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东湖大学

東海大學
Tunghai University
台湾 东湖大学

東海大學校徽

校训求真、篤信、力行
创办时间1955年11月2日(民國44年)
校庆日11月2日
学校类型私立、綜合大學
宗教背景基督新教公理宗
董事長吳清邁
校长張國恩
副校长詹家昌
張嘉修
教務長劉正
教师人數554(專任,2022年)
654(兼任,2022年)
职工人數390(2021年)
学生人數16,044(2022年)
本科生人數15,867(2022年)
研究生人數2,322(2021年)
校址
台湾 东湖大学
 
中華民國(臺灣)
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24°10′44″N 120°36′15″E / 24.1788106°N 120.6042912°E坐标:24°10′44″N 120°36′15″E / 24.1788106°N 120.6042912°E
校區市郊
总面积133.95公頃
代表色藍色黃色
昵称東海、東大
所屬法人財團法人東海大學
隶属亞洲基督教大學協會
亞洲博雅大學聯盟
中臺灣大學系統
臺灣基督教大學校院聯盟
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1]
台湾 东湖大学
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邮政编码40704
電話號碼+886 04 23590121
網站www.thu.edu.tw
台湾 东湖大学

位置

台湾 东湖大学

東海大學(英語:Tunghai University,縮寫為THU),簡稱東海東大,創立於西元1955年。座落於臺中市西屯區大肚山山麓,校地面積廣達135.65公頃,是私立大學中土地面積最大者,也是唯一進入不分公私立土地面積前10大的私立學校。[2]東海大學也是第一所在臺灣非改制升格設立且現存的私立大學[註 1]。臺灣眾多私立大學,東海大學畢業校友榮膺中研院院士最多,共有14位,屬私立大學排名第一。東海與亞馬遜AWS成立雲創學院及雲創中心。[3]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公布第二屆「2020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 [4] 東海大學與國立台灣大學並列全球總排名101-200,私校第一,全國第三。

歷史[编辑]

是臺灣首間基督教新教背景的綜合大學[5],也是高教發展史上第二所現代綜合大學。

籌備時期[编辑]

台湾 东湖大学

1950年,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教育界與熱心教育之基督徒,經由第二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通過決議[6],聯名向負責襄助過去十三所基督教大學[註 2]的美國紐約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今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簡稱聯董會)建請一本過去培植中國青年的精神,於臺灣創辦理想大學,藉以延續基督教在華教育事業並傳承於中國大陸十三所教會大學之優良傳統。

1952年2月,聯合董事會秘書長芳衛廉博士(Dr. William P. Fenn)來臺與教育及宗教領袖討論設校條件。[7][8]4月2日,芳威廉博士向聯合董事會提出「我所欲見設於臺灣之基督教大學的形態備忘錄」(英語:Memorandum to the Trustees of the United Board of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on the kin of Christian College I would like to see on Formosa.),建議聯合董事會對於在臺設立基督教大學的構想予以支持芳衛廉博士主張,該大學不應是中國大陸任何一所教會大學之翻版。師生全體住校,教職員必須全職,並提供最佳生活條件,且應為基督徒。[9]

1953年3月,美國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前稱:中國基督教聯合董事會)聘請南加州大學教授陳錫恩博士為駐台代表,負責籌備建校前置工作。[10]臺灣各縣市聞悉美國基督教欲在臺灣創設大學時,紛紛列舉地方上的優點,向東大方面爭取設校於各該地區,其中以陽明山與台中市競爭得最為激烈。[11]5月19日,黃武東牧師代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赴抵紐約,參加聯董會會議,並正式決議在台設校。[12]。是年6月,由聯董會派歐柏林學院前神學院院長葛蘭翰博士(Dr. Thomas W. Graham)為該會代表,偕同芳衛廉博士,來台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代表共同成立建校籌備處及董事會,並推舉杭立武為籌備處主任及首任董事長[13]。6月15日,杭立武來台中與市府會商和勘地結果,遂即擇定在西屯區水掘頭地方一帶,為東大的建校地址[11],然而原本台中市政府的無償贈予的承諾,因當時臺灣省地政處認爲面積過大,且有農地在內,有意核減,經杭立武與省政府俞鴻鈞主席及浦薛鳳秘書長兩度商洽,方獲臺灣省政府同意。[14]翌年省政府更因國防部反對而下令暫緩移交,最後商請宋美齡出面才獲准。[6][15]

1953年11月8日,時任美國副總統理察·尼克森訪臺,並由狄寶賽邀請,於11月11日蒞臨台中市西屯區大肚山主持東海大學奠基動土典禮,並發表演講,象徵臺美兩國間之教育合作,以及提升軍事與經濟上之交流[5][16],該項典禮於是日上午10時15分於校門口附近舉行,到場官員包括敎育部程天放部長、美國駐華大使藍欽、中部五縣市首長、總統府、外交部官員及各界人士約一千餘人參加。[14]此後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應邀負責校園設計,進行校舍興建工作。[17]

1954年5月8日第7次董事會議上,議決聘請聯董會代表陳錫恩為代理校長[14],8月16日第13次董事會議,再提議聘請由陳錫恩擔任首任校長,但教育部認為陳錫恩爲美方代表且具雙重國籍,恕難同意,故之後改由曾約農擔任校長。[15][18]

1953年籌備處委員名單[14][19]
姓名國籍學經歷
杭立武 中華民國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博士
國立編譯館館長。
葛蘭翰(Thomas W. Graham) 美國 麥卡利斯特學院神學博士
歐柏林學院神學院院長
蔡一諤 中華民國 耶魯大學文學士
臺灣省府農復會會計長
黃彰輝 中華民國 劍橋大學西敏斯德神學院畢業
台南神學院院長
誠恩慈 中華民國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體育系畢業
金陵女子中學建校委員會
安慕理(Boris Anderson) 英國 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
台南神學院教新約教授、副院長
明有德(Rev. Hugh MacMillan) 加拿大 愛丁堡大學博士
台北聖經書院院長
基督教青年會副理事長
蔡培火 中華民國 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
行政院政務委員
康妮(Constance Lee Stanton de Beausset)[20][註 3] 美國 布林莫爾學院文學士
台北國際婦女會會長
魏德光 中華民國 耶魯大學博士
泛美信義會國外佈道部總幹事

正式成立[编辑]

1955年,招收第一屆新生,曾約農為首任校長。草創初期僅有文學與理學兩院,學生200名,以少量招生為主。文學院下設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歷史學系。理學院下設物理學系、化學學系、生物學系、化學工程學系。11月2日舉行創校奉獻典禮,定為校慶日。 母校校地原名「大肚山」,曾校長希望東海學生都是雍容大度,不是大腹便便,故改名「大度山」。他又說,東海的風有洋洋大國之風。在首屆畢業紀念冊上,他寫道:「大度山頭,校園之內,絃歌四起,駸駸乎有春風舞雩之意」。

1955年,東海尚在籌辦階段,不能參加大專聯招,只能單獨招生,8月9日分別在台北、台中兩區舉行,5800人報考,錄取200名,分別為150名男生與50名女生。[21][22]九月各校紛紛開學,東海卻音信全無,打聽的結果是「校舍已完工,設備未完成」。最後把倉庫改造成大禮堂,在1955年十月舉行了創校開學典禮。於是,勤勞服務,團隊合作成了東海人的核心價值,到後來的基本勞作、工讀、工作營,是許多東海人終身難忘的感恩回憶 。

1955年10月17日,美國肯塔基州伯里亞學院的教育委員蕭查理(Charles Noble Shutt)博士,接受聯董會的邀請,來東海擔任勞作指導室顧問五個月。[22][23]開學典禮當天,首先由一位董事會代表上台致詞,並展示一面空白旗子,說:「東海校旗現在是空白的,它的內容圖像將由東海的學生來填寫繪製。」蕭查理博士、首任指導長楊書家博士及繼任的白克文(Fenton Babcock)博士,以身作則將勞作教育深植於東海校園,傳承至今 。有人說:「東海大學的特質,沒有對手」。特質很多,而壽命最長、影響最深的是基本勞作。在曾校長與蕭博士以身作則的帶領下,使基本勞作根基深厚、緜延至今。請聽第一屆學長現身說法:東海是全台最早實施勞作制度的學校,它的用意在訓練學生負責服務、勤勞創造、發揮團隊精神。

1958年,增設工學院。吳德耀博士接任第二任校長。1963年,路思義教堂落成。1971年,聯董會逐年遞減經費補助。1972年,擴大招生並成立夜間部。1973年,創立實習農牧場。[24]

1976年,增設商學院(今管理學院)。1980年,增設農學院、法學院(今社會科學院)。2005年第二教學區動工,地點位於校園東側牧場草原北方。2007年,成立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管理學院全部系所搬遷至第二教學區新大樓。

2008年,新學制系統「博雅書院」正式招生。第二教學區新音樂系館、新美術系館落成啟用。2009年8月1日,成立法律學院,成為中部高等教育學術領域涵蓋面最廣的學府。2010年,第二教學區學生宿舍(72、73棟),新教職員宿舍完工。乳品小棧、超市、婦女會進行改建。

2012年,董事長林振國辭職,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前校長、東海大學董事汪群從教授接任。2013年,圖書館進行整建工程,思恩園新建噴水池、第二教學區新建體育設施等陸續完工。2013年2月1日,國立成功大學前教務長湯銘哲博士接任第八任校長。

2013年5月,未來事件交易所公布「台灣最好大學」、「台灣的大學社會貢獻度」及「台灣的大學國際化」評鑑結果,東海大學登臺灣最好私立大學第一名,社會貢獻度為私校第五名,國際化為私校第四名[25]。

2014年,增設國際學院國際經營管理學位學程(英語專班)。

2017年,應用物理學系取消光電組、材料及奈米科技組之分組。增設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停招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7年9月26日,臺中市文化資產處以「路思義教堂及鐘樓」將路思義教堂與畢律斯鐘樓登錄為臺中市定古蹟。

2018年,邀請台中市政府代表、中部科學園區、台中工業園區、台中精密機械科學園區、大里工業區、豐洲科技工業區理事長及業界代表等中部各大工業區廠商協進會成立「產業創新聯盟」,並與亞馬遜公司AWS攜手打造全台首創雲創學院。[26]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攜手,宣布人工智慧學校中部經理人班,落腳東海大學。[27]。

2019年,與臺中榮總、台灣人工智慧學校跨域聯手進軍醫療AI。[28]。與大渡山學會簽訂AI合作框架協議,做為今年度AI特色計畫的啟動基金,並成立AI人工智慧中心。[29]4月25日,文化部公告將路思義教堂升格為國定古蹟,衛理會館、舊藝術中心登錄為歷史建築。[30]

歷任校長[编辑]

行政大樓,二樓校長室上方為刻有于右任所書「東海大學」字樣之校匾

任別姓名任期備註
1 曾約農 1955年-1957年
2 吳德耀 1957年-1971年
代理校長 唐守謙 1971年-1972年
3 謝明山 1972年-1978年
4 梅可望 1978年-1992年
5 阮大年 1992年-1995年
6 王亢沛 1995年-2004年
7 程海東 2004年-2012年7月
代理校長 葉芳栢 2012年8月-2013年1月
8 湯銘哲 2013年2月-2016年1月 2015年6月起,暫時不得行使職權
校長職務代理人 林振東 2015年6月-2016年1月
9 王茂駿 2016年2月-2022年1月
10 張國恩 2022年2月-迄今

學校象徵[编辑]

校名[编辑]

創校之初曾提出玉山、協和、聖保羅等名稱[31],因校址位於臺灣海峽的東側,後來產生「海東」之名[32],經凌純聲先生建議「東海」一名更佳,乃告決定。英文校名為「Tung Hai University」,縮寫為THU。

校訓[编辑]

東海大學校訓為「求真、篤信、力行」,源自於教育理念:真理為體,信行為用。真本天道,行維人倫。信出於己,行及於群。群不滅己,己不篡群。三者既通,學貫天人。其英譯為:“Truth,Faith,Deeds—Truth attained through Faith expressed by Deeds”。[33]

校徽[编辑]

在校徽中,藍色象徵汪洋碧海、雄偉純潔;白線為光芒逐漸上升,至於無窮,象徵東海之精神;三鏈環代表校訓,相環相扣,互為一體;十字架象徵基督教的崇高精神。

組織[编辑]

行政單位[编辑]

台湾 东湖大学

行政中心是教務處、學務處、勞作教育處、軍訓室及會計室的辦公室,其它行政單位則在另處辦公。

台湾 东湖大学

  • 校長室、秘書室、人事室、會計室、公共關係室、校牧室、圖書館、勞作教育處、國際教育合作處、研究發展處、電子計算機中心、推廣部、社會資源發展委員會、就業輔導暨校友聯絡室、勞工安全衛生中心、博雅書院
  • 教務處:註冊課務組、招生策略中心、教學發展中心、共同科學暨通識教育中心
  • 學務處:課外活動組、健康暨諮商中心、生活輔導組、住宿輔導組、學生發展暨領袖培育中心
  • 總務處:採購組、事務組、出納組、營繕組、保管組、交通及安全組
  • 其它團體單位:學術發展文教基金會、教師會、職員會、婦女會、校友總會、環境保護暨職業安全衛生中心

教學單位[编辑]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 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
日本語言文化學系暨研究所 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哲學系暨研究所 華語文教學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理學院 物理學系暨研究所 化學系暨研究所
生命科學系暨研究所 應用數學學系暨研究所
生醫暨材料科學國際博士學位學程 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
工學院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暨研究所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數位創新碩士學位學程
管理學院
台湾 东湖大学
企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 國際貿易學系暨研究所
會計學系暨研究所 統計學系暨研究所
財務金融學系暨研究所 資訊管理學系暨研究所
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EMBA) 國際企業管理碩士學位學程(Global MBA)
農學院 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暨研究所 食品科學系暨研究所
餐旅管理學系暨研究所 運動休閒與健康管理進修學士班學位學程
高齡健康與運動科學學士學位學程
社會科學院 經濟學系暨研究所 政治學系暨研究所
社會學系暨研究所 社會工作學系暨研究所
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暨研究所 公共事務碩士專班
教育研究所
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 建築學系暨研究所 工業設計學系暨研究所
景觀學系暨研究所 美術學系暨研究所
音樂學系暨研究所 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
法律學院 法律學系暨研究所
國際學院 國際經營管理學士學位學程 永續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其它教學單位

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軍訓室、體育室

  • 文學院

  • 工學院

  • 台湾 东湖大学

    管理學院

  • 農學院

  • 台湾 东湖大学

    社會科學院

  • 創意學院

研究單位[编辑]

校級研究中心生命科學研究中心 大陸社會暨管理研究中心 奈米科技研究中心
軟體工程與技術中心 熱帶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人工智慧中心
研究發展處研究發展處 產學與育成中心 共同貴重儀器中心
文學院華語中心 英語中心 跨領域日本區域研究中心
工學院自動化與企業協同研發中心
社會科學院都市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 師資培育中心
幸福家庭研究推廣中心
農學院動物實驗照護及使用委員會 農業推廣中心
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研究中心
法律學院醫事法研究中心 企業法制研究中心 國際私法研究中心
  • 語文館

  • 台湾 东湖大学

    人工智慧中心

附屬單位[编辑]

  • 東海大學附屬實驗高級中學(高中部、國中部、小學部、幼兒園)
  • 實習農牧場及乳品加工廠
  • 食品加工廠
  • 校友會館
  • 台湾 东湖大学

    東海大學附屬實驗高級中學

  • 台湾 东湖大学

    實習農牧場

  • 校友會館

特色[编辑]

台湾 东湖大学

開創精神[编辑]

東海大學擁有創造性與實驗性的開創精神,創校時的勞作教育、通才教育、圖書館開架制度、學生榮譽制度等,都是台灣大學教育裡的創舉。並率先成立工業工程學系,訓練工業發展所需人才,生物學系也開啟了台灣的鳥類研究,外文系的獨特英語教學方法與小班制也是台灣僅有。[34]

勞作教育[编辑]

「勞作教育」是東海大學的教育方式之一,為台灣大學教育制度中的首例。勞作教育制自創校以來實施至今,原為一、二年級皆須修習,現為所有東海學生第一年必修,不及格者必須重修,也因此大一學生能跨領域的認識許多不同科系的「掃友」,並建立起良好的友誼。110學年度起,廁所外包給廠商,大一新生不再需要掃廁所,且一個禮拜只需掃4天。[35]

人文之風[编辑]

人文教育為東海教育理念之一,實施通才教育。現今通識教育分為人文、社會、自然、文明與經典、領導與倫理、議題導向等六大領域課程,亦有共選修等多元課程,且因少子化浪潮席捲臺灣,學校也推出AI、程式設計等課程。

博雅教育[编辑]

博雅教育是東海創校的基礎,「博」代表廣博、宏通器識;「雅」代表優雅的氣質,「博雅」即是一種教養的培養,重新詮釋禮樂射御書術。[36]近年「博雅書院」的成立是恢復創校當時的博雅教育。

校景與建築[编辑]

東海大學早期校園
台湾 东湖大学
位置
台湾 东湖大学
 
中華民國(臺灣)臺中市西屯區
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建成时间1960年代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

類型登錄等級:大學校園建築
登錄種類:文化景觀
詳細登錄資料
開放學校開放時間
路思義教堂
台湾 东湖大学
位置
台湾 东湖大学
臺灣臺中市西屯區
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建成时间1963年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

類型登錄等級:大學校園建築
登錄種類:國定古蹟
詳細登錄資料
開放週日下午3:00∼6:00、週一∼五(週二除外)下午3:30∼5:00開放
畢律斯鐘樓
台湾 东湖大学
位置
台湾 东湖大学
 
中華民國(臺灣)臺中市西屯區
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建成时间1966年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

類型登錄等級:大學校園建築
登錄種類:直轄市定古蹟
詳細登錄資料
開放全時間開放
東海大學衛理會館
教職員女單宿舍
台湾 东湖大学
位置
台湾 东湖大学
 
中華民國(臺灣)臺中市西屯區
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建成时间1955年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

類型登錄等級:大學校園建築
登錄種類:歷史建築
詳細登錄資料
開放未開放
東海大學原藝術中心
達文西基地
台湾 东湖大学
位置
台湾 东湖大学
 
中華民國(臺灣)臺中市西屯區
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建成时间1955年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

類型登錄等級:大學校園建築
登錄種類:歷史建築
詳細登錄資料
開放整修中

校園規劃[编辑]

東海大學早期校園是由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等人設計規劃,校園建築在台灣近代建築中具有代表性,2021年登錄為文化資產-中華民國文化資產文化景觀類。以教堂和圖書館為校園中心,周圍規劃有教學區、宿舍區、活動區、與教職員宿舍區,創校初期以文理大道為人行步道軸線,兩旁一進一退錯落設置行政中心、文學院、理學院,外圍設外環道路讓人車分道[37],空間架構成為往後校舍增建的基礎。現今的教學區以文理大道與德耀路兩條人行步道為軸線,近年來校園東側已新建第二教學區,由力行路連結兩教學區,為東海創校以來校園空間最大的改變。

校園空間架構[编辑]

文理大道軸線

西向端點:圖書館
軸線北側設施(由西至東)

  • 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
  • 人文暨科技館
  • 文學院
  • 行政大樓

軸線南側設施(由西至東)

  • 法律學院
  • 農學院
  • 景觀系館
  • 工學院
  • 理學院
  • 行政中心

東向端點:路思義教堂

德耀路─篤信路軸線

西向端點:中正堂
軸線北側設施(由西至東)

  • 大智慧科技大樓
  • 校友會館
  • 建築系館
  • 工設系館
  • 語文館
  • 人文大樓
  • 花園餐廳
  • 學生活動中心
  • 銘賢堂
  • 學生福音中心
  • 陽光草坪
  • 招待所
  • 創意實習中心
  • 路思義學房

軸線南側設施(由西至東)

  • 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
  • 人文暨科技館
  • 文學院
  • 行政大樓
  • 路思義教堂(國定古蹟)
  • 基督教活動中心/校牧室(畢律斯鐘樓,市定古蹟)
  • 康敦樓
  • 自動化與企業協同研發中心

東向端點:教職員宿舍區

力行路軸線

西向端點:中正堂停車場

軸線北側設施(由西至東)

  • 男生宿舍區
  • 東海書房
  • 汙水處理廠
  • 銘賢樓(男白宮)
  • 衛理會館(女白宮,歷史建築)
  • 教職員宿舍區
  • 附小活動中心
  • 東海湖
  • 乳品加工廠
  • 食科工廠
  • 鹿舍[38]
  • AI中心及產學大樓

軸線南側設施(由西至東)

  • 大智慧科技大樓
  • 校友會館
  • 建築系館
  • 工設系館
  • 語文館
  • 人文大樓
  • 原藝術中心(歷史建築)
  • 花園餐廳
  • 綠之心
  • 實習農牧場
  • 音美館[39]
  • 實習農牧場
  • 管理學院
  • 省政研究大樓
  • 國際學院
  • 第二教學區運動場
  • 第二教學區學生宿舍

西向端點:第二教學區

文化資產[编辑]

  • 文化景觀

東海大學早期校園:涵蓋地籍範圍大致為東海大學中正紀念堂與圖書館以東、附小校門-東海北路以西、南北至學校圍牆以內的區域(不包含校門旁體育區域、附屬學校);主要建築除了下述已登錄為文化資產的建物之外,還包含行政中心(舊圖書館)、行政大樓(校長室)、奧柏林學生活動中心、銘賢堂、早期男生宿舍、早期女生宿舍、早期教職員宿舍。[40]

  • 國定古蹟:路思義教堂
  • 直轄市定古蹟:畢律斯鐘樓
  • 歷史建築:原藝術中心、衛理會館

建築風格[编辑]

東海校園建築使用的材料都是不加修飾的本來顏色,由灰瓦、磚牆、白牆、清水混凝土與各種樹木等構成的校園景觀。

早期校舍建築為三合院型式,不但有房子、還有牆、還有廊、還有樹,然後圍成個空間。[37]

校園景點[编辑]

東海大學校園已成為台中市著名景點之一,常出現在旅遊書當中,亦成為附近居民的休閒散步場所。著名的景點有路思義教堂、文理大道、相思林、農牧場、東海湖、乳品小棧等。

入口區
  • 校門:因「校門」與校園裡的教室、宿舍、禮堂、體育館等設施相較之下,後者的重要性遠超過前者,在創校初期是沒有校門的。現今的校門是從1979年開始使用,校門口左前方有一15公尺高的塔型建築物,頂端東西兩面嵌以校名,塔下地面為草坪,並沿路面種植鳳尾竹及龍柏作為地界。正面清水混凝土牆上鑲有于右任先生所書「東海大學」四字,管理室對面也有一面牆嵌著東海校徽,強調「從土地上長出來」的建築手法。[41]
  • 約農路:連接校門口與教學區的道路,以首任校長曾約農命名。兩旁種有鳳凰木,每年鳳凰花季路面會鋪上花瓣有如紅毯。[42]
  • 體育館:1958年落成,是東海早期大型建築之一,早期畢業典禮都是在此舉行。
學院區
  • 文理大道:源自於美國開放空間概念,及日本寺院的平台坡道,並融合中華文化延續與包容之特性,合院一進一退錯落在兩旁。東側端點為教堂草原,而教堂主體避開軸線端點,使文理大道在早期樹木尚未茂密時能遠眺中央山脈與台中盆地。
  • 行政中心::一樓山牆兩側挑空,二樓迴廊向外挑出。二樓為校長室,掛著刻有于右任先生所書「東海大學」四字的匾額,為東海大學重要文物之一。
  • 早期院落:文理大道兩旁的早期院落皆為灰瓦紅磚的合院型式,建立在穩固的城牆基座上,特別是文、理、工學院的迴廊斗栱理營造出雅致的氛圍,理學院前的寬闊草坪則構成似斷復連的開放空間。
  • 時光膠囊:紀念公元2000年的跨世紀宣言,存放著創校以來的各式發展資料、當時全校教職員生跨世紀的宣言以及各系所提供之紀念物件,每隔50年開啟一次,下一次開啟為公元2050年。
  • 校友鐘樓:西元1964年由畢業校友捐贈。鐘樓上的空格由小而大,銅鐘則刻有「金聲玉振」與校徽。[43]
  • 思恩園:西元1987年落成,位於圖書館與中正紀念堂之間的草坪,特色為整齊的樹栽、假山奇石、與水池。
  • 圖書館:西元1984年落成,為回字型建築物,地下一樓為閱覽室與自習室,地上四層為書庫和電腦室。[44],能觀賞思恩園景色。
  • 相思林:創校初期廣植相思樹苗,現如今已成為一片茂密的樹林,為東海別墅後門往來校園的必經之處。因相思林已成為東海校園重要景觀,校園開發若需開墾該林地時常備受師生關注,曾引發校園空間議題的社會運動,[45],而現今的相思林面積比早期小了許多。
  • 中正堂:位於圖書館旁,為現今校內重大活動的集會場所之一。廳內可容納約3500名師生,前廳出入口陳列國民政府遷台前於中國大陸所設立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學之校徽,代表繼承在大陸因戰火而停辦的十三所大學之立校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所陳列的校徽包含燕京大學、金陵大學、之江大學、嶺南大學、華中大學和東吳大學六校校徽。
活動區
  • 路思義教堂:東海最著名的建築,由建築師貝聿銘、陳其寬設計,雙曲面的薄殼建築,牆面「亦柱、亦樑、亦牆」,為台灣近代建築經典代表作之一。
  • 畢律斯鐘樓:是位於東海大學校內路思義教堂門口正前方的一座鐘樓。建於西元1966年。
  • 奧柏林廣場:中華郵政代辦所(原東海大學郵局)和銘賢堂之間的一個廣場。
  • 乳品小棧:位於東海北路與力行路口,販售校內乳品加工廠乳品加工廠生產之乳製品,每到假日總是擠滿遊客。
宿舍區
  • 男生宿舍建築群
  • 東海書房:位於約農路與力行路口。
  • 陽光草坪:女宿斜對面的草地。
  • 松園:位於女舍旁,供職員及師生租借舉辦烤肉活動。
  • 教職員宿舍建築群
  • 招待所
  • 東海43號-創藝實習中心(東海路43號)
牧場區
  • 實習農牧場:佔地約六十甲,有廣闊的牧場草原,飼養乳牛、羊、豬、馬、梅花鹿及雞、鴨、鵝、孔雀等,為中台灣頗具規模的農牧場。
  • 牧場大草原
  • 東海湖:1982年完工的人造湖,湖中央的東美亭為紀念哲學大師方東美所建。[46]近年以「修復與自然」的概念改造,讓烏龜可以上岸、翠鳥及貢德氏赤蛙駐足其間,白鷺鷥好整以暇地在此閒踱,永續生態與藝術美學和諧融合。
第二教學區
  • 音美系館
  • 木棉道
  • 管理學院大樓
  • 台湾 东湖大学

    約農路旁人行道

  • 約農路一景

  • 校園裡的樹林

  • 男生宿舍21棟

  • 男生宿舍9棟1樓洗衣部

  • 東海大學校門

  • 科技大樓

  • 棒球場

  • 男生宿舍,圖為第14棟

  • 游泳池前的廣場

  • 東海大學校門廣場

  • 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前的廣場

  • 男生宿舍3、4、18棟

  • 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

  • 台湾 东湖大学

    路思義教堂夜景

  • 台湾 东湖大学

    東海大學文學院

  • 台湾 东湖大学

    文理大道

  • 台湾 东湖大学

    東海大學人文暨科技館裡的電機工程學系

學校生活[编辑]

學生宿舍[编辑]

台湾 东湖大学

東海大學的大一新生(含住台中市之學生、復學生) 配合學校勞作教育須一律住校一年。學生宿舍座落於男生宿舍區、女生宿舍區、第二教學區共三個區域,目前約有5,592床位,依棟別不同每學期收費分別為8700至12700元不等。

生活機能[编辑]

  • 餐飲設施:美德耐花園餐廳、奧柏林餐廳、男生餐廳、女生宿舍餐廳、校友會館餐廳、二閲蒔室、第二教學區餐廳、丹堤咖啡、東海乳品小棧。
  • 生活設施:敦煌書局東海營業所、兆豐國際商業銀行、校友會館、7-ELEVEN4家、全家便利商店1家、理髮部、洗衣部。
  • 體育設施:舊體育館、新建體育館、400公尺田徑場、50公尺游泳池、兒童池、攀岩場、壘球場2面、籃球場9面全場4面半場、排球場7面、網球場8面、網球練習牆2面、室內羽球場8面、舞蹈教室2間、桌球室2間各有12面及14面球桌、溜冰場2座、健身房2間、體育專用視聽教室3間。
  • 藝文設施:圖書館、藝術中心、創意實習中心、歌劇展示館、學生活動中心、中正堂、銘賢堂、茂榜廳、良鑑廳、芳華廳、求真廳、東海書房、路思義學房、綠之心、House19好學堂、O.S. House、Soar House、人工智慧中心。
  • 校外鄰近設施:東海商圈、台中榮總、家樂福、中港澄清醫院、全聯、逢甲商圈、中港轉運站、龍井交流道、台中交流道。

社團活動[编辑]

東海大學擁有康樂性、體能性、藝術性、學術性、服務性、綜合性社團、自治性社團、系學會等八大類,最多時共計一百五十多個學生社團,現部分社團已合併或停開,大約一百二十個學生社團。

  • 服務性社團:快樂領航社、紅十字社會服務團、山地服務社、幼幼社、人間工作坊、身心障礙權益促進社、羅浮童軍團、社會服務團、米克斯動物關懷社、崇慧社、國際服務學習社、校園解說員社、法律服務社等。
  • 康樂性社團:心韻手語社、咖啡社、機動車輛研究社、幻想魔術社、生存遊戲社、烘焙社、塔羅牌社、調酒飲料研習社、Podcast製作社、廚藝文化社、DJ數位音樂創作社、音樂遊戲社、日本麻雀牌研究社、圍棋社、休閒健康文化社等。
  • 綜合性社團:桃園地區校友會、彰化地區校友會、高雄地區校友會、蘭陽地區校友會、國際菁英組學生聯誼會、陸生聯誼會、境外生聯誼會、原●歸社LOKAH等。
  • 學術性社團:AWS雲創聚落社、辯論社、東海大學覺音佛學社、崇德文化青年社、中醫社、天文社、台灣文化研究社、東海同伴社、東海成報社、法輪大法社、青年領袖研究社、禪悅社、桌上遊戲研究社、國際法學研究社、東海模擬聯合國、社會研究社、企業導生社、金融實務研習社、人生探索社、野鳥社、同人創作文化研究社、聖經生命研究社、東海學園團契社、福智青年社、女性主義與性別工作坊、數位遊戲創作研究社、東海小角落文學社、西湖學生權益社、駭客社等。
  • 體能性社團:跆拳社、射箭社、太極拳社、八極拳社、棒球社、足球社、排球社、籃球社、競技啦啦隊社、瑜珈社、滑板社、空手道社、慢速壘球聯誼社、高爾夫球社、極限運動社、桌球社、登山社、自由潛水社、拳擊社、保齡球社、橄欖球社、劍道社、風之舞溜冰社、水上活動社、飛盤社、馬術社等。
  • 藝術性社團:熱門舞蹈社、國際標準舞、雲筑箏社、古典吉他社、風信子民謠吉他社、搖滾音樂研究社、現代舞蹈社、布袋戲研究社、中東舞蹈社、漢光國樂社、千陽管樂社、韓國流行舞蹈社、電腦繪圖創作研究社、微電影社、火舞藝術社、爵士樂社、愛樂社、純音陶笛社、天落雲錦漢服社、流行歌唱研習社、熱門音樂社、嘻哈音樂研究社、手寫創作社、動畫社、攝影社等。
  • 自治性社團:學生會、學生議會、研究生聯誼會、畢業生聯誼會、進修學士班學生聯合會、各系之系學會。

校園文化[编辑]

台湾 东湖大学

校園活動[编辑]

  • 鐘聲百響:每年12月24日平安夜,校牧室旁的畢律斯鐘樓會於23點58分40秒開始連續敲99+1下,象徵耶穌基督降生,為要尋找羊群中迷失的那一隻羊,而第100響時剛好是12月25日0分0秒。該活動在每年聖誕夜總吸引大量人潮進入東海校園。畢律斯鐘樓在每週日的四堂主日崇拜,亦會鳴鐘39響,實按耶穌基督被釘上十字架前,依古羅馬帝國法律所受鞭打的次數。
  • 校園聖誕佈置:每年聖誕節前夕,東海校園會佈置溫馨的聖誕燈,亦會有許多學生創作的聖誕佈置。
  • 聖誕舞會:常有學生會主辦的演唱會,以及各社團會在校園中作表演。建築系聖誕舞會、工設週晚會亦會在平安夜舉辦。
  • 生存遊戲社聖誕遊行:每年聖誕夜,東海生存遊戲社會率領社團成員全副武裝,在校園以8字形路線進行遊行。沿途推廣生存遊戲,並以行動啟發學生在學期間應居安思危,以期未來能為國家社會有所貢獻。該活動的兩大特點,一為準備熱食送暖到校安組為校警隊加油,二為到一校區女生宿舍稍作巡邏,確保無可疑人士逗留。
  • 全校勞作日:每年畢業典禮前一天下午,全校師生會一同大掃除。
  • 金秋地球日:每年的10月22日,發起人為環境工程學系陳炳煌副教授,有感全球暖化危機,環保及綠能應更被重視因而發起。
  • 植樹週:配合校園整體生態景緻,規劃植栽的樹種及區域,總吸引全校師生及校友或甚社區居民踴躍参與。
  • 各系週、各社團週、及傳情。

校園傳說[编辑]

夢谷

因大社支線灌溉水圳由北而南沖刷大度山紅土層,形成鵝卵石遍佈之河谷。原位於目前舊音樂系館南側河溝後方,延伸至台中工業區之南邊坑溪一帶,後因台中工業區的開發而消失,僅剩下難以辨認之原本夢谷的小水溝。夢谷之名,即為「夢之入口」之意,是東海大學第一屆學生阮淑珊所命名,充滿著老校友許許多多的回憶。[47]

女鬼橋

建校初期教學區和學生宿舍間有個大濠溝,行人往來不便,校方於是建一座吊橋連接其中。目前大濠溝已成為一條乾枯的小溝,女鬼吊橋已不存在,剩下一座水泥小橋,雖然位置與女鬼吊橋完全不同,但女鬼橋的名字仍沿用至今。經過照明的改善,加上新建設的人文大樓(H大)緊鄰女鬼橋,目前已感受不到以往陰森森的氣氛。

古堡隧道

通往望高寮東海古堡的防空隧道。傳說入口位於現今射箭場後方樹林中,穿過女鬼橋底下經過夢谷直通東海古堡。由於夢谷與舊女鬼橋已不復存在,神秘的古堡防空隧道再也沒有人真正走過,其真實性有待後人考察,與「夢谷」、「女鬼橋」成為東海大學三大消失景點。

啼明鳥

「聽說大度山上有一種神祕的小鳥,天還沒亮,牠們就在相思林裡唱著,牠們的聲音比黃鶯還美。」(出自<司馬中原>長篇小說:啼明鳥)啼明鳥為東海大學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傳說,只聞其名,不見其身,是一種沒有人見過的神祕小鳥。

校園意識[编辑]

東海大學以校園美景聞名,校內有「東海校園解說員社」,亦有關於東海校園建築景觀之書籍出版。在早期許多文學作品或建築書籍能找到相關論述,加上住校制度、小班制及勞作教育的實踐,東海的校園景觀成為了能凝聚東海人的重要資產,同時也形成了日後東海校園公共論述的重要基礎。[48]197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及聯董會撤資,使東海大學在經過一番爭辯後,走向轉型與擴大發展,過程中因東海特殊的歷史和環境,產生了許多爭議與衝突。

校園空間議題學生運動[49]
  • 1987年,約農河加蓋事件
  • 1988年,新宗教中心事件
  • 1990年,第一次相思林事件
  • 1992年,綜合大樓事件(二次相思林事件)
  • 1993年,第三次相思林事件、農牧場事件
  • 1994年,德耀路大石頭事件
  • 1996年,科技大樓事件
  • 1998年,小惠事件
  • 1999年,118停車場事件、V大樓事件
  • 2000年,V大樓事件/校門口改建案
  • 2001年,東海宿舍事件
  • 2003年,反對工業區聯外路切割東海校園事件
  • 2017年,人文大樓改變用途及文史哲系圖合併事件[50][51]

學生自治[编辑]

創校初期的東海大學因教會學校的獨特性有較自由的學風,校園內有榮推會、東風社、學生會、研究生聯誼會等學生組織,1970年代以後,由於這些社團積極參與了關於校園發展方向、校務變革的討論,累積了學生對於校園事務的公共參與。[48] 1958年東海大學學生會成立,是校內學生自治組織中最高的行政單位。現今東海大學學生會分為行政中心、學生議會、學生評議會、研究生學生聯合會、畢業生學生聯合會及進修部學生聯合會,行政中心設置秘書處、學權部(105學年正式更名,舊名生促部)、總務部、學會部、社團部、外務部、文化部、新聞部等七部一處,會長為學生普選產生。負責舉辦校內各項大型活動,亦協助處理學生權益相關問題,擔任學生與各行政單位間師生溝通的管道。除此之外也負責協助管理校內海報張貼、活動旗幟及場地協調等事務。學生議會由各系推選議員組成,議長由議員互選產生,負責監督行政中心經費使用。學生評議會由九位評議委員組成,委員由會長、議長及主席提名經議會同意任命之,主席由委員互選產生,負責仲裁事務等。2013年並首次通過學生政黨法,成為全台灣第一個確立政黨模式的學生自治團體。

對外交流[编辑]

策略聯盟[编辑]

  • 美國馬里蘭大學台灣研究合作案:美國馬里蘭大學與中華民國駐美代表處文化組簽署備忘錄,雙方將推動5年台灣研究課程,馬大將與國立台灣大學、東海大學合作,進行環境科學與食品、營養等領域的研究。
  • 中華工程教育學會工程認證:工學院之電機系、工工系、化材系、資工系、環工系通過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之工程認證。通過IEET認證後,畢業生將具備國際間認同的專業核心能力,如工程設計、實驗及分析、解決工程問題、有效溝通、理解專業倫理及社會責任、終身學習…等能力。
  • 國際職場專業實習制度:東海大學與KPMG、法國CDVI簽署合作協議,正式啟動與兩個國際企業「國際職場專業實習」的合作關係,推動未來東海學生至歐洲就業,開拓國際視野。
  • 國家實驗研究院學術合作協議:雙方將在貴重儀器設備共用、科技研究合作、研究生訓練、合聘人員等方面進行交流,國研院有10個中心,1個籌備處,包括太空中心、海洋中心到藝術領域,範圍廣泛,透過整合的能量,推動前瞻科技、支援學術研究及培育人才。
  • 台灣基督宗教大學校院聯盟:加強台灣各基督宗教(含基督教及天主教)大學校院合作與交流,初步規劃合作內容包括課程開授的合作、教師互訪交換、共同進行研究計畫等。
  • 中部科學園區進駐廠商策略聯盟:先後拜訪友達、康寧、日東等企業,並與友達公司簽訂雙方合作協定,開辦系列課程,針對不同企業需求,整合校內資源,提供各種諮詢服務及專業課程。
  • 創新育成策略聯盟:促進產業技術升級轉型,輔導廠商:東海大學創新育成中心與台中地區十三家創新育成中心簽訂策略聯盟,提供中部廠商企業更完整服務。
  • 中部學術聯盟:東海大學與靜宜大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及科學博物館等已形成中部的學術聯盟,互相分享教學及研究成果,集合各領域專長之師資,爭取整合型大型計劃。並和台灣林試所、美國STRI、日本京都大學生態研究所、越南中研院IEBR、馬來西亞FRIM成為研究團隊。建築系亦與文建會台灣建築、設計與藝術中心(TADA)組成教學、研究、典藏、展覽之中部研發聯盟,進行大型計畫。

國際教育[编辑]

東海大學致力於與其它學校國際學者之交流,並進一步擴展與他校間學生之交換,促進國際高等教育之提升。為推展高等教育國際化,於1986年成立國際教育合作處,負責國際文化學術交流工作,並積極爭取和國外大學合作之機會,推動與國外大學教師及學生之交換事宜,並設有國際合作組、國際學生交流組、華語中心、國際學院籌備處,是中部大專院校中最早成立之專責單位。目前東海已與世界各地百餘所大學簽訂學術合作協定,透過締結姊妹學校、教師進修與交換、學生進修與交換、學術研討會等,推展高等教育之國際化。每年均有來自美、日、韓、澳洲、香港、中國大陸、歐洲、東南亞等國的交換學生與外籍學生至東海交換或就讀。

  • 教師進修與交換:鼓勵專任教師赴國外進修、獎學藉以吸收學術新知,提昇研究風氣;並基於平等互惠之精神,延攬國外人才到校講學或研究,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 學生進修與交換:對於本校或姐妹校交換生之遴選推薦、諮商及輔導,發佈其他相關單位提供之獎學金供學生申請。自1990年起,每年定期策劃執行各項海外進修班。
  1. 雙聯學位計畫: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天普大學、羅德島大學、安德魯大學、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泰國亞洲理工學院…等。
  2. 長期交換學生計畫:赴姐​妹校交換學習一學期或一學年;本地收費,海外學習(近年東海大學赴國際交換人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短期海外研修課程:姐​妹校學術交流、海外語言及文化研習等活動。
  4. 異地教學計畫:建築​系「建築在羅馬」、日文系「奈良學習之旅」、財金系「南京大學異地教學計劃」、生科系「熱帶生態學」、食科系「食品產業學習營」、工工系「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進修專案」。
  5. 海外專業實習:與日本、美國、​義大利大學…等合作。
  • 辦理學術研討會:曾籌辦「現代科技及應用研討會」、「中美英社會福利研討會」、「中美防治犯罪會議」、「東西方家庭研討會」、「國際大學校長協會會議」、「亞洲基督 教高等教育之使命會議」、「兩性與家庭研討會」、「87年高等與技職教育國際化研 討會」「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之使命會議」、「2000年ACUCA / UBCHEA年 會」等。
  • 留學輔導與資訊之提供:對於東海學生出國留學之輔導,有國外學校之概況及留學相關書籍供師生查閱,並提供面對面的留學輔導與諮詢。自1996年起,每年定期舉辦「留學輔導研習會」提供校內同學相關留學資訊。
  • PiA英文課程:與普林斯頓大學的PiA (Princeton-in-Asia普林斯頓在亞洲) 合作,每年推薦人才至東海擔任英語教師;開設「進階英文」課程,針對大一到大四,符合雅思、多益與全民英檢畢業英文門檻的學生,持續加強外文能力,並協助學生朝國際學生交換及攻讀國外雙學位。

姊妹學校[编辑]

東海大學目前已和全球超過 310 所大學簽訂為姊妹校(更新日期:2022年6月),遍及5大洲33國,其中基督教學校計有18校,有助於東海學生出國深造或取得雙聯學位。

亞太地區大洋洲地區非洲與中東地區歐洲地區美洲地區 雙聯學制

印尼臺教中心[编辑]

響應政府新南向政策於印尼教育界的拓展,東海大學受邀擔當「印尼臺灣教育中心」之承辦單位,宣傳臺灣高等教育,拓展印尼與台灣之間的教育合作關係,並增進雙邊學術交流及互訪,扮演印尼與台灣教育界最好的學術橋樑。

研究成果[编辑]

研究獎勵制度與成效[编辑]

為鼓勵教師從事研究、發表學術著作並參與各項學術研討會,激勵教師教學及研究專業成長並增進與國際學術界密切交流,該校訂定相關的獎勵辦法。[52]

  • 獎勵教師學術論文發表:學術研究論文獎勵、東海學報及優良學術刊物出版補助。
  • 獎勵教師研究能量提升:主持研究計畫獎勵、新進專任教師研究計畫獎勵、整合型研究計畫獎勵、研發能量啟動專案補助等。
  • 補助研討會及出席國際會議:舉辦學術研討會補助、出席國際學術會議補助。
  • 專案計畫經費配合款補助
  • 鼓勵研究及產學合作績優獎勵:國科會特殊優秀人才獎勵、東海學術獎與年輕學者傑出獎等。
  • 獎勵院系所重點領域發展:院系所發展重點獎勵、系所圖書儀器專案計畫補助。
活用校外基金

近年來由於大學院校成立數量大為增加,但全國的教學資源並無相對地成長,每一大學校院所得補助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因此必須在籌募基金上著力,方能使校務得到更大的發展。故東海大學於1998年成立「東海永久基金」,此基金由旅居美加校友聯合籌募,並委託紐約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經營管理,再以其孳息及投資所得長期捐助東海大學,提升學術水準。該校董事、校友及東海大學之友等同時亦在國內籌資設立財團法人「東海大學學術發展文教基金會」(簡稱TEFA),支援東海大學發展重點項目。東海大學有效利用上述二項基金,突破舊有齊頭式分配體制,重點發展具特色學系、學程及中心,並獎助研究出色教師,資助海內外知名學者專家來校進行長、短期教學及研究,協助舉辦學術會議,資助榮譽學生前往海外研習等。相關使用項目如下。

  • 培育國際化人才:贊助該校菁英計畫、學生領導人才培育活動、及日籍學生擔任教學助理輔導日文系一、二年級學生課業等。
  • 發展重點系所:充實、補助重點系所基礎設備及學術研究活動(96學年度獎勵的科系為生科及建築等系所)。
  • 提升學術品質:獎助學術論文著作、補助辦理國際型學術研討會、贊助英文審稿費、贊助蔣勳特別獎座。
重點系所

自88學年度開始實施重點系所獎勵,根據該校「重點系所遴選辦法」打破獎補助經費由來已久的平頭式分配方式,以額外經費獎勵具發展特色、有傑出成就的優良系所。依各系所提之計畫,核定為期1至3年不等的重點發展計畫,活絡該系所教學研究及學術活動,並配合中長程校務發展,凸顯學校特色,提升學術地位。重點系所評選係經校內外評審,過程公正嚴謹,頗受各系重視,對提升研究風氣有積極正面意義。當相關學系獲補助為重點系所之後,教學方面將透過教學軟硬體設備的改進,提升教學品質,並藉由研究設備的擴充及學術的交流,拓展研究領域,進而培養高等科技研究人才,擴大對社會的貢獻。

每個重點系所除由學校每年額外提撥新台幣逾100萬元經費外,東海大學學術發展文教基金會亦配合核撥部分獎勵經費提供重點系所執行具特色及潛能的學術研究發展計畫。目前累計已有10系所37系獲得重點系所補助。獲得補助的系所皆在教學、研究及服務三方面逐步依計畫書執行,發展其領域特色,吸引優秀學生前來就讀,在活絡教學研究、促進國際交流與學術活動等各方面皆顯著進步,同時帶動並支援相關系所與研究中心的學術發展。

研究發展計畫[编辑]

全球環境暨永續社會發展計畫(GREEnS)

東海大學基於推動「Culture」與「Nature」結合的理念,以永續環境及生活品質為導向的頂尖研究發展計畫,作為100-104年五年特色研究的重要方向,名為「全球環境暨永續社會發展」(Global Research & Educ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Society,簡稱GREEnS)。 GREEnS計畫聚焦在環境保護、生態學、綠色管理及綠色創意與生活等研究主題。由Global、Research、Education、Environment、Society組成綠色環境、綠色研究、綠色教育、綠色社會,進而培育綠色人才。計畫將以全球綠色創意與生態管理、環境保護與產業力提升的跨界對話平台作為己任,以大台中為基地,提升該校成為在亞洲區域具有一流活力的綠色研究發展特色重鎮,進而躋身為全球綠色研發體系中不可替代之角色。

GREEnS計畫共有「創新三維結構可降解人工骨材快速成型技術」、「區域、國家與社區的永續發展:環境治理的政治分析」、「綠色法律整合性研究性計畫」、「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品質與環境之研究」、「東海綠能開發與管理」及「綠色永續環境研究計畫」6大整合型計畫,將以此具體整合校內外跨領域研究計畫及學程,以綠色科學、企業與社會與數位創意為主軸,配合中長程發展計畫,使東海大學成為發展綠色科學研究之重鎮。[53]

國內外評價[编辑]

  • 網路學術影響力
2012年根據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1月公布之世界大學網路排名(Ranking Web of World Universities),東海大學排名世界第498,亞洲大學排名第76,國內大學第14、私立大學第2。2020年根據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4],東海大學排名國內私立大學第一,國內綜合大學第三,與國立台灣大學並列全球排名101-200;「SDG 6淨水與衛生」躋身全球第10名(國內第1名),「SDG 7 可負擔能源」全球第46名(國內第4名)以及「SDG 11永續城市」為全球第92名(國內第2名)。2021「2021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今年總共有1,243間學校受評,相較前一年大幅增加382間學校,競爭激烈。東海大學連續在全球排名表現亮眼,在國內非醫學類私校中,連續兩年第一。2022 「2022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東海大學為國內第三名,其中東海大學為非醫藥類大學第一名,全球101-200名,今年總計有 1,406間參與學校參與總排名,相較前一年增加289間學校,競爭激烈。東海大學整體表現皆相較去年進步,全球總排名101-200,全國第三,在國內非醫學類私校中,連續三年第一。。
  • 國內評價
2013年5月未來事件交易所公布之「台灣最好大學」、「台灣的大學社會貢獻度」及「台灣的大學國際化」評鑑結果,東海大學榮登臺灣最好的私立大學第一名,社會貢獻度為私校第五名,國際化為私校第四名。2016年Cheers雜誌發布「3000大企業經理人EMBA評價調查」[54],東海大學榮獲3000大企業經理人最愛EMBA的第11名,並為私立大學EMBA的第一名。2018遠見雜誌發布「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55],東海大學拿下綜合類第12名,外籍專任教師占所有老師比例達7.13%,國際化為各校第二。2018 Cheers雜誌發布「企業最愛碩士生調查」[56],東海大學排名第16名,私立學校排名第三。2018 遠見雜誌網路溫度計中網路聲量奪冠獲「全台最美校園」[57]美譽。2018 校友于君方、杜維明、錢嘉陵及何德仲榮膺中研院新科院士,中研院院士累計11名,為私校之冠。2019 路思義教堂獲頒國定古蹟證書2019 遠見雜誌發布「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55],「綜合大學二十強」名列私校第三,及「私校二十強」名列第七(扣除醫學大學私校前三名)。2019 榮獲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頒發「 108年度全國大專院校職涯輔導成果績優學校」最高榮譽金等獎。2019 體育署頒發「108年度教育部體育績優學校獎」。2019 教育部友善校園卓越學校獎。 2019 榮登紅點概念設計獎亞太地區前10大學校,在入榜的臺灣各大學中則排名第4名,私校排名第1。2020 榮獲Cheers雜誌發布調查之2020年「大學辦學績效成長」校長互評TOP20。2020 天下雜誌「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東海大學榮獲公民整體調查私校第三,「環境永續」私校第一。2020 遠見雜誌大學USR傑出方案,獲得「生活共榮組」首獎榮譽。[58]2020 台灣企業永續獎(TCSA)頒發,「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大學USR永續方案獎」與「大學永續報告獎」,所有參加評比的大專院校中,東海大學與台灣大學同時在三類獎項都獲得《金級》以上的殊榮。[59]2021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頒發,「2020年通識教育典範學校獎」。[60]2021 「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東海大學獲四金一銀。[61]2021 「TCSA台灣永續行動獎」東海大學連獲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永續報告白金獎、社會共融領袖三項永續最高榮譽大獎。[62]2022 「遠見雜誌第三屆USR大學社會責任獎」東海大學在「綜合績效組」及「產業共創組」中,榮獲楷模獎;在「生態共好組」中奪下首獎。2022 東海大學彭仁傑、施明哲及唐堂三位校友榮膺中研院第33屆新科院士,中研院院士累計共14名 為私立大學之冠。

知名校友[编辑]

注釋[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存檔副本. [2018-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7).
  2. ^ 2016 台灣大學校地(土地)面積排名. 台灣大學排名網. 2016-10-30 [2019-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中文(臺灣)).
  3. ^ 經濟日報. 東海大學與亞馬遜AWS成立雲創學院 | 產學研訓 | 商情. 經濟日報. [2019-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中文(臺灣)).
  4. ^ 4.0 4.1 泰晤士(THE)2020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 [2020-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5. ^ 5.0 5.1 Irwin F. Gellman. The President and the apprentice : Eisenhower and Nixon, 1952-1961. 耶魯大學出版社. 2015-07-28: 第181頁. ISBN 0300181051 (英语).
  6. ^ 6.0 6.1 曾慶豹. 「護教反共」的黨國基督徒:東海大學和中原大學與黨國關係的淵源和變化.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6-11-22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7. ^ William P. Fenn, 90, Protestant Missionary. The New York Times. 1993-04-25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英语).
  8. ^ Grace Hui Chin Lin. A case study of seven Taiwanese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freshman non-English majors' perceptions about learning f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Dissertation.com. 2007: 第37頁. ISBN 9781581123746 (英语).
  9. ^ Dr. William P. Fenn. Memorandum to the Trustees of the United Board of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on the kin of Christian College I would like to see on Formosa.. 臺灣大學圖書館. 1952-04-02 [202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9) (英语).
  10. ^ 陳錫恩. Chinese education since 1949 : academic and revolutionary models. Pergamon Press. 1981-01-01: 第249頁 [2020-03-30]. ISBN 9780080238616 (英语).
  11. ^ 11.0 11.1 陳啟福. 警民各執一詞 誰是誰非難分 東大徵用民地糾紛經緯. 聯合報. 1955-07-01.
  12. ^ 黃武東. 黃武東回憶錄:臺灣長老教會發展史. 前衛出版社. 1988: 第216–218頁.
  13. ^ 基督教大學校址 決設於台中市郊. 聯合報. 1953-06-27.
  14. ^ 14.0 14.1 14.2 14.3 梁碧峯.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 166~168 期--東海大學誕生的故事 (PDF). 東海大學圖書館. 2015 [2020-03-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8-05).
  15. ^ 15.0 15.1 林碧堯. 【民報】【專文】黨國化基督教大學在大度山. www.peoplenews.tw. 民報. 2020-03-03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16. ^ Li, Xiaobing; Li, Hongsha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a new cold war history. Rowman & Littlefield Pub Inc. 1998-03-01: 第159頁. ISBN 9780761809777 (英语).
  17. ^ 張肇康簡史. www.csie.ntu.edu.tw.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202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18. ^ 教育部不同意陳錫恩為私立東海大學校長.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954-09-29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19. ^ 1953年籌備處委員名單. digarc.lib.thu.edu.tw. 東海大學圖書館. [202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20. ^ Book Review Group to Meet (PDF). Grosse Pointe News. 1960-04-21: 第16頁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9) (英语).
  21. ^ 東海大學 昨考新生. 聯合報. 1955-08-10.
  22. ^ 22.0 22.1 Berea Dean Returns From Formosa Job. The Courier-Journal. 1956-03-25: 第33頁 [202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英语).
  23. ^ Charles Noble Shutt Papers | Berea College Special Collections and Archives Catalog. berea.libraryhost.com. 伯里亞學院圖書館特藏組. [202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英语).
  24. ^ 認識東大- 篳路藍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東海大學
  25. ^ 未來事件交易所全國大學評鑑 東海登上私立大學第一. 東海大學公共關係室. 2013-05-23 [2013-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中文(臺灣)).
  26. ^ ([//web.archive.org/web/20210309042401/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314000334-260204?chdtv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東海大學、亞馬遜AWS 共推雲端創新學院,中國時報,2018-03-14
  27. ^ ([//web.archive.org/web/20210309042407/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518004347-260410?chdtv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中台灣落腳東海大學,中國時報,2018-05-18
  28. ^ ([//web.archive.org/web/20210309042416/https://www.taiwantimes.com.tw/ncon.php?num=28188page=ncon.ph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中榮總、東海大學、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簽署合作合約 聯手進軍醫療AI,臺灣時報,2019-01-12
  29. ^ ([//web.archive.org/web/20210309042346/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814003269-260405?chdtv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渡山學會協議支持東海全力發展AI,中時,2019-08-14
  30. ^ 東海路思義教堂鐘樓 成市定古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國時報,2017-10-17
  31. ^ 基督教大學 以玉山為名. 聯合報. 1953-08-30.
  32. ^ 喻文玟. 名字多巧 程海東 接任東海校長. 聯合報. 2004-07-31.
  33. ^ 認識東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東海大學網站。
  34. ^ 開創精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東海大學網站。
  35. ^ 東海大學掃地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6. ^ 綠博引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東海大學環境與服務教育網站。
  37. ^ 37.0 37.1 教堂與校園設計的緣起-我的東海因緣/陳其寬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2-01.
  38. ^ 鹿舍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2-03.,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網站。
  39. ^ 新舊系館剪影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9-20.,東海大學美術系所網站。
  40. ^ 文化景觀-東海大學早期校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41. ^ 東海大學校門. [2014-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9).
  42. ^ 約農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東海大學環境與服務教育網站。
  43. ^ 校友鐘樓. [2014-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44. ^ 圖書館. [2014-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45. ^ 以相思林之名:東海大學校園空間運動(1987—2002). [2014-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46. ^ 東海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東海大學環境與服務教育網站。
  47. ^ [見84年11月東海大學出版《東海風》第144頁及145頁]
  48. ^ 48.0 48.1 90年代東海學生運動歷史分析的初步嘗試. [2014-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49. ^ 以相思林之名:東海大學校園空間運動. [2014-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50. ^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中台灣落腳東海大學.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51. ^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台中分校經理人週末研修班第一期招生簡章.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52. ^ 研究成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東海大學網站。
  53. ^ 東海大學全球環境暨永續社會發展計畫. [2014-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54. ^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2016年3000大企業經理人EMBA評價調查出爐. info.taiwantrade.com. [2018-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55. ^ 55.0 55.1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首創分榜排名 傳統頂大排序洗牌 私校異軍突起| 遠見雜誌. 遠見雜誌 - 前進的動力. [2018-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中文(臺灣)).
  56. ^ 2018年企業最愛碩士生調查:台大2度奪冠,4成企業說:「有讀有加分」 -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2018-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57.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全台最美大學排行榜出爐! | 遠見雜誌. 遠見雜誌 - 前進的動力. [2020-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58.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打破大學象牙塔!師生連結居民,成就最強地方創生動力 | 遠見雜誌. [2020-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59. ^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 2020第十三屆TCSA 永續大學獲獎學校 | 2020第十三屆TCSA 永續大學獲獎學校.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60. ^ 東海大學獲通識教育典範獎 校長:數位融入博雅教育 | 東海大學獲通識教育典範獎 校長:數位融入博雅教育_聯合新聞網. [2021-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61. ^ 東海大學中長程校務發展所推動的生態、社會、經濟、文化四大永續各獲得一金,在社會永續方面更榮獲一金一銀_自由時報. [2021-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1).
  62. ^ 東海大學榮獲2021年「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最高榮譽 同時囊括永續報告白金獎、社會共融領袖獎_自由時報. [202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1).

  • 擅自行文借調 東海董事告校長湯銘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相關條目[编辑]

  • 台灣大專院校列表
  • 路思義教堂
  • 東海大學圖書館
  • 東海大學實習農牧場
  • 東大附中
  • 東大附中小學部
  • 東大附中附設幼兒園

外部連結[编辑]

  • 東海大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繁體中文)
  • 東海環境教學資源中心-東海校園總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東海大學全球姊妹校列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東海大學

創校前歷史:燕京大學 · 金陵大學 · 金陵女子大學 · 聖約翰大學 · 基督教齊魯大學 · 之江大學 · 滬江大學 · 華中大學 · 華西大學 · 嶺南大學 · 東吳大學 · 福建協和大學 ·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

校園景觀與建築

文化資產:路思義教堂 · 畢律斯鐘樓 · 衛理會館 · 舊藝術中心
圖書館 · 中正紀念堂 · 思恩園 · 人文大樓 · 文理大道 · 東海牧場 · 東海湖

學院及系所
文學院

中文系 · 外文系 · 日文系 · 歷史系 · 哲學系

理學院

物理系 · 化學系 · 生命科學系 · 應數系

工學院

化材系 · 工業經營系 · 環工系 · 資工系 · 電工系

管理學院

企管系 · 國貿系 · 會計系 · 統計系 · 財金系 · 資管系

農學院

畜產生技系 · 食品科學系 · 餐旅系

社會科學院

經濟系 · 政治系 · 社會學系 · 社工系 · 行管政策系

創意設計
暨藝術學院

建築系 · 工設系 · 景觀系 · 美術系 · 音樂系

法律學院

法律系

國際學院

國際經營管理學士學位學程 · 永續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附屬學校

東大附中(高中部 - 國中部 - 小學部 – 幼兒園)

歷任校長

曾約農→吳德耀→唐守謙(代理)→謝明山→梅可望→阮大年→王亢沛→程海東→葉芳栢(代理)→湯銘哲→林振東(代理)→王茂駿

其他

東海大學校友列表 (臺灣) · 大度山之戀

台湾 东湖大学
中華民國(臺灣)大專院校各校模板

國立

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 · {{國立清華大學}}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國立成功大學}} · {{國立中央大學}} · {{國立中正大學}} · {{國立中山大學}} · {{國立中興大學}}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政治大學}} · {{國立宜蘭大學}} · {{國立東華大學}} · {{國立臺北大學}} · {{臺北市立大學}} · {{國立嘉義大學}} · {{國立臺南大學}} · {{國立高雄大學}} · {{國立屏東大學}}

科技大學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私立

大學

{{東海大學}} · {{東吳大學}} · {{中國文化大學}} · {{淡江大學}} · {{逢甲大學}} · {{長庚大學}} · {{輔仁大學}}

科技大學

{{龍華科技大學}}

參見:台灣大專院校列表

台湾 东湖大学
臺中市大專院校

公立大學

國立中興大學 ·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台湾 东湖大学

私立大學

東海大學 · 逢甲大學 · 中山醫學大學 · 中國醫藥大學 · 靜宜大學 · 亞洲大學

公立科技大學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私立科技大學

中臺科技大學 · 僑光科技大學 · 嶺東科技大學 · 修平科技大學 · 朝陽科技大學 · 弘光科技大學

中臺灣大學系統(M6)

中國醫藥大學 · 中山醫學大學 · 逢甲大學 · 東海大學 · 靜宜大學 · 亞洲大學

台灣基督宗教大學校院聯盟(TaiCUCA)

北台灣

中原大學 · 真理大學 · 聖約翰科技大學 · 聖德基督學院 · 輔仁大學 ·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 · 臺北基督學院 · 馬偕醫學院 ·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 ·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

中台灣

三育基督學院 · 東海大學 · 靜宜大學

南台灣

文藻外語大學 · 長榮大學 · 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中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

中心學校

逢甲大學

夥伴學校

大葉大學 · 中山醫學大學 · 中國醫藥大學 · 國立中興大學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 亞洲大學 · 明道大學 · 東海大學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 靜宜大學 ·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

2009-2010年

國立中正大學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國立臺北大學、國立東華大學 · 國立嘉義大學 · 國立宜蘭大學 · 國立聯合大學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元智大學 · 中原大學 · 輔仁大學 · 東吳大學 · 東海大學 · 臺北醫學大學 · 高雄醫學大學 · 逢甲大學 · 淡江大學 · 中國醫藥大學 · 慈濟大學 · 銘傳大學 · 大同大學 · 世新大學 · 靜宜大學 · 義守大學 · 大葉大學 · 亞洲大學 · 華梵大學 · 玄奘大學。

2011年

國立中正大學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國立臺北大學、國立東華大學 · 國立嘉義大學 · 國立宜蘭大學 · 國立聯合大學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元智大學 · 中原大學 · 輔仁大學 · 東吳大學 · 東海大學 · 臺北醫學大學 · 高雄醫學大學 · 逢甲大學 · 淡江大學 · 中國醫藥大學 · 中國文化大學 · 慈濟大學 · 銘傳大學、大同大學 · 世新大學 · 靜宜大學 · 義守大學 · 大葉大學 · 亞洲大學 · 華梵大學 · 佛光大學。

2012年

國立中正大學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國立臺北大學、國立東華大學 · 國立嘉義大學 · 國立宜蘭大學 · 國立聯合大學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中國醫藥大學 · 中國文化大學 · 逢甲大學 · 中原大學 · 元智大學 · 高雄醫學大學 · 東吳大學 · 東海大學 · 南華大學 · 銘傳大學 · 臺北醫學大學 · 輔仁大學 · 亞洲大學 · 淡江大學 · 世新大學 · 靜宜大學 · 慈濟大學 · 華梵大學 · 大葉大學 · 義守大學

2013年

國立中正大學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國立臺北大學、國立東華大學 · 國立嘉義大學 · 國立宜蘭大學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中國醫藥大學 · 中國文化大學 · 逢甲大學 · 中原大學 · 元智大學 · 高雄醫學大學 · 東吳大學 · 東海大學 · 銘傳大學 · 臺北醫學大學 · 輔仁大學 · 亞洲大學 · 淡江大學 · 世新大學 · 靜宜大學 · 慈濟大學 · 華梵大學 · 大葉大學 · 義守大學 · 南華大學 · 實踐大學 · 大同大學

2014-2015年

國立中正大學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國立臺北大學、國立東華大學 · 國立嘉義大學 · 國立宜蘭大學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中國醫藥大學 · 中國文化大學 · 逢甲大學 · 中原大學 · 元智大學 · 高雄醫學大學 · 東吳大學 · 東海大學 · 銘傳大學 · 臺北醫學大學 · 輔仁大學 · 亞洲大學 · 淡江大學 · 世新大學 · 靜宜大學 · 慈濟大學 · 華梵大學 · 大葉大學 · 義守大學 · 南華大學 · 實踐大學 · 大同大學

2015-2016年

國立中正大學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國立臺北大學、 · 國立宜蘭大學 · 國立高雄大學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中國醫藥大學 · 中國文化大學 · 逢甲大學 · 中原大學 · 元智大學 · 高雄醫學大學 · 東吳大學 · 東海大學 · 銘傳大學 · 臺北醫學大學 · 輔仁大學 · 亞洲大學 · 淡江大學 · 世新大學 · 靜宜大學 · 慈濟大學 · 華梵大學 · 大葉大學 · 義守大學 · 南華大學 · 實踐大學 · 大同大學 · 玄奘大學 · 佛光大學

中華民國(臺灣)大專校院

中华民国高等教育

公立

一般大學

  • 國立政治大學
  • 國立清華大學
  • 國立臺灣大學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國立成功大學
  • 國立中興大學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國立中央大學
  • 國立中山大學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國立中正大學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 國立臺北大學
  • 國立嘉義大學
  • 國立高雄大學
  • 國立東華大學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國立臺東大學
  • 國立宜蘭大學
  • 國立聯合大學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 國立臺南大學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 國立體育大學
  • 國立金門大學
  •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 國立屏東大學
  • 臺北市立大學

技專校院
(含科技大學)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 國立臺南護理專科學校
  • 國立臺東專科學校

空中大學

  • 國立空中大學
  •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

軍警大專校院

  • 陸軍軍官學校
  • 海軍軍官學校
  • 空軍軍官學校
  • 國防大學
  • 中央警察大學
  • 國防醫學院
  • 空軍航空技術學院
  • 陸軍專科學校
  •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

私立

一般大學

  • 東海大學
  • 輔仁大學
  • 東吳大學
  • 中原大學
  • 淡江大學
  • 中國文化大學
  • 逢甲大學
  • 靜宜大學
  • 長庚大學
  • 元智大學
  • 中華大學
  • 大葉大學
  • 華梵大學
  • 義守大學
  • 世新大學
  • 銘傳大學
  • 實踐大學
  • 高雄醫學大學
  • 南華大學
  • 真理大學
  • 大同大學
  • 慈濟大學
  • 臺北醫學大學
  • 中山醫學大學
  • 長榮大學
  • 中國醫藥大學
  • 玄奘大學
  • 亞洲大學
  • 開南大學
  • 佛光大學
  • 明道大學
  • 台灣首府大學
  • 康寧大學
  •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 馬偕醫學院
  • 法鼓文理學院

技專校院
(含科技大學)

  • 朝陽科技大學
  • 南臺科技大學
  • 崑山科技大學
  • 嘉南藥理大學
  • 樹德科技大學
  • 龍華科技大學
  • 輔英科技大學
  • 明新科技大學
  • 弘光科技大學
  • 健行科技大學
  • 正修科技大學
  • 萬能科技大學
  • 建國科技大學
  • 明志科技大學
  • 高苑科技大學
  • 大仁科技大學
  • 聖約翰科技大學
  • 嶺東科技大學
  • 中國科技大學
  • 中臺科技大學
  •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 遠東科技大學
  •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
  • 景文科技大學
  •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 東南科技大學
  •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
  • 南開科技大學
  • 中華科技大學
  • 僑光科技大學
  • 育達科技大學
  • 美和科技大學
  • 吳鳳科技大學
  • 環球科技大學
  • 中州科技大學
  • 修平科技大學
  • 長庚科技大學
  •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
  • 敏實科技大學
  • 醒吾科技大學
  • 文藻外語大學
  • 華夏科技大學
  • 慈濟科技大學
  • 致理科技大學
  • 宏國德霖科技大學
  • 東方設計大學
  • 崇右影藝科技大學
  •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
  • 亞東科技大學
  • 大漢技術學院
  • 和春技術學院
  • 南亞技術學院
  • 蘭陽技術學院
  • 黎明技術學院
  •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 大同技術學院
  •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慈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
  • 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育英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宗教研修學院

  • 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
  • 臺北基督學院
  • 一貫道天皇學院
  •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
  • 一貫道崇德學院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南神神學院
  •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
  • 唯心聖教學院

  • 參見:{{台灣高等教育}}
  • {{臺灣大專院校系統與聯盟}}

中華民國(臺灣)大專校院

中华民国高等教育

公立

一般大學

  • 國立政治大學
  • 國立清華大學
  • 國立臺灣大學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國立成功大學
  • 國立中興大學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國立中央大學
  • 國立中山大學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國立中正大學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 國立臺北大學
  • 國立嘉義大學
  • 國立高雄大學
  • 國立東華大學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國立臺東大學
  • 國立宜蘭大學
  • 國立聯合大學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 國立臺南大學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 國立體育大學
  • 國立金門大學
  •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 國立屏東大學
  • 臺北市立大學

技專校院
(含科技大學)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 國立臺南護理專科學校
  • 國立臺東專科學校

空中大學

  • 國立空中大學
  • 高雄市立空中大學

軍警大專校院

  • 陸軍軍官學校
  • 海軍軍官學校
  • 空軍軍官學校
  • 國防大學
  • 中央警察大學
  • 國防醫學院
  • 空軍航空技術學院
  • 陸軍專科學校
  •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

私立

一般大學

  • 東海大學
  • 輔仁大學
  • 東吳大學
  • 中原大學
  • 淡江大學
  • 中國文化大學
  • 逢甲大學
  • 靜宜大學
  • 長庚大學
  • 元智大學
  • 中華大學
  • 大葉大學
  • 華梵大學
  • 義守大學
  • 世新大學
  • 銘傳大學
  • 實踐大學
  • 高雄醫學大學
  • 南華大學
  • 真理大學
  • 大同大學
  • 慈濟大學
  • 臺北醫學大學
  • 中山醫學大學
  • 長榮大學
  • 中國醫藥大學
  • 玄奘大學
  • 亞洲大學
  • 開南大學
  • 佛光大學
  • 明道大學
  • 台灣首府大學
  • 康寧大學
  •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 馬偕醫學院
  • 法鼓文理學院

技專校院
(含科技大學)

  • 朝陽科技大學
  • 南臺科技大學
  • 崑山科技大學
  • 嘉南藥理大學
  • 樹德科技大學
  • 龍華科技大學
  • 輔英科技大學
  • 明新科技大學
  • 弘光科技大學
  • 健行科技大學
  • 正修科技大學
  • 萬能科技大學
  • 建國科技大學
  • 明志科技大學
  • 高苑科技大學
  • 大仁科技大學
  • 聖約翰科技大學
  • 嶺東科技大學
  • 中國科技大學
  • 中臺科技大學
  •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 遠東科技大學
  •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
  • 景文科技大學
  •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 東南科技大學
  •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
  • 南開科技大學
  • 中華科技大學
  • 僑光科技大學
  • 育達科技大學
  • 美和科技大學
  • 吳鳳科技大學
  • 環球科技大學
  • 中州科技大學
  • 修平科技大學
  • 長庚科技大學
  •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
  • 敏實科技大學
  • 醒吾科技大學
  • 文藻外語大學
  • 華夏科技大學
  • 慈濟科技大學
  • 致理科技大學
  • 宏國德霖科技大學
  • 東方設計大學
  • 崇右影藝科技大學
  •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
  • 亞東科技大學
  • 大漢技術學院
  • 和春技術學院
  • 南亞技術學院
  • 蘭陽技術學院
  • 黎明技術學院
  •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 大同技術學院
  •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慈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
  • 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育英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 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宗教研修學院

  • 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
  • 臺北基督學院
  • 一貫道天皇學院
  •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
  • 一貫道崇德學院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南神神學院
  •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
  • 唯心聖教學院

  • 參見:{{台灣高等教育}}
  • {{臺灣大專院校系統與聯盟}}

台湾 东湖大学
臺灣師資培育大學院校

師範院校

中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小學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設有師資培育相關學系

北區

國立政治大學 · 國立清華大學 · 臺北市立大學 · 中國文化大學 · 中原大學

中區

亞洲大學

南區

國立嘉義大學 · 國立臺南大學 · 國立屏東大學

東區

國立東華大學 · 國立臺東大學

設有師資培育中心

北區

國立臺灣大學 · 國立臺北大學 · 淡江大學 · 輔仁大學 · 東吳大學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 國立中央大學 · 國立體育大學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中區

國立中興大學 ·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 東海大學 · 靜宜大學 · 朝陽科技大學 · 大葉大學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南區

國立中正大學 · 國立成功大學 · 南臺科技大學 ·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 國立中山大學 ·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 文藻外語大學 · 正修科技大學 · 輔英科技大學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東區

國立東華大學 · 慈濟大學 · 國立臺東大學

僅列出目前存在之師培大學,分類依據師資培育法。師範院校及設有師培相關學系之大學亦可能有師資培育中心,僅擇一列入。

台湾 东湖大学
參見:台灣大專院校列表 · 臺灣大專院校系統與聯盟 · 教育學程

亞洲基督教大學協會(ACUCA)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 香港浸會大學 · 嶺南大學

印尼

萬隆天主教大學 · 佩特拉基督教大學 · 沙塔亞瓦札那基督教大學 · 印度尼西亞基督教大學 · 主來臨基督教大學 · 杜塔瓦卡納基督教大學 · 聖那塔達瑪大學 · 蘇吉甲普拉那塔天主教大學 · 希望之光大學 · 克里達瓦卡納基督教大學 · 阿瑪加雅大學 · HKBP諾門森大學

印度

基督大學 · 多克夫人學院

日本

國際基督教大學 · 關西學院大學 · 明治學院大學 · 上智大學 · 南山大學 · 同志社大學 · 青山學院大學 · 桃山學院大學 · 櫻美林大學 · 東北學院大學 · 聖學院大學

韓國

梨花女子大學 · 西江大学 · 崇實大學 · 延世大學 · 啟明大學 · 韓南大學 · 全州大學 · 韓東大學 · 牧園大學

菲律賓

馬尼拉雅典耀大學 · 中部菲律賓大學 · 德拉薩大學 · 菲律賓基督教大學 · 西利曼大學 · 亞洲三一大學 · 非拉莫基督教學院 · 米黎盎学院 · 菲律賓聖保羅大學

中華民國
臺灣

輔仁大學 · 東吳大學 · 靜宜大學 · 東海大學 · 中原大學 · 聖約翰科技大學 · 長榮大學 · 文藻外語大學 · 真理大學

泰國

西北大學 · 易三仓大学 · 泰國基督教大學 · 亞太國際大學(原:使命學院)

亞洲博雅大學聯盟(AALAU)

中國大陸

昆山杜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觀察員)宁波诺丁汉大学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香港

嶺南大學

臺灣

輔仁大學國立政治大學東海大學

日本

國際基督教大學九州大學立教大學上智大學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

韓國

東國大學梨花女子大學慶熙大學首爾大學首爾市立大學嶺南大學延世大學

印度

共生博雅學校

泰國

瑪希敦大學

在臺復校的大學

高等教育

(國立)國立政治大學 - 國立清華大學 - 國立交通大學 - 國立中央大學 - 國立中山大學 - 國立中正大學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私立)東吳大學 - 輔仁大學 - 靜宜大學

技職教育

健行科技大學 - 聖約翰科技大學

軍警院校

國防醫學院 - 憲兵學校 - 陸軍官校 - 海軍官校 - 空軍官校 - 空軍航空技術學院 - 國防大學(陸軍指參學院、空軍指參學院、理工學院、管理學院) - 中央警察大學

规范控制
台湾 东湖大学

  • WorldCat Identities
  • GND: 134348-8
  • HKCAN: 9811107475703406
  • ISNI: 0000 0004 0532 1428
  • LCCN: n80149973
  • NLA: 36602510
  • SUDOC: 076058794
  • VIAF: 123158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