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曰 不 患 人 之 不 己 知 患 己 不知 人 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出自《论语·学而》和《论语·宪问》词句

目录

  1. 1 注释
  2. 2 译文
  3. 3 读解
  4. 患不知人也
  5. 患其不能也

患:忧虑,担心。

人:指别人。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不了解自己,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之:助词,无意。

不能:没有能力(才能)

也:一样,相等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不值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

相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应。

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为了讨好别人,因此,当面对别人的埋没荣誉的时候,也就可以泰然处之;因为不为求荣誉,当然也就不怕别人的诋毁。君子以宽恕的心态来对待别人,所以,不求全责备,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希望被了解,却不责怪别人的不了解。君子如果不能了解别人,那也不符合君子的标准了: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才德修养不够,因此难以宽容地对待别人;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误解别人,由此而产生评价失误。所以,不必因为别人不了解而忧伤埋怨,但是应该学会了解别人。 [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白话的意思即是说:不要愁别人不知我,只愁我自己无能。这个道理好像人人都懂,不过做起来就比较困难。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发牢骚说领导如何不理解他,让他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反过来我们却很少听见有人说不怪别人,都怪他自己能力太差。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在于人们没有真正认清楚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不单纯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意思是说一个人生活在众人当中,并且只有在社会当中才有意义。但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如果一个人只要冥思便可以通达一切,就不需要学习了。但人是生在社会中,众人并不统一,各有所长,学习必然是向众人学习。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在为人处事方面做到恰如其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做到。如果不学习,一个人很难处事为人,弊端颇多,孔子讲的六言六弊就是这个意思。

子 曰 不 患 人 之 不 己 知 患 己 不知 人 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翻译过来是,孔子说:“由啊!你听说过六言六弊的说法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啊。”孔子接着说:“你坐下!我告诉你。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端是使人变得愚蠢。喜欢知闻而不喜欢学,其弊端是使人流荡而没有归宿。喜欢忠信而不喜欢学,其弊端是反成伤害。喜欢正直而不喜欢学,其弊端是急切不通情。喜欢勇猛而不喜欢学,其弊端是容易犯上作乱。喜欢刚烈而不喜欢学,其弊端是易于狂妄抵触人。”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学习的重要性。

既然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就能够以学砥砺自己进步,不再发牢骚,而是代之以多学多问多思考。明白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经过学习,能力提高了,众人可见,谁还能埋没你呢?

参考资料
  • 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光明网[引用日期2015-09-19]
  • 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汉语词汇,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出自《论语·学而》。

作品名称 论语四则其一 作    者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创作年代 春秋 作品出处 《论语·学而》 文学体裁 古文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释

患:忧虑,担心。

人:指别人。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不了解自己,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之:助词,无意。

这段话是孔子传授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

君子修己的目的是要治人。要想成功地治人,就得让自己的形象被他人认可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直接或间接地支配或影响他人的行为。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了解和理解他人总是比了解和理解自己要困难得多。《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正因为知人不易,人们不被理解或者被误解的情况就很普遍,所以士人往往有怀才不遇的不满情绪。但是推己及人,君子更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当希望他人理解自己的时候,首先应该做到自己能正确地了解和理解他人,争取不误解他人,从而做到对他人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能够充分的尊重他人,也是获得他人尊重和理解的一个条件。因此当他人不理解或误解自己时,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抱怨他人,并且应该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人,多为他人利益着想,这才是君子应有的气度。(从“这段话”到“气度”均摘自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曹金洪主编的《论语》)

孔子像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呼应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她的《走到人生边上》里写到对这句话的理解“照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相貌。如果这人的脸是歪的,天天照镜子,看惯了,就不觉得歪了。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自命潇洒的“帅哥”,照不见他本相的浮滑或鄙俗。因为我们镜子里的“镜中人”,总是自己心目中的“意中人”,并不是自己的真面目。面貌尚且如此,何况人的品性呢!每个人自负为怎样的人,就以为自己是这样的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这就是所谓‘妥协’。 孔子常常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原文】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解读】

孔子教育学生,在处世上要有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能够在寂寞中做成应该做的事业,完成应该具有的仁德修养。学,是为了自己的进步,而不要把精力用于怨天尤人上。处世是需要了解别人的,自己心态平和,才能真实地了解别人。不去苛求别人,要把精力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上。君子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不忧虑不能树立美好的名声,只忧虑自身的修养不够深厚,不能去充分了解别人。

孔子教育学生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怨天尤人上。

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原文】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翻译】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解读】

这一章告诉我们,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加强自身修养,要有真才实学,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整天叹息怀才不遇,是一种消极情绪,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不要急切地去寻求自我展示,而是要返回自身,寻求了解自己的优劣长短,努力加强自身的修为。

子 曰 不 患 人 之 不 己 知 患 己 不知 人 也
子 曰 不 患 人 之 不 己 知 患 己 不知 人 也
简体English

子 曰 不 患 人 之 不 己 知 患 己 不知 人 也

本站介紹
簡介
字體試驗頁

+

協助

+

常見問答集

+

使用說明

+

工具
系統統計

+

數位人文

先秦兩漢

儒家

顯示資料來源

論語
學而
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長
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鄉黨
先進
顏淵
子路
憲問
衛靈公
季氏
陽貨
微子
子張
堯曰

顯示資料來源

+

孟子

顯示資料來源

+

禮記

+

荀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孝經

+

說苑

+

春秋繁露

+

韓詩外傳

+

大戴禮記

+

白虎通德論

+

新書

+

新序

顯示資料來源

+

揚子法言

+

中論

+

孔子家語

+

潛夫論

+

論衡

+

太玄經

+

風俗通義

+

孔叢子

+

申鑒

+

忠經

+

素書

+

新語

+

獨斷

+

蔡中郎集
墨家

顯示資料來源

+

墨子
魯勝墨辯注敘
道家

顯示資料來源

+

莊子

顯示資料來源

道德經

顯示資料來源

+

列子

+

鶡冠子

+

文子

+

文始真經

+

列仙傳

+

鬻子

+

老子河上公章句
法家

顯示資料來源

+

韓非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商君書

顯示資料來源

+

申不害

+

慎子
諫逐客書

+

管子
名家

顯示資料來源

+

公孫龍子
兵家

顯示資料來源

+

孫子兵法

顯示資料來源

+

吳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六韜

+

司馬法

+

尉繚子

+

三略
算書
海島算經

+

九章算術

+

孫子算經

顯示資料來源

+

周髀算經
雜家

顯示資料來源

+

淮南子

+

呂氏春秋

+

鬼谷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尹文子

顯示資料來源

+

鄧析子
史書

顯示資料來源

+

史記

+

春秋左傳

+

逸周書

+

國語

+

晏子春秋

+

吳越春秋

顯示資料來源

+

越絕書

+

戰國策

+

鹽鐵論

+

列女傳

+

春秋穀梁傳

+

春秋公羊傳

+

漢書

+

前漢紀

+

東觀漢記

+

後漢書

+

竹書紀年

+

穆天子傳

+

古三墳

+

燕丹子

+

西京雜記
經典文獻

顯示資料來源

+

詩經

顯示資料來源

+

尚書

顯示資料來源

+

周易

+

周禮

+

楚辭

+

儀禮

+

山海經

+

焦氏易林

+

京氏易傳

+

詩說
字書

+

說文解字

+

爾雅

顯示資料來源

+

釋名

顯示資料來源

+

方言
急就篇
醫學

+

黃帝內經

+

難經

+

傷寒論

+

金匱要略
出土文獻

+

郭店

+

馬王堆

漢代之後

魏晉南北朝

顯示資料來源

道德真經註

+

世說新語

+

顏氏家訓

+

文心雕龍

+

抱朴子

+

人物志

+

金樓子

+

水經注

+

神仙傳

+

三國志

+

高士傳
神異經

+

洞冥記
隋唐

+

群書治要

+

藝文類聚

+

通典

+

意林
黃帝陰符經
宋明

顯示資料來源

+

四書章句集注

顯示資料來源

三字經

+

論語注疏

+

西遊記

+

三國演義

+

金瓶梅

+

封神演義

+

廣韻

+

孝經注疏

+

太平御覽

+

太平廣記

+

朱子語類

+

宋景文公筆記

+

棋經

+

郁離子
清代

顯示資料來源

+

墨子閒詁

+

紅樓夢

+

全唐詩

+

康熙字典

+

儒林外史
民國

顯示資料來源

+

墨經校釋

簡介說明

相關資料

字典

討論區

圖書館

維基

數據維基

在中檢索:

高級檢索

書名檢索

登入