療前醫師跟您說是良性腫瘤,治療後卻是惡性腫瘤呢?

極有可能,我們會盡量使用窄頻內視鏡(Narrow band imaging, NBI)及 染色內視鏡(Chromoendoscopy),Pit pattern分類技術,盡量在大腸鏡切除前做最好的評估,若評估起來很明顯為惡性腫瘤,會進行外科手術切除;若評估偏向早期原位癌或T1 癌症時,可以先使用大腸鏡切除後行病理診斷化驗。


Q4:大腸鏡腫瘤切除後,病理報告為T1a但病理報告不完全符合良好預後因子條件,醫師建議外科大腸切除手術,這樣算不算開兩次刀呢?

這樣不算是開兩次刀,因為是病理報告呈現危險預後因子,最高有10%淋巴結轉移機會,所以一定加做外科大腸手術切除,這是需要病理診斷等待報告通知,再評估是否需要手術,不算開兩次刀。


Q5:醫師講的好複雜,不能簡單一點嗎?

當然可以簡單一點,就是直接開刀接受大腸切除,最後在看病理分期治療囉。但是這樣不符合微創手術的時代潮流趨勢,難道你想要開到完才發現根本不需要動這一刀嗎?所以還是好好跟醫師討論一下治療方針才是最重要。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