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功能自闭症测试

什么是高功能自闭症?高功能自闭症的表现特征有哪些?自闭症根据智力水平差异有高、低功能之分,高功能自闭症主要用于描述智商测试大于或等于70的自闭症人士。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认知理解能力普遍较好,但他们在社交和行为方面依然存在诸多异常表现,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引导才能参与社会交往和融合。

高功能自闭症测试

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群体中,根据智力发育水平的差异,可将其进一步划分为高、中、低功能自闭症。高功能自闭症主要指智商测试得分落在70及以上这个区间的自闭症人士,智商测试低于70则为低功能自闭症,可能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高功能自闭症不是一个严谨的医学术语,通常不会用于专业的临床诊断结论。

高功能自闭症儿童整体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与普通孩子没有明显的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可能存在超乎寻常的优势特长,但他们依然面临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隘以及重复刻板行为等自闭症的核心特征。他们也需要专业人士的引导,改善技能缺陷,才能应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并融入其中。

高功能自闭症的行为特征包括但不限于:

非语言交流障碍明显:口语流利,表达能力较好,词汇量丰富并掌握高级的语言系统,但对象征性语言使用困难,比如不理解对话中的隐喻和讽刺等,与人互动时,容易单方面滔滔不绝,不考虑听者的反应,表达观点和看法过度真诚,容易破坏正常的交谈氛围或冒犯他人;与人互动很少或完全没有眼神接触,无法掌握主动发起、终止或者促进对话的策略等。

社交困难:无法与同龄人建立联系并相处,融入集体有困难,不懂得自我分享,包括自己的情绪情感以及物品等,社交范围狭窄;以自我为中心,在理解他人的观点、习惯上有困难,不懂得站在他人角度解读问题。

兴趣狭隘:只对特定的主题或想法特别感兴趣,所以同龄人之间的普通游戏和活动往往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也无法参与和同龄人之间的交谈。

高功能自闭症测试

重复或限制性的行为或习惯:必须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完成某一动作或参与活动,如果这种习惯和规则遭到破坏,可能会诱发他们的情绪和问题行为。

不寻常的运动模式:比如走路或跑步的姿势怪异,倾向于用脚趾或脚掌走路,持久的这种运动习惯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感觉系统异常:在视、听、触、味、嗅方面具有不同于常人的强烈体验,感官超载,对噪音、温度和触碰等格外敏感,多有异常反应等。

在高功能自闭症群体中,尤其是一些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趋近于普通人,但只要稍加注意,就能发现他们在社交、行为和语言方面的异常。因为他们普遍存在良好甚至超常的认知能力,比如学习成绩较好,或者从小就显现出音乐绘画天赋,有不寻常的记忆力等,往往容易在早期被忽视自身的自闭症症状,从而延误诊断。

智力发育正常并不能弥补高功能自闭症患者的社交障碍或是弱化他们的刻板行为,很多高功能自闭症孩子虽然学习成绩斐然,但他们可能在个人生活自理和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尤其是在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在人际交往上面临的挑战会影响心理健康,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家长和老师有必要提高警觉,对于存在疑似自闭症症状的孩子,要尽快就医明确问题。对于已经确诊的高功能自闭症孩子,要通过科学的技能训练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社交技巧,减少不恰当行为。同时在集体环境中,也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包容,不能完全以普通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的言行,尽量安排符合他们行为特质的活动,不要逼迫他们进行社交。

患有高功能自闭症的孩子有哪些表现?高功能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是什么关系?与低功能自闭症相对,高功能自闭症主要用于描述智商测试得分大于或等于70的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不是正式的临床诊断,没有语言发育迟缓的阿斯伯格综合征也属于高功能自闭症的范畴。

高功能自闭症测试

智力水平是划分高低功能自闭症的主要标准,自闭症谱系障碍群体中智商大于或等于70分的就属于高功能自闭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HFA)。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同样具备自闭症的两大核心障碍,即社交沟通障碍、狭窄的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

只不过相较于低功能自闭症儿童,高功能自闭症孩子的障碍程度较轻,语言发展相对较好,认知水平较高,可以与人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但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障碍,很难与他人正常交往。

以智商70为分界线,高功能自闭症包括智商中等、正常甚至超常的所有的自闭症人士,范围非常广泛,所以也包含了阿斯伯格综合症群体。高功能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在社交、行为和语言方面的表现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二者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表现偏离和行为缺失的程度有所不同。

高功能自闭症测试

语言和智力水平:没有明显的语言和智能障碍是高功能人士的普遍特质,但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的语言和智力发育水平会更为突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理解能力可以让他们胜任日常中大部分的生活和学习任务。

社会交往:高功能自闭症人士普遍缺乏社交意愿,缺乏与人互动的动机;但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有主动与他人交往的意愿,但往往由于社交技能匮乏导致社交受挫。

刻板行为:相较于普通的高功能自闭症人士,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虽然也有强迫性思维和刻板行为,难以接受改变,但他们只有较少的或几乎没有从小就会显露出来的无意义的刻板行为,比如喜欢原地转圈,过度痴迷于某特定形状或材料的物品等。

高功能自闭症的早期症状较为轻微,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充分暴露或易被忽视,因而导致很多孩子在入学以后出现融合问题才被诊断,还有很多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甚至到了成年后期才会被确诊。造成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诊断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本身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只不过随着年龄增长,只有当自身能力不足以应付日益复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时,他们在社交和行为方面遇到的挑战才会充分显现出来。

其它诸如感官系统异常、感官过载、运动障碍等特点也是高功能自闭症人士普遍都会遇到的问题,很多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也无法避免。但整体而言,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需要的支持力度要小于普通的高功能自闭症孩子。

国内自闭症诊断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郭延庆教授提出,高功能自闭症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自然高功能,即不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比如阿斯伯格综合征;第二,孩子刚诊断时属于低功能,通过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智力和语言提升到了高功能自闭症的标准。由此也需强调一点,即高功能自闭症也需要干预,否则同样有可能退化为低功能自闭症。

深藏不露的高功能自闭症

撰文:sunshine_mm

几乎每一位怀孕的母亲在孩子出生之前都会想象自己的孩子会长什么样。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怀孕时无数次祈祷上天赐给我一个“健康、聪明、可爱、善良、快乐”的小孩,好像还稍稍考虑了一下顺序。

养孩子前两年都是很辛苦的。每位妈妈都有一把辛酸泪。值得欣慰的是,身体上的累睡个好觉就能缓解。2岁以后,我们开始更加关注孩子的各项发育指标。2岁之后才是见证各种“焦虑”的开始。

对比别人家的孩子,自家孩子说话晚,没有眼神交流,不和别的小朋友玩,独来独往,固执地不厌其烦地开灯关门。但是同时小朋友又那么聪明可爱,甚至还有那么一两项指标高于别家宝宝。喜忧参半的父母们,不妨借一步说话,“高功能自闭症”了解一下。

高功能自闭症(HFA),又被称为轻度自闭症,通常在个体青少年或成人时期被诊断出来。但在做自闭症诊断时,往往发现在儿童期就出现了很多自闭症症状。这就意味着被诊断为高功能自闭症的成年人实际上一直有自闭症的症状,但不知何故,却很难被发现或者被重视。

不要说普通的父母, 即使是有经验的医生也很难下结论,因为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他的一些反常行为往往界于自闭症与行为不当之间,因此很难被诊断出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例如:

1.高智商和正常的语言技能可能掩盖了某些症状。

不同于低功能自闭症语言能力弱,高功能自闭症孩子不仅在语言发展上没有障碍,甚至在语言或者外语方面较为擅长。能够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有效沟通并通过智商测试。当孩子能够使用口齿伶俐地与医生交流时,即使是一般的儿科医生也会错过自闭症的迹象。小学初期,这些孩子都不会有大的问题,能听懂课,会做作业。虽然会有一些乖张行为,例如,咬手指、戳同学眼睛、喜欢推人、打人、甚至咬人,都被归结为调皮。但当课业难度增加,特别理解是一些抽象的事物、复杂的问题时,这些孩子就出现问题。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多动,强迫自己或者他人坚持做他认为对的事情,不喜欢社会交际,不愿意和同龄孩子玩。固执地依恋或者依赖一些东西。这些现象常常被简单归结为“倔强、调皮、惯坏了” 。

2.因为具有平均水平或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力。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可能自己找出一些办法来隐藏、管理或者克服一些症状。

比如说,如果告诉他们应该和人有目光接触,要友好地拥抱别人 ,他们会说服自己快速完成这个任务,以避免被批评或者受惩罚。告诉他们不能吃手指,不能乱动身体,他们会在你注意的时候克制住,但没有人注意时会再犯。在和医生见面时,会很注意隐藏他们的症状,这 让自闭症的一些外部特征看上去不明显或者不存在,让诊断变得非常棘手。例如,我家的孩子咬手指甲,每一次我告诉他,不可以咬手指甲,他都会笑着点头:妈妈,我知道了,我不咬。但是事后还是无法控制这个行为。

3.女孩的高功能自闭症更容易被忽视

虽然根据一些研究表明,男性被诊断患有自闭症的人数是女性和女孩的四倍,但其原因尚不清楚。女孩真的不太可能是自闭症吗?或者她们的行为(明显的羞怯,公开演讲的不适,运动协调的困难,团队运动等情况下社交沟通的困惑)被认为是“那孩子的特点”而不是问题?或者,患有高功能自闭症的女孩实际上与自闭症男孩的行为有所不同,倾向于不那么具有侵略性,更具模仿性,更有可能努力“适应”?同样的行为,比如经常性地用指关节碰触嘴唇,男孩子就会被制止,而女孩子就被忽视,觉得只是“害羞”。

4. 来自贫困地区或者有少数民族背景的高功能自闭症患者极有可能被忽视

这种情况很容易被理解。钱少的人获得行为保健的机会较少,因此不太可能获得服务,特别是对于一个明显不自闭的孩子。第二个原因似乎与文化差异有关:在某些地区,与高功能自闭症相关的“奇怪习惯或者行为”并不被认为是什么问题。往往被认为是文化差异。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怎么样的症状可以被认为是高功能自闭症呢?

通常我们认为,有五大症状:

1. 情绪敏感

2.固定或特定的行为和想法

3. 奇怪的语言

4.社交困难

5.感官问题

这一类孩子情绪敏感,往往因为一点点小小的事情就半天哄不好。例如,一点点水珠滴到衣服上,必须立刻换掉,否则就无法继续做任何事情。如果找不到她的玩具口红,就哭闹三四个小时,无法控制情绪。牛奶喝了一半,杯子不小心打翻了,就一个早上都不开心。剩下的时间做什么都无法集中注意力。这种情绪敏感不同于荣辱心。举个例子,我家孩子去亲戚家串门,亲戚家的小孩1岁半会自己剥瓜子,剥鸡蛋,他不会。亲戚笑话他:真是一个笨蛋,这么大了,连瓜子也不会剥。孩子晚上不睡觉,把瓜子盒拿到卧室,练习剥瓜子,不让剥就哭。这是荣辱心,不算是情绪敏感。有荣辱心的孩子通过讲道理,转移注意力能哄好。情绪敏感的高功能自闭症孩子情绪发作的时候非常强烈,很难听进去劝说,很难控制情绪。

持续喜爱一项事物,不断地反复而乐在其中。例如,对字母或者数字的喜爱,长达2-3年,即使会唱很多别的歌,还是重复唱同一首歌,并不在意是否有人听。把任何游戏都最终变成他喜欢的字母或者数字。比如,学剪纸,只喜欢剪字母,玩橡皮泥,只喜欢搓成字母形状,每天用不同颜色的铅笔写字母,看无数遍字母歌的动画片。把玩具摆成一列,或者一排,顺序也一般不变。成年人 有这些行为往往被称作“偏执”或者“强迫症”。值得欣慰的是,这一特征也有其好处,就是很容易在某一领域成功,做到极致。特别在数学、艺术或者写作方面,会表现出极大的创作力。

低功能自闭症患者往往有语言障碍,无法和人正常交流。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则表现在语言要么发展滞后,要么和人交往时说话过于成熟或者难懂,小的时候不喜欢和小朋友玩追逐的游戏。过分安静,喜欢自己一个人玩。一些孩子不愿意和同龄人聊天,觉得对方太幼稚,或者说一些奇怪的词语,思维跳跃,或者只关心某一类话题,很容易被其他人认为“想法怪异”、“不合群”。

社交困难主要表现是社交范围较为有限,只接受固定的朋友,或者很难和大家一起完成任务,在任何时候都很难分享玩具或者互换玩具,无法理解同伴的需求,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回应。很容易被认为是“害羞”或者“不听话”、“胆小”。

感官问题主要表现在他们会听到特殊的噪声,或者闻到特定的气味。难于接受一些颜色、气味、声音等。好处是有些孩子会对某一方面特别有天赋,比别的孩子能更早听出音乐里的思想感情。或者对色彩的搭配无师自通,天分极高。只要不是非常严重,随着年龄和智力的增加,这些症状会慢慢减轻。

如果您的孩子同时具备这5点或者具备大多数,那么家长就要注意积极干预。如果在早期发现了孩子的一些“不正常行为”,或者“临界行为”如果家长注意了,正确的引导,就会及时纠正和预防,如果家长不重视,很可能让这些行为强化固定下来。

家长需要做什么?

首先,家长要有一双慧眼,学习育儿知识,时时观察自己的孩子。当发现有高功能自闭症时,不咬惊慌,因为毕竟这不是很糟糕的一种情形。成年人的人一生中可能面临许多挑战。要有正确的心态和信心,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其次,积极行动起来,从平衡膳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入手,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多多陪伴孩子,有意识增加眼神交流,通过和孩子比赛“谁的眼睛大”,让孩子多多注视别人的眼睛,克服内心的恐惧。让孩子看你的眼睛,问“妈妈的眼睛是不是红红的”,妈妈的额头上是不是有个黑点点?训练他习惯看人的面部,让孩子观察你的眼睛,通过和孩子做同样的“游戏”,例如一起爬,一起跳,让孩子下指令,大人来服从,让他感受到和别人共处的快乐。

再次、从身体到语言上的赞美和肯定。对于孩子每一个进步,父母都应该积极给予肯定,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哪怕是几个圈,一两道线条,都要表现出由衷的赞美:这是你画的吗?真的太美了!你真是一个画家,快拿给爸爸看,再给爷爷奶奶看,然后,贴在冰箱上,拍照。再给一个拥抱或者亲吻。总之,做一个“戏精”就对了,还要演全套。让孩子放心,开心。我是被接受和肯定的。

要有耐心,家长不要首先情绪失控,既要管教,又不能乱发脾气。孩子在时刻学习你,你发脾气的样子很可能下次就做给你看。尿裤子了,没关系,妈妈换。又在手上画画了,那我们去洗手吃好东西,不要死命地打孩子的手,希望他会改。不会的,他会报复性地在更多的地方画,以此获得快感。

有句话说:“不要在冬天砍倒一棵树”,我们不要因为孩子是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就下定论,我的孩子是有病的,他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或是担心焦虑。忽视或者放弃对其的培养。实际上,很多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在其成长过程中,通过治疗、自我治疗、受阅读、朋友、导师的影响,都能很好地控制或者改善自己的行为,成为正常甚至优秀的人。家长要做的是,尽可能地早发现,早干预。牢记:办法总比问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